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研究领域

Research field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领域 > 德育理论与学校德育变革 > 正文 德育理论与学校德育变革

德育所研究成果之三 | 杜时忠《德育十讲——制度何以育德》
来源: 日期:2020-05-27 浏览:

编者按:

杜时忠教授积三十多年的理论沉思、实践考查和社会观察,对学校德育进行了专题式探讨。全书围绕十大德育问题递进展开: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德育是什么?德育有什么用?谁谁有资格教道德?制度何以育德?学生的道德是怎样发展的?德育应该教什么?德育能成为一门学科吗?德育应该如何教?如何对待传统德育?作者倡导以道德的制度培养道德的人,国家道德即德育。一个道德而公正的国家,就是对国民最好的道德教育。传统德育、传统道德不可能成为今日德育的主流,只有优良的传统道德文化才值得我们继承。

作者简介:

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学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伦理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美国佛罕大学、英国华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德育原理》教材编写组专家。代表性著作有《德育十讲——制度何以育德》《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德育研究》《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新世纪,新师德》《人文教育论》《人文教育与制度德育》等。


以讲道德的制度培育有道德的人,是华中师范大学德育团队的根本立场,我们为什么坚持这样的立场?这样的立场又如何形成的?


我们的探索:

尽管自苏格拉底以来,人们对道德能不能教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人类的许多疑惑在有限的时间内都难有定论;然而,这似乎并不影响国家、社会、家庭、团体乃至个人育德的热情。特别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专门机构(学校)和专职人员(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可谓殚精竭虑!在种种不懈努力之下,古今中外的德育理论、德育模式、德育档发可谓林林总总,诸如榜样育德、环境育德、活动育德、情感育德、生活育德等。我们肯定他们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特别提倡、特别看重、特别坚持、特别期待制度育德。


之所以特别提倡,是因为制度的育德功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之所以特别看重,是因为制度育德有其特殊的过程与机制。

之所以特别坚持,是因为对于制度育德,赞成者有之,质疑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之所以特别期待,是因为它“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从1999年我思考“制度与做人”这个问题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至今,整整20年。20年,对于历史的长河而论,不过是白驹过隙;然而,就个人的心路历程而言,就研究共同体的发展过程而言,并非一蹴而就,并非一帆风顺。这20年,可视为不断探索的20年,它分为层层递进的三个探索阶段,即观念的探索、过程的探索、本源的探索。(限于篇幅,三个阶段的展开论述省略,具体可见《德育十讲——制度何以育德》。)


在我们看来,制度无处不在,社会上的人和事无不与制度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制度之谜、教育发展的制度之谜、道德发展的制度之谜、品德形成的制度之谜、中国国民性形成的制度之谜,激励我们不断前行,这套“制度德育”丛书就是对我们探索足迹的记录,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探索下去。


正如论者所指出的,制度德育论以其新颖的思路、开阔的视野、强烈的社会理想担当,引起了教育学界比较广泛的注意和讨论。与许多主要从教育活动的内部要素如主体、目的、方式、过程、载体等出发重新审视学校道德教育的德育思想不同的是,制度德育论跳出教育看教育,积极援引当代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中有关制度、公平、正义的理论与实践资源,聚焦于学校道德教育,开辟了一条极具思想批判力、现实观照力、理论创造力的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可能路径。

      

  诚哉斯言!


杜时忠

2019年秋于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上一篇:德育所研究成果之六 | 张添翼 杜时忠 连帅磊:学校制度育德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德育所研究成果之二 | 杜时忠等:《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