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2017年成为团中央授牌的首家全国少先队研究基地。自2018年起,基地每年摘编1期少儿组织与教育研究的文章,目前已至第5期。“少儿组织与教育研究文摘”栏目,将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18 | 杨厚启 郑凤琼:国家认同视域下少先队教育的路径研究
摘自《少先队研究》2022年第1期
杨厚启 郑凤琼: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先队教育。国家认同的构建对于指导立德树人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少先队教育在国家认同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少先队教育中蕴含的国家认同包含制度认同(政治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传统文化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公民身份认同这三个部分。本研究从加强政治引领,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传承传统文化,铸牢立德树人的根本;突出榜样教育,引领队员做时代先锋;参与体验实践,培养队员主人翁意识四个方面阐述少先队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国家认同;少先队;路径
华中师范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成立于2015年3月,由共青团湖北省委与华中师范大学共同组建。由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博士生导师杜时忠教授领衔,专职教师包括2名教授、博导,3名副教授,另聘有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及一线优秀团队工作者为兼职研究员。目前巳招收六批共25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2017年3月30日,全国少工委少先队理论建设交流研讨会和少先队改革推进座谈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会上授牌成立全国少先队研究基地。
华中师范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自设立以来,全体师生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大学与中小学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基地学校建设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基地承担了全国少先队研究课题战略课题“少年儿童的时代特点和分层思想引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湖北省青少年思想教育一体化分层调查研究”等课题研究,公开发表了《论少先队仪式的政治教育功能》、《少先队活动中队员个性自由的缺失与回归》、《初中少先队员为什么不愿佩戴红领巾》、《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的时代困境与优化路径》等学术论文,并在共青团湖北省委的支持下,多方面参与团队服务工作。基地未来将拓展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式,加强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多方面开拓教育资源,构建全国性的学术共同体,推进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发展。
少先队是党创立和领导并委托共青团直接领导的中国少年儿童群团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少年儿童由于身心发展不充分,尚未完全建立科学的认知体系,对于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还不一定很好地适应,但是儿童的认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对少年儿童进行少先队教育来构建国家认同十分必要。
一、少先队教育中蕴含国家认同
20世纪70年代,行为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流行,“国家认同”首次出现在政治学视野之中。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在谈及民族国家问题时特别强调指出:一个民族国家并不是纯粹的上层建筑,与此同时也并不只是统治阶级的组织,相反,民族构架需要根深蒂固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存在于最广大的国民中。国家认同反映的是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必然的属性,是基于个人认知视角,以了解国家历史、文化为基础,提升主体的认识能力,增强心理和思想层面的共同体信仰,个体将自己想象成国家共同体部分,意识到国家国民身份与资格,也就是自我与国家之间的判断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显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内隐的认同。外显的认同包括国家疆域、领土等的认同,内隐的认同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国民身份的认同。
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局面,同时互联网快速发展使各种信息杂糅,鱼龙混杂,人际关系扁平化等问题层出不穷,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巨大的挑战。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确定性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具体阐述了“树”什么样的“人”,即“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需要引导少先队员树立国家认同的观念,让国家认同在少先队员心中牢牢扎根,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增强少先队员的社会参与度和责任担当等意识。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第一个百年的亲历者、见证者,与此同时也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建设者、创造者。将少先队员培育成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人员,是我国教育目标在少先队教育领域的具体阐释。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教育的群团组织,是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预备学校,肩负着构建少先队员国家认同的重任,把对少先队员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摆在突出的位置。少先队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刻准备着,少先队教育在国家认同建构中起着重要和作用。
二、少先队教育中国家认同维度分析
1.制度认同
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指南针,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国采取什么样的制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结果。制度产生和人的实践,是在活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制度认同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肯定性确认和归属,是人们对现行体制的认可。制度的认同离不开社会成员的主动吸收和被动强化,社会成员通过主动吸收和被动强化对制度产生认同,尤其是对政治制度认同,在我国集中体现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政治制度的认同离不开社会成员对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的遵守,需要足够的意识认同的支持。
