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研究人员

Academic team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团队 > 研究人员 > 所长 > 正文 所长

杜时忠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日期:2015-01-05 浏览:

一、 简历
    杜时忠,男,湖北松滋人,1965年生。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德育学科规划组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长。英国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高级访问学者,美国佛罕大学(FORDHAM UNIVERSITY)高级研究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宣部“马工程”项目(德育原理)核心成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湖北省第二师范学院特聘“彩虹学者”。《中国德育》、《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小学德育》杂志编委,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南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中心兼职教授。长期致力于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研究方向集中在德育哲学、人文教育、制度德育、教师伦理等领域。
    199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获得德育原理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教育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0-2011年,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学院副院长。
    公开出版的著作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199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教育论》(2003年获得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德育十论》(2006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报告》(获得首届明远奖优秀奖)、《现代德育论》、《新世纪,新师德》、《人文教育与制度德育》等八部;主编了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发行3200万册;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公开发展学术论文112篇;主持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课题等近二十项;积极参与指导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等社会实践活动,被二十多所中小学聘为教育改革实验专家,应邀到北京、上海、重庆、湖南、山东、广东、河南、四川、湖北、深圳等地作学术报告逾百场。
    出国经历:
1、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英国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高级访学问学者。
2、2012年8月至于2013年2 月美国佛罕大学(FORDHAM UNIVERSITY)高级研究学者。
3、2005年6月至2005年7月,应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中心”(THE EAST-WEST CENTER)邀请,访问华盛顿、旧金山、夏威夷等地,参观、考察美国联邦教育署、兰德公司、外交部东亚司、斯坦福大学、夏威夷大学等政府机构及大学。
4、2010年6月,到日本长崎大学参加“亚太国际道德教育协会”(APNME)学术年会,并作交流发言。
   
英语水平:
能够熟练双译教育专业文献,开展日常沟通与交流。


二、 承担科研课题及经费
1、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2JZD002,课题经费80万。
2、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2009):《学校制度生活研究》(编号NCET-10-0405),课题经费20万元。
3、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重构学校制度生活,培养现代公民精神》,课题经费12万,课题批准号:BEA110033。
4、核心成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德育原理》教材编写,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经费80万,课题批准号:09MZDD007
5、副主编:教育部委托课题国家义务教育示范教材初中《思想品德》研制,批准时间2011年,经费,180万。
6、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重大招标课题,“有效德育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Z02,课题经费8万元。
7、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课题《流动人口中的文盲问题与对策研究》,12万。
8、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制度德育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经费2万元。课题批准号:DEA070060
9、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度重点项目——《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问题研究》,课题经费8万元。课题批准号:02JAZ880008
10、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类)国家一般课题——《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问题》,课题经费5.5万元。课题批准号:BEA030021
11、 主持:湖北教育出版社委托项目——《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的调查与研制》,课题经费10万元。
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基础研究与教育》,课题经费6万元。课题批准号:L0522105
13、 主持: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德育研究所招标课题----《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经费5万元。
14、 主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德育专业论证研究,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课题经费1万元。
15、 主持:台湾人格建构工程学会项目——《海峡两岸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比较研究》,课题经费4万元。
16、 主持:教育部“九五”青年专项课题——“德育本质的研究”,课题经费0.5万。
17、 主持: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师范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课题经费0.8万。
18、 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基金项目——“制度建设与学校德育”,课题经费0.3万。
19、 主持:教育部21世纪师范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经费2万。

