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研究领域

Research field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领域 > 德育教师与班主任专业化 > 正文 德育教师与班主任专业化

刘长海:中学德育导师制的美国经验及其启示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 日期:2015-05-18 浏览:

中学德育导师制的美国经验及其启示

刘长海*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4)

 

摘要:美国中学普遍推行全员导师制,在学生走班上课背景下,每位教师均要担任一组学生的导师,对学生进行常规性的辅导和教育。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美国教育工作者对于导师职责、辅导活动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探索。我国学校有必要借鉴美国经验,立足本国国情,开展务实实验,以期通过德育导师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 美国中学 实验

 

《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改进管理育人,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笔者认为,这一表述体现了教育部有力、有序推进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决定决心和科学态度。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向来是中小学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广大班主任爱岗敬业,甘为人梯,谱写了一曲曲优美、高尚的德育诗篇,然而,班主任的默默奉献也在无形中纵容了部分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的不良工作习惯。在教师队伍中公平分配育人责任,促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中小学德育的直接责任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是德育创新应该重视的现实问题。就德育导师制而言,欧美中学一般推行的是走班上课、不设班主任条件下的德育导师制,我国一些学校试行的是班主任和导师相互配合的德育导师制,在全面推行前还需要加强理论与实验探索,提出完善可行的方案。

在纽约访学期间,笔者跟踪了解了两所中学推行导师制的实践情况,笔者拟根据一手材料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国内一些学校开展德育导师制实验的调研情况,对我国中学如何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发表观点。

一、美国学校德育导师制的实践图景

笔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跟踪研究了两所中学的导师制实施情况。第一所学校是一所设在华尔街上的高中,第二所学校是哥大附近的一所初中。两校每位教师除了承担本学科教学任务外,每人都要担任一组学生的导师(每个教学班有三十名学生,这些学生被平分为两个小组)。学生在本校就读期间,将一直在这个小组里接受这一位导师的指导,即使有的学年里这位导师并不承担这批学生的教学任务。

高中安排的辅导时间是每天三十分钟,九年级、十一年级学生的辅导安排在午餐之前,另两个年级的辅导安排在午餐之后,这样学生们就可以轮流使用教室和餐厅。周一和周五,师生就班级管理、学生发展进行主题辅导,周二至周四,学生在导师陪伴下进行自主阅读,有需要的学生可以与导师单独交流。初中安排的辅导时间是每周两次,每次四十分钟,占用正常教学时间,如周二上午第二节课、周四下午第一节课是七年级的辅导时间。

家庭教室(home room)是与导师制相配合的一种制度安排。每组师生的辅导课在一个独立的教室里进行,这个教室就是这一组师生的家庭教室。从数量来看,辅导小组是教学班的两倍,学校不可能提供足够的教室让全校学生同时上辅导课。在初中,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的辅导课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每个辅导小组的辅导课都在固定的教室里进行,同时,这个教室在另一个时间段里会作为另一组师生的家庭教室。高中的错峰辅导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不同年级的同学因为共用一间家庭教室而可能在教室里相遇并成为朋友。在美国中学,每间教室的正面都有一面或大或小的国旗,面向国旗宣誓是多数中学生每天到校后的第一项功课(非美国籍学生可以拒绝参加)。宣誓在家庭教室里进行,此时,共用一间教室的两组学生短暂地相遇,在相识之后,他们可能建立联谊关系,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给低年级的学生提供一些指点和帮助。

辅导小组的活动形式多样。导师与学生每周都要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以研讨为主要形式,类似于我国的主题班队会活动。活动主题涉及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辅导小组建设、礼貌、公民指导、职业指导、爱国主义、友爱、博爱、节日庆祝、综合活动等。学校会对各周主题提供参考建议,但导师可以做出最后的选择。在跟踪过程中,学生们在老师组织下开展过团队拓展小练习、万圣节庆祝活动、健康教育研讨、毕业典礼节目编排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像参加正规学科教学一样真诚投入这些活动,即使在高中的自主阅读时间里,学生们也都从本小组专用书柜里挑选一些人文性的书籍来阅读,而不会利用这个时间赶写课程作业。

辅导小组可以看作一个小社会。家庭教室的某个区域可以供本小组张贴规章、生日表、特色装饰品等。导师会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制订本小组的章程,常见的章程包括:相互尊重、表达自己的观点、每次活动至少发言一次、关心同学、相互信任等。导师会将得到同学们一致认可的章程写在一张大纸上,每个同学在上面签名,而后张贴在墙上。导师还会带领学生讨论学校章程和纪律,讨论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等,引导同学们学会理性地思考和处理各方面的问题;统计每位同学的生日,在聚会时进行简单的生日庆祝活动,也是必有的安排。