少先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肩负着构建新时代少先队员国家认同的光荣使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则是预备队,这也就印证了党、团、队相互衔接培养接班人的政治链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政治引领,旗帜鲜明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再次强调少先队的政治属性,在少先队教育活动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大力开展“红领巾爱学习”“红领巾心向党”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做祖国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接班人”,新时代少先队员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勤奋学习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劳动精神,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少先队工作实行的是各级党委责任制,实施党建带团建、队建的原则,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对少先队辅导员突出政治要求,强化政治标准,把政治标准摆在第一位,注重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政治培训,制定辅导员教育培训计划,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少先队辅导员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提升辅导员的政治能力。
2.文化认同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于所属的文化及其文化群体产生内化和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和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最主要的方面,是社会发展和族群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总和,意味着对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也是群体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该群体有意义事物的肯定性确认,是对该群体最基本核心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作为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在凝聚群体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国家认同最深层次的基础。文化认同不仅仅指向因地理位置、传统习俗、宗教、血缘群体的传统文化认同,还包含着现代主旋律、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少先队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让人认同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什么样的教育塑造什么样的人。少先队教育活动中蕴含着文化认同的成分,对于儿童认知国家认同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认同
少先队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后备人才,对文化的继承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鼓励开展“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少先队员了解中华民族的璀璨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践体验中感悟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5年全国少工委发布《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南纲要(试行)》,在道德养成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将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作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基本内容,在少先队教育活动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作为主题活动,建议少先队员阅读中华经典小故事,深入学习传统礼仪和节日的来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尊老爱幼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将“尊老、敬老、爱老”作为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少先队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身边教育资源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为老人送温暖”的系列活动,为老人打扫卫生、梳头、洗衣服、制作爱心卡片等活动,为老人送去温暖。少先队员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引导少先队员从心理接受传统文化,丰富对传统文化认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学习到生活技能,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少先队具备组织优势和阵地优势,在思想领域和价值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具有基础性作用。少先队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实践育人为基本形式,立德树人为目标,引导队员牢记背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其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话中强调少年儿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依据少年儿童自身的年龄和特点,对少年儿童提出“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这四点要求。少先队组织利用学校宣传栏板块,用插画和小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少先队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少先队员的校园生活;组织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背后故事”等征文活动,把抽象的、复杂的理论具体化、简单化,使儿童在通俗易懂的故事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价值观转化为少先队员行动的指南。重视新时代榜样的影响力,榜样在一定领域具有道德规范或者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正能量,引导着少先队员效仿。挖掘身边典型的案例,比如黄文秀、张富清等时代英雄,向少先队员讲述榜样的英雄事迹,激发情感共鸣,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将榜样身上的优秀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励队员自觉自信地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3.公民身份认同
公民身份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对国家认同的研究都离不开公民这一主体,是对公民身份的确认。公民身份在国家生活中具备权利保障和法律保障,在国家生活中具有强烈的公民感和荣誉感。公民身份认同体现的是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个体对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的自我认知。个体思考“我是谁”,思考“我们是谁”,从而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建构,形成群体“想象共同体”。
少先队员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自身的身份定位模糊,伴随着国际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的渗透,国内部分少数民族过于强调“民族特色”和大闹“民族分裂”,可能会有儿童受到“异国文化”和本国“独立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产生多重身份认同的幻觉。如果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可能是由于对中国公民身份认同的缺失以及国家意识淡泊所导致的。少先队通过开展形象化、情感化的教育活动,让少先队员明确自己不仅仅是校园的学生,不仅仅是少先队的其中一名队员,而且是国家的公民,在身份认同上不错位、不动摇。少先队员自我身份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少先队员认识自己、认识少先队群体,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和关心,从而产生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快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的初步塑造。