三、 著述
(一)著作
1、专著:《人文教育与制度德育》,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专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22.7万字),华中师大“博士文库”,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199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专著:《人文教育论》(18万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本书于2003年获得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4、专著:《德育十论》(22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006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主编:《新世纪,新师德》(23.8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修订本。
7、主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33万字),东北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
8、主编:《德育体系新探索》(43万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8、与戚万学教授合作主编:《现代德育论》(27.8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与翟天山教授合作主编:《小学班主任》(50万字),全国小教专业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合著(杜时忠、卢旭):《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32万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1、合著(杜时忠、杨炎轩、卢旭):《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报告》(23万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参著:《德育社会学》(3万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参著:《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2万字),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14、主编:国家级立项新课程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湖北教育出版社。
15、参著: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2009年版。
16、副主编: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示范教材《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论文
已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104篇,可分为两大类。
“人文教育学”及教育基本理论 系列论文
1、《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寻》,《教育研究》1999年第9期。
2、《数学方法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研究》1988年第12期。
3、《教育学要走出“唯科学”的迷误》,台湾《台海两岸》1995年秋季号。
4、《教育学要走出“唯科学”的迷途》,《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6年第6期全文转载,《北京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4期转摘。
5、《当代教育重视人文取向的根源》,《现代教育论丛》,1994年第1 期。
6、《当代教育重视人文取向的背景、表现和启示》(杜时忠、雷鸣强),《外国教育资料》1994年第4期,收入《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
7、《论教育的人文价值》,《教育评论》1993年第3 期。
8、《人文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4 期。
9、《论人文精神》(陈波、杜时忠),《江汉论坛》1996年第4期。
10、《论教育学的存在依据与认识方式》,《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5期全文转载。
11、《教育学研究什么?》,《教育评论》1997年第3期,《教育文摘周报》转摘。
12、《培养独立个体——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使命》,《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12期。
13、《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学》,《培训与研究》1998年第2期。
14、《中西人格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班主任之友》1998年第11期。
15、《对主体教育理论的简要分析》,《教育评论》1998年第4期。
16、《论人文教育的价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17、《主体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3期。
18、《可持续性发展与教育变革》,《光明日报》1999年3月24日教育理论版。
19、《人文教育的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0、《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前提和过程》,《现代教育论丛》1993年第3期。
21、《给人的局部发展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上海教育科研》1993年第5期。
22、《超越考试》(译文),《外国中小学教育》1994年第1期。
23、《试析对学生的角色期望》,《江苏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24、《人力资本理论述评》,《高等函授学报》1996年第1期。
25、《素质教育重在“纠偏”》,《中学教育》1997年第12期。
26、《我国教育文化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7、《逆境教育问题初探》(翟天山、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1998年,被“田家炳教育基金会”评为优异论文。
28、《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析》,《教育参考》2003年第5期。
29、《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杜时忠、卢旭),《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相结合的必要与可能》,《中国科技论坛》,(杜时忠、卢旭)2007年第3期。
“德育原理”系列论文
31、《美德袋与道德发展》,《上海教育》1988年第3期,《教育文摘报》转摘。
32、《三种道德教育观》,《外国教育参考资料》1988年第4期。
33、《为下一世纪教育儿童》(译文),《外国中小学教育》1991年第3期。
34、《道德发展评价》,《中小学教育管理》1991年第5期。
35、《培养年轻一代良好的品德》,《外国中小学教育》1991年第3期。
36、《论传统德育的时代意义》,《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年第1期。
37、《品德评定的客观方法简介》,《中学教育》1993年第2 期。
38、《品德测评量化的贡献与局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
39、《对当前重大德育理论问题的探讨》,《德育信息》1999年第2期。
40、《德育学方法论之研究引论》,《现代教育论丛》1996年第1期。
41、《德育功能层论——兼评德育功能研究》,《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42、《善美相谐,德育至境》,《中国教育报》1997年5月30日。
43、《试论德育的超越本质》,《高等函授学报》1997年第2期。
44、《让学校德育成为真正道德的事业》,《现代教育论丛》1997年第2 期。
45、《圣育与德育》(檀传宝、杜时忠),《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46、《传统德育中的道德理想主义论评》,《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第1期。
47、《尊重儿童交往的需要》等系列文章,发表于《长江日报》教育专栏,1998年3月——5月。
48、《学校德育何以可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2期。
49、《“九五”德育课题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1999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9期全文转载。
50、《制度与做人》,《湖北日报》1999年4月28日。
51、《关于德育本质的研究》,《中小学教育管理》1999年第3期。
52、《全国德育理论重点课题交流与研讨会综述》,《教育评论》1999年第2期。
53、《制度变革与学校德育》,《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54、《制度比榜样更重要》,《人民教育》,2001年第9期。
55、《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56、《教师道德从何而来》,《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57、《教师道德从何而来——以教师的不道德行为为例》,《21世纪教师的专业成长》(澳门),2002年5月出版。
58、《“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之我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9、《德育追求的目标——道德信念》,《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3年第4期。
60、《学习雷锋,超越雷锋》,《中国教师》2004年第2期。
61、《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2期,《教育参考》2004年第11期, 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
62、《道德教育的广度批判: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启示》(杜时忠、刘长海),《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
63、《教师如何开展品格教育》(杜时忠、刘长海),《北京教育科学》2004年第10期。
64、《农村教育的“反哺之恩”三问》(杜时忠、陈萍),《中国教师》2004年第12期。