二、美国中学德育导师制的理论脉胳

在我走访的若干所纽约中学,担任导师是每位老师习以为常的工作内容之一,因为在他们的中学时代,他们的老师也担任他们的导师。笔者就中学德育导师制的相关问题求教于我的合作导师、美国德育研究专家戴维德·汉森教授,他推荐我去阅读哥大图书馆收藏的一本出版于1946年的名为《家庭教室指南》的图书。这本内容厚实、注重操作的图书是作者在五百多所学校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详细分析了德育导师制(或家庭教室)的工作内容、实施原则等,对于全面把握美国多数中学的导师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1]

(一)德育导师的职责与工作内容

本书对家庭教室进行了界定,认为“家庭教室”是在学校里提供学生与教师接触机会的一种方式,在固定的学校时间里,教师与一批学生见面,大家相互了解,并且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养成特定的观念和习惯,而这些教育目标往往不是传统的教学科目所能达到的。这种界定中“家庭教室”的含义其实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德育导师制,下文将书中的“家庭教室”与德育导师制看作大致相等的概念,为了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将家庭教室更多地看作一个地理概念。

德育导师制在美国中学教育中的全面推行,基于当时社会对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视。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需要精神教育、健康教育、社会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作者指出,个人生活在物理的、社会的、民族的、公民的、情感的、精神的、职业的关系中,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适合的培养,他很难全面扮演其角色。有人说:坦率地讲,我们对于一个只有高分数而没有其他品质的人是有点害怕的。

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学校、父母、社区的兴趣相联系并且相互协调的方式,有助于培育重视责任与权利、具有宽广视野的理智公民。德育导师制涉及很多领域的活动,能够达到很多可能的目标,这一点,是其他的科目所无法承担的。作者在整理了研究者关于德育导师制的一百多种目标的表述之后,将德育导师制的目标和职责概括为四个方面:

(1)发展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家庭教室中,教师有机会慢慢地、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家庭教室里的师生关系与普通课堂的师生关系不同,在普通课堂上,师生交往以知识学习为纽带,在家庭教室或者导师制中,师生交往是全面的、充满人文关怀的。

(2)指导学生。教育和指导不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进行的培训,而是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真正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协助,尤其在解决各种问题和进行生涯规划方面有突出意义。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可以细分为教育指导(让学生熟悉基本的教育目标、材料和方法)、个人指导、生理指导、社会性指导、道德指导、职业指导和闲暇指导。

(3)发展社会所期望的公民理念和习惯,其中包括与民主社会有关的知识、理念和态度,对本地社区和全国事务的兴趣,在家庭教室里提供实践机会。

(4)教育性地进行各种常规管理,即家庭教室里有各种管理活动,而这些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学习和扮演的机会,如成为主席,担任某一方面的负责人。

(二)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原则

作者从组织管理、活动策划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若干原则,本文试概括如下。

(1)一个核心办公室或者委员会要制订全校德育导师制的工作计划。辅导活动工作计划要适应当地和本校的环境与具体条件。

(2)辅导活动应该在常规的学校时间里进行。辅导活动不应在课外进行,以免学生和教师对这个活动不重视。如果有可能,辅导活动应该安排在较好的学校时间里进行。辅导活动需要一整节课的时间,三十至四十五分钟比较合适。

(3)辅导活动要有适当的频率。在辅导活动过程中,师生不得进行其他学科内容的教学。师生不应因为其他缘故而缺席辅导活动,如社团活动不应安排在这个时间段。没有特殊原因,辅导活动不能被取消或暂停。

(4)家庭教室的装扮要有吸引力和像家一样的感觉。必要的设备及资料应该配备好(如供扩展阅读的书籍、彩笔、彩色纸)。

(5)导师应该拥有组织活动的自主和自由。尽管学校有统一的计划和必要的规范,但每一个教室内的活动应该有其自由。辅导活动的规划应该有持续关注的要点,从细节开始,从小事做起,慢慢发展成较大的项目。不同小组之间可以进行活动的相互学习,最好的活动项目应该在校内得到表彰,每个小组要定期向委员会提交活动报告。

(6)辅导活动要重视培养团队精神和独立个性。辅导小组要建立师生、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确认每个成员在团队活动中的责任,鼓励、期待其履行责任,团队成员之间要表示相互的欣赏,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培养个人的兴趣、自信、忠诚。家庭教室应该是促进每个学生的精神成长、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地方,而不只是让个体成为社会所认可的好成员的地方。

