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banner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banner > 正文 首页banner

华中师范大学制度德育团队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中国德育理论的时代建构”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德育研究大系》出版座谈会
来源: 日期:2024-12-11 浏览:






2024128日,“中国德育理论的时代建构”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德育研究大系》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德育研究大系》由檀传宝教授、杜时忠教授担任总主编,长江出版集团(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包括《德育基本理论研究》《学生品德发展研究》《教师道德研究》等共十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分党委书记施克灿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马宪平教授,《教育学报》《中国教育学刊》《中国德育》等多家学术刊物负责人,《中国德育研究大系》总主编、各分册作者,以及学界同仁出席会议。华中师范大学制度德育团队在杜时忠教授带领下参会。






朱旭东部长在致辞中对檀传宝、杜时忠教授领衔的编著者团队表示热烈祝贺,认为《中国德育研究大系》不仅是对德育研究知识谱系的全面梳理,也是未来德育研究的重要起点,为教育学术界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典范。施克灿教授、马宪平教授认为该丛书是中国德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体现。


华中师大德育所长杜时忠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详细致辞附后),出版《中国德育研究大系》的初衷是“汇集一批好学人,做成一件大事情”。他强调无问题不研究,无德育问题就没有德育研究。知识生产、知识创新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北京师大公民与道德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檀传宝教授在致辞中,强调要“守平常心,做真学问,担大责任”。




华中师大德育所程红艳教授、刘长海教授等德育专家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中国德育理论建构所面临的挑战、机遇和重大使命等展开深入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凸显了德育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学者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使命意识。







在“中国德育理论的时代建构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德育研究大系》出版座谈会”的致辞

华中师大德育所 杜时忠


各位同仁、朋友、同学:

上午好!

岁末事繁,我们放下手头的工作,不远千里来相聚,究竟是为什么?

当然,会议日程上已经说明了:一是祝贺《中国德育研究大系》的出版,二是探讨中国德育理论的时代建构。前者作为一项出版工作,业已完成;后者作为一项共同的使命才刚刚开始,结果如何?成果几许?远未可知。

出版这一套十册的《中国德育研究大系》的初衷是:汇集一批好学人,做成一件大事情。我们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好学人,包括在现场和不在现场的;不过,我们要做的大事情才刚刚开始。

新中国德育学术事业,经过第一代德育学人鲁洁先生、王逢贤先生、黄济先生、胡守棻先生、班华先生等前辈的呕心沥血,今天薪火相传,传到了我们第二代德育学人。新中国的德育理论研究,历经批判化改造、灾难性停滞、科学化探索、人性化追求,今天面临着本土化建构的时代使命。

尽管75年来,新中国德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可谓不丰富的理论成果,德育原理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对德育实践的影响力、领导力与日俱增;然而,德育研究的学科视野相对封闭,方法论基础相对薄弱,对重大教育改革、教育实践缺乏道德审视。特别是今天面临着跟风式研究、指标式研究、工程式研究的严重冲击,作为德育研究者的我们还能不能甘坐冷板凳、专心做学问?以什么样的心态、姿态面对这个时代?

首先,道德乃天地良心。如果说制度是人为法,道德就是自然法,道德就是天地良心,存在天地之间,存在人际之间、人机之间、人兽之间,存在身心之间、情理之间、知行之间。道德源自本能,而本能来自人类进化过程中经验的积淀,所谓经验变先验;先天的善良意志是最普遍最持久的道德动力,所谓先验变经验。道德就是经验积成先验、先验促转经验的过程。

其次,德育旨在助人向善。婴儿生来就有先天向善的道德本能,都有不学而能的道德判断,然而,这些不足以应对成长为人的复杂生活,于是德育应运而生。可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德育不全都是教人向善的、助人向善的,有的德育是灌输仇恨、教人破坏、教人害人甚至杀人的;有的德育是欺骗人当奴才、当工具、做牛马的;有的德育是为少数特权人士或者特权阶层服务的,而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成长中的具体个人服务的。这些理所当然不是我所想要的德育。

再次,德育研究的本质是生产,是创造。知识生产是量的增加,知识创新是质的飞跃,是知识体系结构的变化。不管怎样乔装打扮,我们都要认清:宣传不是研究,歌颂不是研究,跟风不是研究,明抄照搬不是研究,尽管它们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研究的起点是发现问题,研究的终点是解决旧问题、提出新问题。无问题不研究,无德育问题就没有德育研究。知识生产、知识创新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答友人书中,把他写《史记》的宗旨概括为三句话,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认为,这三句话仍然适用于两千多年后的德育研究、教育研究乃至一切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研究。

谢谢大家!


下一篇:祝德育所全体教师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