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研究领域

Research field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领域 > 德育理论与学校德育变革 > 正文 德育理论与学校德育变革

杜时忠 ,孙银光 : 当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与超越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日期:2016-10-09 浏览: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也存在着同质化、成人化和商业化的误区。本文着重指出了三个误区的具体表现,并提出了走出误区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同质化;成人化;商业化

当前,我国中小学经过危房改造、普九达标、课程改革等基本建设之后,进入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的内涵发展新阶段。校园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积淀、提炼而成的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它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活动和校园人的发展。[1]它是学校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教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使得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步与成就。不过,我们也观察和注意到,当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三大误区。

一、三大误区

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实践经验欠缺,一些中小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走入同质化、成人化和商业化的误区。

(一)同质化

校园文化的同质化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简单的模仿、生硬的移植导致校园文化没有特色(既无学校特色,也无地方特色)、没有个性、没有显示度,千校一面的趋同性倾向。在理论上,校园文化的特色是指校园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独一无二、以区别于其它同类学校的属性、内涵和风格。正常情况下,学校的校园文化多是在自身已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营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使学校的师生可以浸润在文化氛围之中,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但是,在实践中,不少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并不是从学校的历史和地方的文化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而是通过简单地模仿、生硬地嫁接建构起来的,这就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细观之,在物质文化层面,“富丽堂皇的校门一律是电动栅栏,宽敞豪华的操场一律有塑胶跑道……‘千百所学校一个样’”[2]。在精神文化层面,据学者对100所知名中小学校训、校风的调研发现,其中“崇德”、“博学”、“慎思”、“笃行”及类似的词语属于高频词,分别到达35%,27%,16%,13%。[3]于是,格调被误读为名人名言,协调被曲解为整齐划一,最终的结果是,学校的走廊和教室墙壁上遍处张贴了名人肖像、警句格言,同样工整合理地对校园进行规划和一板一眼地对班级进行布局,地面干净整洁,墙面一尘不染……去除学校的名称,很难看出不同学校的特色和个性究竟在哪里。这种校园文化的同质化,无法充分彰显学校特色,也无法凸显学校可识别的标志,更不能给师生和来访者留下深刻的记忆。

(二)成人化

校园文化的成人化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成人的思维、观点、方式来代替儿童的视角和思维,使本应该属于儿童的校园却处处展示成人的语言、成人的意志、成人的作品。创建校园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创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感受的主体和使用的主体,理所当然是校园人,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既然学生是校园人的主体,在校园文化的创建就理应处于主体地位,甚至是中心地位。从这个层面来说,学生(儿童)的视角就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校园文化更多的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呈现、表达,而将儿童的视角“束之高阁”。一方面,不少中小学校会以悬挂横幅的形式作为彰显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横幅上的标语看起来口号鲜明、意蕴深刻,但是却以成人的书面话语为呈现形式,以应付上级检查为基本目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风教风学风、请讲普通话、不准乱丢纸屑……口号标语生硬冷峻,很难被学生顺利接纳。另一方面,学校会布置一些具有明显正面象征性的雕塑和积极意义性的彩绘,如翻开书本的雕塑和追逐理想的彩绘等。这些雕塑和彩绘力图给学生树立高远的价值追求,但是却有意无意地拔高了学生的愿景。透过横幅标语和雕塑彩绘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多为了表现成人对儿童的期望,即应该具有的高远理想和行为规则。这种“概念化的校训、校风等办学理念成了“空中楼阁”,倡导其思想的文化标示自然也就成为应景式的‘海市唇楼’”[4]。成人化也透露出校园文化组织不够科学严谨,看起来内容丰富、形式严整,但大都是生搬硬套,说教型的偏多,驯化的倾向严重。正是因为没有体现出童心童趣,更没有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而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商业化

校园文化的商业化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商业公司进行设计、打造、实施,不惜重金,甚至金钱至上,缺少学校特有的文化品位。一直以来,校园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学术性、单一性、纯洁性而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保持着纯净、质朴的学术风韵,从而成为社会中难得的“净土”。然而,有的中小学校急功近利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让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公司来承包,导致:第一,商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教育性。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是为教育服务,为儿童服务,因此,教育性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而商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其固有的商业色彩只能做到对学校物质建设的强化,于是将校园文化建设简化为物质文化的丰裕,而将精神理念、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置之不理。看上去物质形式上高大上,却缺少教育性,使得学校文化始终停留在物质层面,格调和层次偏低。第二,商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专业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商业公司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为此,就不得不侧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强调规划格局、校园建筑、活动场所和文化传媒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通过这些器物文化的打造,构成了所谓的学校品牌。而且,商业公司由于缺乏教育专业背景,很可能会违背教育规律将社会上的商业因素、商业文化、流行口号、低俗文化引入校园,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二、如何走出误区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实践中走入误区,同质化、成人化、商业化等问题都让此方面的教育实践难以有效地转化为教育实效。之所以会引起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理论上的认识不清,另一方面是因为对自身实际情况的把握不准。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厘清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纠正措施。