三、国家认同对少先队教育的启示
1.加强政治引领,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政治引领问题和政治启蒙是少先队建设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是少先队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利用少先队加强少先队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在入学的第一个阶段就“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是牢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少先队教育要向少先队员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故事,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当前的美好生活是来源于党的正确领导。在少先队活动中始终以少先队员为活动主体,让队员亲身经历和实践,在反复的认知、感受、融入、行动中建立对党、国家、人民的热爱,增强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从内心深处产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2.传承传统文化,铸牢立德树人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多年历史发展流传下来,经过人们的继承、传播、创造不断发展而来的对国家、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观念,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统美德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南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注重少先队员的道德养成,将儿童培养成有知识、有品德、有责任的人。少先队活动课程在道德养成方面要求从小学习做人,做到学习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少先队教育活动以“争当美德小达人”“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等为主题的系列课程,根据少先队员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同年龄、年级的队员采用不同的活动。可以对低年级的少先队员讲解传统礼仪和节日的来源,从了解的层面进行文化的熏陶 ;对高年级的少先队员组织开展亲子活动,通过写信、做感恩卡、为父母做实事等方式,让他们与父母交流,在活动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日常行动中来践行传统美德。通过校园的队会、队课等方式让少先队员对中国传统文化从心理上接受、从认知上认同、从情感上共鸣、在行动上践行,为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3.突出榜样教育,引领队员做时代先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优秀的榜样可以是新时代精神的传递者。榜样教育是少先队的教育方法之一,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的示范、警示、警戒作用引导少先队员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根据社会认同理论,自尊需要是少先队员身份认同的重要动机之一,少先队的地位以及对少先队员的榜样的引领是影响少先队员身份认同的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的关荣感、荣誉感的培养,切实寻求符合少先队员心理发展特点的榜样人物。目前,对少先队员的榜样教育存在如下问题:榜样人物距离儿童比较遥远,不贴近生活,常常采用的是说教式、灌输式的方法,由此导致少先队榜样教育收效甚微。有些人物是少先队员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直接接触的,通常是宣扬他们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等优秀品质,模糊、抽象的榜样难以使少先队员产生情绪共鸣,难以学习到英雄榜样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而少先队员对于身边常接触或常关注的老师、网络人物等能够很快理解他们身上蕴含的优秀特质。通过少先队辅导员对人物或事迹的描述,队员能联想到自己身上去,起到正面教育、影响的作用。少先队员学习的榜样是多种多样的,优秀榜样人物身上具备各种各样的品质,如何选择榜样是少先队榜样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榜样的筛选要考量少先队员的个性,选择出来的榜样要具备个性化和多样化。要注重榜样身上的内在品质,既可以满足不同少先队员对于不同榜样的选择,又能够使少先队员的行为规范在榜样教育中得以强化,并维持榜样人物的优秀行为。
榜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对少先队员的感染和熏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粘贴复制就可以在短期内见效。在互联网和短视频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采用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并行的方式,线下采用主题班队、校外活动等方式进行;线上的榜样教育可以采用国家官方媒体推送的榜样宣传教育,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备受少先队员青睐与常用的软件作为线上榜样教育的阵地,充分利用网络可视化资源促进少先队员的核心价值观认同。
4.参与体验实践,培养队员主人翁意识
少先队体验教育是指组织和引导少先队员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变成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的过程。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关于动员和组织少先队员在实践中体验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引导和组织少先队员在实践中体验是少先队服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实践体验教育以少先队员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出发点,能够适应少先队员的兴趣和时代特征,帮助少先队员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扮演的各种角色,在活动中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队会是少先队员自己组织实行的实践活动。在组织的队会中,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合理的队会时间,鼓励少先队员积极参与到队会之中,每位队员轮流做一次队会的主持者,体验快乐的主持过程,接收到更多新奇的内容。让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能够参与到活动设计当中,只有队员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够将整个少先队的活动变得完整细致。
少先队小干部是由少先队员们自主投票选举出来的,其选拔过程也注重实践体验。少先队小干部在少先队组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各级少先队小干部是少先队组织得以运转的重要保障,也是少先队自我教育的重要依靠,是发扬少先队民主自治的重要体现。少先队小干部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肩负着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教育的重任。少先队在选择干部的时候要以全体队员为主体,充分发扬民主、个性的选拔原则,调动所有队员的积极性,让每一个队员有竞争的机会,在竞争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培养自信和自尊,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