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传宝,安徽怀宁县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
檀传宝是全国及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德育原理》编写项目第一首席专家。社会兼职有: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西南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发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等。
檀传宝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1979-1983)、北京师范大学(1991-1993)、南京师范大学(1993-1996)。1996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站工作,1998年5月出站、留校工作。2000年竞聘全校“优秀人才机动岗”,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2004年曾经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曾经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2002-2003)、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NagoyaCityUniversity)(2005)、伦敦大学教育学院(InstituteofEducation,UniversityofLondon,2006)、日本鸣门教育大学(NarutoUniversityofEducation,2009)等境外机构访学或讲学。2005年获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度)资助。2014年获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兼聘岗位: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所在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的主要依托单位。担任专职和兼职专家的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主要研究领域为:德育原理、教师伦理学、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等。
截止2010年,已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等百余篇,撰写个人专著八部、诗文自选集一部。其中《德育美学观》获得过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7)、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998);《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获得过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3));《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念与操作》、《走向新师德》入选“影响教师的100本书”(2009),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2010)等。2007、2008、2011年曾经3度入选“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的“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录。
独立承担或主持承担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技能教育”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学校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重大研究项目“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未成年人学校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十五”规划项目“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研究”、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市)中小学德育专家资源库建设”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大众传媒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国际公民教育经验与中国公民教育”、教育部师范司咨询项目“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教育部师范司教师教育课程项目“教师职业道德”、北京师范大学委托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和博士后课题“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研究”等。此外还参与过其他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和重点项目的研究。
现在正在承担的课题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民身份认同教育教材开发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德育原理》教材编写”项目、香港田家炳基金会项目“学校德育发展推进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