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博士 > 博士 > 正文 博士

2004级 喻学林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日期:2015-01-05 浏览:



喻学林,男,汉族,1972年出生,200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纺织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


思想道德教育,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到教育基本理论、青少年道德人格教育、高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主要贡献


目前,已经出版专著一部《德育有限论》,该专著获得2010年教育部社科中心高校社科创新研究成果三等奖。在《教育科学》、《中国教育学刊》、《思想理论教育》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CSSCI收录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参与两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参编著作两部,主持省级课题两项。


毕业论文: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


导师:杜时忠


摘要:二十世纪末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和社会的转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嬗变引起许多道德问题。当人们反思这些道德问题时,常常习惯性地把它与学校道德教育的责任对应起来。自近代正规教育产生以来,为了追求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无不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寄予了厚望。人们不断地夸大道德教育的作用,从国家到社会一直在强调学校的道德教育责任,而当教育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时,社会又对它盲目地横加指责。学校的道德教育越来越步履艰难,越来越陷入困境。从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全景考察,道德及道德教育虽然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但它们并不因此而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当今学校德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期,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问题成为众多研究者的主要议题之一。当我们对道德教育寄予很高期望或探讨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发挥好它的功能时,有一个前提性的命题值得研究者反思:学校的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不是无限可能的?对这一问题所抱有的观念不仅影响到人们的道德理想和道德教育理想,而且影响到人们的教育行动,也影响到道德教育的效果。厘清学校德育自身的作用限度,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定位学校德育的价值,也有利于学校德育明确而充分地履行好自身的责任。对教育改革的关心和对道德教育困境的忧虑,使我们有必要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对德育自身局限性的探讨。教育思想史上夸大学校道德教育功能的思想源远流长。人们要么认为道德教育的作用很多,要么认为道德教育的某一方面作用很大,直至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综观这一思想的本质,虽然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道德理想主义的良好愿望,对道德教育充满无限的信心,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的认识上的局限性,它忽视了对德育实践活动的条件性和德育本质特性的思考,也缺少对人自身的思想和行动的局限性的思考。以至于一方面由于对道德教育的偏颇认识和盲目乐观,另一方面由于以社会本位主义出发而形成过高的期望,二者最终导致道德教育逐渐地偏离了它培养人——具体的人——的道德品质这一本体性价值。德育功能的变化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由于道德在国家建制中举足轻重,道德教育在社会教化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开放而多元化的发展,道德教育活动的发生条件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德育在社会运行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对社会道德的促进作用相对减弱,而制度的规范与教化成为社会正常运行的首要保证。由于现代文明受到功利主义和科技主义的肆虐,它们不仅侵蚀着人的道德精神,而且导致人的实践活动走向异化。道德教育在学校中的伦理地位受到极大的动摇,以致其作用明显地受到削弱。从影响现代人道德发展的全部因素看,社会生活对人的德性的复杂影响使学校已不能在其中起主要或决定作用,而且反过来还可能使学校的努力显得势单力薄。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是由教育活动的主体借助于德育手段来进行的。构成这一活动过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作为活动手段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和作为影响源的教育者本身都有局限性。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自我建构性、生成性、发展性特点,从德育内容看,规约过的道德知识和道德价值使教育对人的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经验的积累、道德态度的养成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锻炼都与真实、复杂而丰富的社会道德生活需要存在较大距离。德育方法作为达到德育目标的媒介,既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因其所要求的外界条件的局限性而导致借助于它们来实现德育功能,其作用是有限度的。以人们计划好、规定好的道德内容与道德目标来应对道德变化中的人,其影响过程和结果是不确定的;受教育者从学校的程式化、理想化、半自主化的生活中所获也难以达到适应自主道德生活的要求。教育者是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影响源。然而,鉴于教师自身实际的道德教育素质在一定的时期是一定的,鉴于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之间的道德理解与交往水平是有限的,对教师的道德权威和道德表率作用既不能过于理想化,也不能施加过度的、不合理的要求。多元价值的社会生活下教师与学生是在共同的道德学习中共同发展。人对人自身的实践改造活动迥异于人对自然客观世界的实践改造活动。其关键就在于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是人对自己意识与灵魂的塑造,人的意义世界的变化是难以准确把握的。这就决定了这一实践活动的实现机制的特殊性,即使是德育自身的各功能要素产生了作用,其最后功效的显现在教育的时空范围内还具有不确定性、有限性。具体表现为德育活动对人的影响多表现为间接的、隐性的影响,其影响产生效果还具有延时性特点,有些正面的教育意图与作用往往被那些难以避免的、隐性的负面影响所削弱。学校德育活动对个体的道德品质发展和社会的道德风气所起的影响不可能全部在学校教育的时间内完成和体现。道德教育的这种特性表明人的良好德性的形成、社会的道德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人一生的努力。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道德观念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而且,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产生什么样的道德经验和道德观念,具体不同的道德实践又需要具体不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社会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合力远远大于学校的影响力。道德品质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建构、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学校道德教育只是起引导性、基础性作用。道德教育需要社会的理解与宽容,需要理性地支持。我们毫不否认学校的德育能力,但我们也必须看清学校德育的限度。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作用;有限性;



上一篇:2012级 张丽
下一篇:2005级 周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