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汉,湖北荆州人,博士,教授,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常青藤名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和LaSalle University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现任教于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
曾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厅局级课题6项,参与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著1部。在国外EI源刊全文检索收录论文1篇、人大复印《中学外语教与学》全文转载论文1篇,国内CSSCI检索4篇、在CSSCI源刊《外语电化教学》、《求索》及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教学与管理》及其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副主编《中学生英语》杂志高中版12期,主编、副主编教材、教辅材料3部。
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语言测试;教学法;教育原理;
通讯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一路206号,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联系方式:Tel:15727010709 Email:zhaochanghan2003@163.com
毕业论文: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
导师:杜时忠
摘要:美国殖民地建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美国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由教会和家庭承担,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宗教意味浓厚,《圣经》故事与训言为主要道德教育素材的来源,参加宗教活动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现代学校的产生和蓬勃发展,使得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由教会转向学校,学校开始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本文主要探讨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兴衰变化背景、原因、相关的道德教育理论与模式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有益启示。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从地位到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方法、模式等等都经历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战后美国社会的变化,如族群的比例与地位的变化,使得此前一直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的少数族裔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战争结束后的美苏争霸的冷战环境、越战、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宗教影响的式微、传统家庭的结构的变革等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美国学校德育的多变与摇摆。在此背景下,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受到进步主义、科学实证主义的挑战,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受到质疑,道德教育相对主义开始萌芽。到了六十年代,学校道德教育极度衰落,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要么中立,要么冷漠。六十年代中期以后,人们警觉到这一变化的恶果,他们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复兴道德教育,八十年代以新品格教育为标志,美国学校德育迎来了复苏期。本论文导论是关于本研究的缘起与相关研究的现状,还包括国内外对本论题的研究概况以及美国学校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介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变化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美国战后族群构成的变化、族群地位的变化影响着道德教育的方式与道德教育的内容。战后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对于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变革的需求。战后美国宗教地位、宗教观点的变化导促成了学校道德教育世俗化,宗教在道德方面完全从公立学校退出。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给道德教育带来价值观确定、师生关系处理的挑战,全球化信息化要求变革道德教育目的与方法,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加重了学校道德教育的负担。论文第二章是关于美国战后学校道德教育衰落与复苏的轨迹。依据学校道德教育的践行现状,本论文将战后学校道德教育分为肯定期、衰落期与复苏期三个大的阶段。肯定期从战后到五十年代末期,道德教育的作用与地位受到肯定,公民教育,特别是对国家忠诚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教育核心。六七十年代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衰落期,道德教育让位于学业成绩的训练。六十年代随着民权运动兴起,多元文化主义潮流主导美国社会,学校道德观念处于相对主义流行时期。学校带有宗教性质的道德教育都被作出不利的判决,教师、教育家们也害怕会在道德教育时陷入麻烦而不愿意进行实质的道德教育。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到六十年代,美国学校道德教育陷入衰落期。学校道德教育偏离道德教育的正常轨道,转而主要关注知识的学习。复苏期从八十年代开始。道德衰落以来,许多有识之士没有放弃呼吁强化道德教育,呼吁道德教育的回归,他们致力于在公立学校恢复道德教育的原有地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进步,使得理论家们得以提出了全新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八十年代早期开始,由于对于学生学业成绩下降、学生品行堕落的不满,由家长为发起人,美国学校德育出现了传统品格教育的回归。以品格教育的回归为代表,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也迎来复兴,道德教育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论文第三章讨论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思想理论流变。战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道德教育哲学理论的转向。这些有影响力的理论可以分为几个大类:新行为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要素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新行为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环境的控制入手,良好道德行为的期望在于行为训练。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道德教育的能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接收器,道德教育只有培养、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完善,才能达到应有的道德教育的效果。人本主义提倡人道主义道德教育课堂的建立,呼吁改革硬性道德灌输的信条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式。要素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主张回到直接的道德教育,训练学生道德理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道德价值的传递。道德教育流派的纷争受制于社会背景,反过来又促成了道德教育兴衰的变化。源于不同的道德教育哲学,战后美国学校影响较大的主要道德教育模式有七种:衰落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理性构筑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与体谅模式。这些道德教育模式主观上在于复兴道德教育,有的实际上加重了道德教育的衰落。品格教育模式和关怀道德教育模式是复苏期的道德教育模式,复苏期道德教育主要以明确的道德价值观为道德教育内容,以正面教育为道德教育的方式。本章第二节主要介绍了这几种模式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代表人物和主要的观点,并对各种模式做了简单的点评。第四章探讨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色与展望。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经历战后的衰落与复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多元文化背景下注重构建共同意愿的价值观。学校道德教育呈现针对性的特点。注重整合道德教育资源,各学科搭建互通的教育平台。美国学校还以法律保障道德教育的正常运转。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道德教育与学业成绩关系调和需要更大智慧,此外美国学校道德品质教育进取性太强。未来美国学校道德教育重德与重知仍会斗争下去;课程标准化是非之争仍将持续;公民教育会更为强势;理论的改良与更新也会延续。第五章总结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对于我国的启示。综观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在二战后的兴衰变化,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境遇,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常抓不懈;承认价值多元的社会现实,同时应加强共同、基础的价值观的教育,在族群多样上重视文化差异的整合;必须强化公民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注重多学科整合与多网络社会道德教育的结合;更新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其它学科研究成果的转换应用;合理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立法;在道德教育方式上注意知性教育方式与活动教育结合;学校道德教育需要把握好传统与现代道德文化的互补。
关键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衰落;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