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教育学博士,201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得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机制研究
导师:杜时忠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与中小学通过协同办学来促进各自办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这在理论上引发了持续性关注,在实践上又进行了丰富的实践。在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办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树立系统的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思想,2014年教育部也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要构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协同办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办学,它关注的不是传统合作时期一方对一方的帮扶,而是强调协同各方的平等和互惠。那么,什么是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其特征是什么?其理论基础是什么?目前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具体运作机制情况怎么样?如何进一步推进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机制建设?论文将在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出发,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对上述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建设的典型经验,重点分析了玉林师范学院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的困境及其原因,进一步提出旨在推进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机制的对策与建议。按照上述写作逻辑,本论文共分为7个部分:第一章“引论”。本章主要根据论文所研究的主题,根据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的现状,拟定本论文研究价值、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协同办学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从协同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复杂性理论来阐述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并且对以上理论与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现实的契合性进行分析。第三章“国外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的经验与启示”。本章选取了美国、英国和日本这些在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中有突出成绩的国家,通过对这些国家协同办学的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以期促进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的成效。第四章“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现状分析”。本章把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经历分成三个阶段,即知识型合作办学的阶段、能力型合作办学的阶段和智能型协同办学的阶段。进入智能型协同办学阶段后,协同办学无论是办学的目标、办学内涵、办学内容和办学形式等都有着新的时代内涵。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推进高校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创新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章把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模式分成准附属学校模式、联办非基础性教育模式、中外合作模式和项目合作模式等;本文把协同办学机制内容分为目标机制、组织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等构成,这是本论文分析的基本逻辑框架。基于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运行现状、模式与内容,本章又把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与中小学在协同办学中的角色定位为联系纽带的角色,领导者的角色和执行主体的角色。第五章“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的困境分析”。本章设计了与外在和内在要素相关的认同度问题、参与问题、平台问题、配套机制问题、内容问题和整体绩效问题这样六大类调查问卷,然后在玉林市各区、县的中小学和玉林师范学院展开了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等多种实证调查,分析得出: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在发展中存在着协同办学认同度不高、参与度有限、平台缺失、配套机制不足、内容有限和整体绩效不高等不容回避的问题。第六章“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困境的原因探析”。本章认为,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回避的困境,究其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历史形成的原因与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而导致的原因,又有制度设计、机制运行等层面的原因。据此,文章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即观念层面、目标层面、制度层面、配套机制和外部环境等视角来探讨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过程存在的问题。第七章“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的改进建议”。本章立足于我国协同办学实践基础之上,提出积极推进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的改进建议。具体包括合理定位协同办学主体职责;加大协同办学的制度供给力:创新协同办学机制;实现课程建设的协同;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协同;实现教学模式的协同。
高校与中小学; 协同办学; 机制; 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