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研究领域

Research field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领域 > 德育理论与学校德育变革 > 正文 德育理论与学校德育变革

德育所成果之二十六 | 付辉:家校双管齐下:中小学节俭教育的重要路径
来源: 日期:2020-11-26 浏览:

本文约2391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作者简介

付辉

教育学博士,现就职于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兼任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中国德育》2020年第20期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铺张浪费的现象批示,强调全国人民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俭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精神修养;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价值追求。中小学节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节俭的人。节俭的人是具有节俭习惯、态度的人,是懂得“节欲”,能保持身体和欲望和谐的人,是懂得克制、严格自律的人。然而,随着时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铺张浪费现象严重,节俭的美德渐渐被人们淡忘。这种不良风气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节俭教育当然不能缺席。然而,在新时代,到底该如何有效地对中小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呢?


一、 发挥学校在节俭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渗透节俭教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各种建筑、设施、布置都应节俭。然而,不少中小学校园硬件建设豪华气派,特别是装备了不少功能教室,但这些功能教室多半是给上级领导检查时“看”的,而不是给师生教学时“用”的,一旦上级领导不到学校检查工作,这些设施齐全的功能教室几乎是闲置的。实际上,学校这种做法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此外,还有一些校长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经常与其他学校攀比,一味地讲规模、讲排场、讲档次,盲目贪大图新而不顾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如果从节俭的观念出发,我们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因校、因地、因学、因时制宜,做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合理又科学、既实用又美观、既富于教育性又富于审美性。


发挥教师在节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执行者,是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引领者,是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者、创造者。要加强中小学节俭教育,教师的主体作用必须要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依笔者调研来看,即便在目前这种中小学节俭教育普遍不受重视的情况下,不少学校的节俭教育也开展得有滋有味,学生节俭品格的养成受到关注。有的教师秉持“育人先育己”的教育原则,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身的节约行为熏陶、感染学生;有的教师经常给学生讲节俭的故事,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而立志做一个节俭的人;有的教师非常注重学生节俭习惯和态度的养成,鼓励学生做一个节俭的人。广大教师丰富多彩的节俭教育实践证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节俭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总之,唤醒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节俭意识,强化他们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觉践行节俭原则的观念,中小学节俭教育是大有可为的。

二、发挥家庭在节俭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家庭是学生精神发展、品德养成、态度锻炼的摇篮,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通过观察家长如何待人接物而学会待人接物。家长习惯于铺张浪费,久而久之,孩子也习得了铺张浪费的习惯;家长勤俭持家,久而久之,孩子也习得了勤俭持家的习惯。因此,在培养学生节俭习惯和态度的过程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中小学节俭教育,要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节俭情况,要与家长就具体的节俭教育的必要性、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对话交流,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家长参与,发挥家长在节俭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支持作用。


家长做孩子节俭的榜样。“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能给孩子以正确的方向和力量,引导孩子积极向上。首先,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从自觉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小事做起,主动把学校节俭教育的理念、具体要求落实到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给孩子起好带头作用,让节俭的传统美德在家庭里生根。比如,家长要教育孩子不挑吃不挑穿,自己就要先做到不挑吃不挑穿;家长要教育孩子省吃俭用,自己就要先做到省吃俭用;家长要教育孩子吃苦耐劳,自己就要先做到吃苦耐劳。其次,家长可利用孩子喜欢阅读的特点,引导孩子阅读一些古今中外关于节俭的故事,给孩子以心灵的启迪,帮助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


家长带孩子参加劳动实践。202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 “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换言之,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比如,在家就餐过程中,有些孩子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饭菜马上倒进垃圾桶。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在哪里?面对这些问题,家长首先要全面、细致地摸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不可否认,如今不少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根本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茶得来的不易,更不理解父母挣钱的艰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推荐的做法是,家长可带孩子实地参与生产劳动。比如,带孩子到农村实地收割稻子、谷子,让孩子体会生产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唤醒孩子的节俭意识。尽管这些农活表面上只与劳动有关,但实际上也与节俭有关,因为孩子通过实地劳动,体验到了“盘中餐”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每次用餐“光盘”的习惯。进言之,这些农活不仅帮助孩子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而且也帮助他们树立了勤劳节俭的生活信念。


总而言之,在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又要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同时,还要家校协同,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这样,节俭教育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END-



上一篇:德育所成果30 | 张添翼:《学校制度情境论》
下一篇:德育所成果之二十三 | 周金山 程红艳:班级民主选举公共性的缺失及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