65、《课程理论的德育化》(卢旭、杜时忠),《中国教师》2005年第10期。
66、《论转型期社会风气与美德培养的关系》(刘长海、杜时忠),《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3期。
67、《系统论视野下的德育实效性问题》,(刘长海、杜时忠)《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8、《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许锋华、杜时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6期。
69、《2005年德育理论研究综述》,(杜时忠、杨炎轩),《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4期。
70、《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德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刘任丰,杜时忠),2006年第七期。
71、《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刘任丰,杜时忠),《教育导刊》,2006年8月上半月。
72、《德育万能论:历史留下的一面镜子》(喻学林,杜时忠),《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73、《过有道德的生活,做有道德的人》,《教育科学学报》(湖南师大),(杜时忠,卢旭)2007年第2期。
74、《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杜时忠等),2007年第2期。2005年被田家炳教育基金会评为优异论文,《中国教育科学》2008年全文转载。
75、《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杜时忠、程红艳)《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76、《转型期的教育崇拜》,《探索与争鸣》(杜时忠,卢旭),2008年第7期。
77、《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周小李,杜时忠)《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78、《德育理论在反思中前进》(杜时忠,管贝贝),《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2期。
79、《三论“德育实效”》(杜时忠),《江苏教育》“名家视线”,200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8期,全文转载。
80、《社会风气:在制度德性的变革中转变》,(刘超良,杜时忠),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81、《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杜时忠),《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82、《转型期低学历农民工教育需求与供给调查报告》(刘长海、杜时忠),《教育与经济》2009年第3期。
83、《学生怨恨滋生与道德人格扭曲》(杜时忠、刘德林),《华中师大学院》(哲社版),200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1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
84、《“德育主导论”的困惑与超越》,《创新教育论坛》2009年第6辑。
85、《教师道德越高越好吗?》,《中国德育》2010年第2期。
86、《制度德育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路向》,《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
87、《德育贵在引导》,《光明日报》(理论版),2010年4月7日。
88、《德育的逻辑》,《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2期。
89、《农村学校就不能出教育家?》,《教育文摘周报》2011年3月30日第5版。
90、《无奈的荒唐:睡好觉不跳楼就是好教育?》,《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6期,《教育时报》2011年6月11日。
91、《终于关注幸福了——评2011开学第一课》,《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9期。
92、《论德育走向》,《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93、《为生活服务还是为考试服务?》,《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5期。
94、《“三年级现象”透视》(管贝贝、杜时忠),《基础教育》2012年第2期。
95、《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前瞻》(陈光全、杜时忠),《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5期。
96、《学校教育的公共性危机与学校公民教育困境》(张敏、杜时忠),《江汉论坛》2012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12年第8期转载。
97、《生活德育论的贡献与局限》,《教育研究与实验》2102年第3期。
98、《制度何以育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12年第10期转载;《新华文摘》2012年第19期论点摘编。
99、《追求成为教育家》,《今日教育》2012年第9期。
100、《多问耕耘,少问收获》,《湖北教育新班主任》2012年第4期。
101、《试论德育的过程本质》(杜时忠、管贝贝),《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2期。
102、《国家道德即德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3年第7期转载。(同期论文有三篇,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即《学校制度生活与学校公共领域的创生》,程红艳等;《制度育德的教育学立场初探》,李伟等;《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德育制度建构》,卢旭等。都是本团队研究成员。)
103、《人为什么有道德?》《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6期。
104、《教师教学行动的公正性反思:“道德应得”的视角》(傅淳华、杜时忠),《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8期。
105、《以专业伦理的精神重构师德规范——以2008版师德规范为研究对象》(杜时忠、张添翼),《教师教育论坛》2013年第2期。
106、《论学校情境中的教师平庸之恶》(傅淳华、杜时忠),《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07、《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论纲》,《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同期是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专栏文章,计六篇。
108、《关注“较不利者”——学校制度生活中的利益补偿实践初探》(傅淳华、杜时忠),《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24期。
1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众教育价值观的变迁》(卢旭、杜时忠),《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
110、《师德建设“三题”》(杜时忠,岳伟),《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1期。
111、《德育实效的考察维度、现实状况、与提升策略》(杜时忠、杨炎轩),《中国德育》2014年第7期。
112、《教师教育的批判与重构》(杜时忠、徐龙),《教师教育学报》,2014年第3期。
113、《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杜时忠),《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8期(同期六篇《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信条》为题一组专栏文章,重大课题与德育中心)

四、 教学工作
自1989年以来,先后承担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任务。主要的课程有教育学、德育论、教育社会学、教育伦理学、中国德育问题研究、西方德育思想史等,上课颇受学生欢迎,曾获得华中师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和教育科学学院教学一等奖。
五、 获奖情况
1、著作《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报告》,2013年获得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育研究发展基金会,首届“明远教育奖”优秀奖。
2、专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师大“博士文库”,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1999年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专著《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于2003年获得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4、专著《德育十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于2006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德育论文于1998(《逆境教育问题初探》)和2005年(《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两次获得田家炳基金会优异论文奖。
6、“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获得武汉市第十一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7、系列论文《制度德育十年研究与前瞻》(发表于《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一期),获得湖北省社科期刊第十三届(2009-2010年度)优秀作品二等奖,湖北省委宣传部。
8、1996-1998曾获得华中师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和教育科学学院教学一等奖。
六、 联系方式
博客:杜时忠德育博客 http://dushizhong.blog.sohu.com/
通讯地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邮编,430079
办公室:华中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10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