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研究领域

Research field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领域 > 德育理论与学校德育变革 > 正文 德育理论与学校德育变革

制度育德理论建构的反思与前瞻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日期:2016-04-22 浏览:

   2016年4月20号下午三点,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德育沙龙在田家炳大楼601教室举行。本次沙龙由付辉博士主持,会议的主题是张添翼博士就其博士毕业论文做报告,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

    本次沙龙沙龙首先由张添翼博士对其博士论文进行阐述,他首先向大家解释了“制度何以育德”,他认为,“何以”这个词有两种理解(1)、用什么,how;(2)为什么,why,其中,第一种理解是侧重点。对于为什么要提出“制度情境”这个概念,张添翼博士认为,已有的关于制度的各种观点,例如:制度资源观、制度德性观、制度建构观、制度过程观、制度生活观等,这些观点有其不足之处,已有的观点不能很好地回答“制度何以育德”这一问题,因此需要一个新的概念/理论工具,这个工具要首先要能够整合“制度”与“学生个体的品德”之外的其他要素,其次能够解释制度何以育德。这是他提出制度情境的主要原因。然后,他向大家阐述了其论文的核心论点及其论证。核心论点是:通过优良制度情境中的道德元素来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发展。

    张添翼博士陈述完毕之后,大家积极踊跃地发问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孙银光同学首先提出问题:“如果把制度等同于规则体系,这样会不会不是很精确,显得有点狭隘?”杨炎轩老师也认为,如果这些问题处理地不恰当,会造成某些问题。针对这个提问,张添翼博士认为,第一,他的论文的论证逻辑是在规则体系上定义制度;第二,他论文中对制度的定义是为了更好地跟以前的理论对话。杜老师随后提出问题:“情境究竟是什么?把它定义在什么范围?” 张添翼同学解释道,情境就是外在环境的集合,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构成的时空,这些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杜老师认为:“环境不是情境,环境是人们主观之外的客观世界,人们活动的时空范围,可能不是活动本身,活动本身不是情境。情境,包括人、活动、情境,以及客观活动等这些因素,情境是相对于人来讲的,孤立来谈情境,是讲不清楚的。”杨炎轩老师补充道,所谓情境,可以理解为有情的环境,是人和环境两两之间的互动。制度和人的品质是一定有某种关联的,道德品质反映在行为之中,情境背后有制度的作用,在情景之中,有群体的规范,组织结构的规范。徐龙博士认为,我们通常讲的情境,通常是指现场性的感觉。邓冰清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情”字,在于认不认可,若大家都不认可,那就没有所谓“制度”这一说了,若大家都认可某项规定或其他,那么制度就可以制定出来,然后就可以存在下去了。

关于张添翼博士的论文论证,杜老师强调,论文的逻辑起点,应该在道德化的解释中来理解制度情境,因为其内在道德情感不同,主题内在也不同。杜老师建议张添翼博士对其制度情境的定义要明确,并希望他仔细思考:“制度育德和情境育德相比,情境育德有什么特点和价值?”付辉博士也赞同杜老师,认为要对制度情境有个明确的界定,制度情境育德是有条件的。他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制度过程,怎么理解?第二,这篇博士论文,在整个制度德育研究领域的突破点在哪里?针对第一个问题,张添翼博士认为,制度过程不是一个合成的概念,而是一个从制定到执行再到修正的过程,这个可以对应前面的过程观。第二个问题,他认为,这篇论文跟以前的研究成果相比,其一主要尝试回答制度为什么可以育德,其二,推进制度育德,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其中。杜老师做了补充,他说,制度过程可以是这样一个过程:制度唤起学生内心情感---唤起学生行为---制度情境提升。

    本次沙龙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本次沙龙圆满结束。  

                                       

 

 

 

 

 

上一篇:杜时忠 ,孙银光 : 当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与超越
下一篇:付辉:德育理论如何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