(一)用学校特色来克服同质化

“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校园环境、规章制度、人文氛围、行为规范、活动方式等校园文化要素的总和,只有提纲掣领抓住主要内容,才能凸显校园文化的成效。”[5]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呈现与其它同类学校的殊异性。因此,为了可持续地发展,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应该着力凸显学校自身的特色。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应该是从学校自身或地方文化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从它处简单生硬地移植过来。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学校实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现在流行参观学习明星学校、品牌学校,如北京的十一学校、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甚至出现不少校长认为可以简单地移植它们的教学模式和校园文化设计,而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所具备的资源、环境、生源和教师素质等因素。这样就会导致建设的校园文化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水土不服”的问题就难以克服。其次,学校的历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长点。学校的历史真实记录了一所学校创建、发展和壮大的轨迹,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体现。悠久的历史、杰出的校友、辉煌的成就共同构成了学校厚重的文化,也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课本。挖掘校史资料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可以让学生、教师了解学校、热爱学校。最后,学校的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对学校发展的认识是对学校未来的规划,让学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因为对学校有着清晰的认识,才不会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迷失方向和丧失进取心。将这部分内容纳入到校园文化,日日熏染学生,可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并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是为了通过校园文化凸显学校特色,将学校建设成为区别于其它同类学校的学园。

(二)用童心童趣来克服成人化

一直存在这样一个不正确的观念,即童年期只是为成年期作准备的一个过渡阶段。这种或隐或显的观念,也让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或多或少地模糊了童年的殊异性,进而将成人的思维带入到教育儿童的实践中。我们需要承认,存在一个儿童的世界,儿童自身是自主的,必须尽可能地让儿童自主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儿童的视角有别于成人的视界。针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视角成人化的偏差,教育工作者要努力重建新的校园文化,“把单一机械的学校文化转变成丰富而有创造性的学校文化,把成人化的学校文化转向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学校文化”[6]。在中小学新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一是内容呈现考虑儿童的视角:校园中呈现的图画、文字、雕像等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这些都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即具有直观性、亲切感、贴近感、易接受等特点。二是给儿童的创造性留下空间:如中小学校的校名让在校学生书写,学校的楼内及走廊里悬挂的是学生的书画、剪纸和摄影等创作作品,一些宣传橱窗及大字标语等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天地。学校就应该是充满童心童趣的,它的风格就应该是未成熟的、稚嫩的、天真的。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发挥了才能,提高了能力。如果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的作品展示没有学生,看不到儿童的创造,看不到儿童的空间,这样的文化与展示有多大意义?其实,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将学校建设为学生生活的乐园,而不是一个生活气氛紧张、活动形式单一的规训空间。

(三)用教育性、专业性来克服商业化

中小学校依靠商业化公司进行校园文化的打造和构建,很难落实校园文化的教育性和专业性,以促进儿童的充分发展;而单纯依靠中小学校自身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又恐怕力有不逮,这就需要从外部引入资源进行专业性的指导,比较理想的就是从高校特别是师范大学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这就需要大学与中小学联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即U-S联盟(U指大学UNIVERSITY,S指中小学SCHOOL)。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开展U-S联合的可能性: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在高校中并不少见,丰富的理论资源为U-S合作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在实践中,也有一定的步骤可以遵循。U-S联合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操作:第一步是中小学校延聘高校专家研究学校历史、学校特色、办学传统,在深入了解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上,从而提炼出包括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在内的学校精神文化系统。第二步是专家走进教室,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现有教育教学方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建构出体现学校特色、反映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并将学校精神文化系统渗透其中。三是在了解学校、建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并建构出适合校情的学校制度文化,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三个步骤是一环套一环,逐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中小学校园文化不是凭空产生或者通过生硬移植过来的,而是应该扎根于本校校情、本地文化之中的。我们发现,通过以上步骤的逐步落实,既从教育性的角度,又从专业性的角度,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构建。高校的专业人士和一线的实践人士的密切配合,让中小学作为大学的前端,高校成为中小学的资源库,实现了彻底的优势互补。只有如此,才能让中小学校园文化充满活力与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栋民.认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5(7):60-62.

[2] 冯铁山.校园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诗意[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4-28.

[3] 冯铁山.校园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诗意[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4-28.

[4] 冯铁山.校园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诗意[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4-28.

[5] 常宝玉.也谈校园文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5.

[6] 王鉴.从“应试教育校园文化”到“素质教育文化校园”——论当前学校文化的特点与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8-21.

上一篇:杜时忠: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论纲
下一篇:制度育德理论建构的反思与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