(7)辅导小组的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不能经常变动。导师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和任命。辅导小组人数不能太多,应该限定在三十五人以内。小组的构成方式应该是自然的,就读年级、所修课程、兴趣爱好、智商分数、性别、社区等因素都要列入考虑,学校要依据最自然最好的方式来分组。小组内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分工,对干部进行培训,明确各自职责。

(8)不同年级的辅导活动要突出重点。当时的学制是七至九年级为初中,十至十二年级为高中。七年级的重点是适应与调整、辅导小组建设和规程学习、中学学习适应、学校常规学习;八年级的重点是探索、职业游戏、各学科学习方式指导、品格教育、个人行动;九年级的重点是生涯选择、毕业辅导、职业信息、高中课程了解、公民实践。十年级的重点是适应与调整、了解高中要求、学习方式调整;十一年级的重点是个别问题处理、社会责任认知、职业标准;十二年级的重点是职业或学业预备、未来教育选择、公民实践、自我分析、职业面试。不同类型的活动要适当安排,如有机安排生日庆祝、纪念日和节日活动以及季节性的活动。

(9)辅导活动的设计要努力做到:每个活动要有清晰、值得期望、有针对性的目标;活动材料要适当和充分;活动要有教育性和吸引力;活动要重视学生的现实需要;在连续活动中,要回顾之前的活动;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使所有成员参与活动;活动不要简单地照搬学校其他地方正在做的事情;活动要反映学校里的所有活动;活动要广泛利用来自学生、教师、导师、行政人员的资源;活动要符合时间限制;导师、干部或者成员的致辞要尽可能地少,以确保活动时间;团队精神要得到有力的培植;要建立辅导活动的评价标准;要对各位成员的工作进行适当的肯定;活动材料要很好地准备和保管;活动委员会要承担设计责任,要对所有活动过程和材料有完整的档案保存;要及时了解活动效果和学生对辅导活动的评价意见,适当调整。

(10)导师要正确认识自身角色,积极履行职责。导师要做活动中的积极成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在面对学生时不应有私心或者偏见,这一点,在导师同时担任这些学生的课程时需要注意。导师要得到相应的训练,以承担他们的责任。

三、美国中学德育导师制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美国中学德育导师制启示我们重视中学教育的全面育人职责。

我国中学教育的应试倾向严重,在很多地方,小学科课时被抢占,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仅仅是偶尔开展的点缀,午休变成了“午自习”,课间操时间变成了教师争抢补课的时间。学生变成知识容器、作业机器,同学之间变成竞争对手,师生关系严重异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特长、风采,归属感、自尊心无法得到满足,各种压力的逐日累积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师生关系紧张,引发校园内的打架、跳楼等恶性事件。

新时期,我国中学教育应该进一步弘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2]。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教育的责任不只是传递各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从社会化角度来说,是让个人在各个方面社会化,成为社会的有效成员。学校应该适度变革,减轻应试压力和书本知识学习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其二,美国中学德育导师制可以为在中学教师中公平分配育人责任提供借鉴。

我国一向倡导全员育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育人责任较多地落在班主任的身上,班主任工作制度面临很多难以克服的困境:一是班主任工作制度成为科任教师忽视德育、拒绝承担德育责任的借口,“全员育人”成为空洞的口号;二是由于班主任实际承担的工作远远超出普通科任教师,担任班主任成为教师眼中的苦差事。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努力提高班主任津贴水平、加强班主任培训、表彰优秀班主任,但事实表明,这些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班主任工作制度面临的不利格局。

相比之下,美国中学的德育导师制有如下的优点:(1)强调每位教师都是学生的成长导师。因为每位教师都要担任一组学生的导师,每位教师都清楚学校近期的德育安排,这样不仅使教师可以对自己的小组进行指导,而且能够促使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所有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2)所有教师的工作量大致公平。在美国这种不设班主任的全员导师制度中,所有教师的工作量是大致相当的,即每位教师除了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外,都要担任一组学生的导师。

四、我国中学试行德育导师制的可能性分析

面对中学德育的现实问题,我国已有部分学校试行德育导师制。我国中学实行的导师制,是学校为中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为中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交往和职业选择的帮助与指导,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教育运行机制。在部分实行导师制的学校,全体教师都要担任学生的导师,体现了“全员育人”的原则。报道显示,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帮助中学生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与矛盾,从而更好地实施个别化教育;导师的言传身教,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依据网络和报纸上的相关信息,我们了解到,南京一中、深圳桂园中学、湖北夷陵中学先后实行过德育导师制,浙江省湖州市、山东省沂源县曾在辖区中小学推行德育导师制[3]。深入了解各中学的德育导师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校的德育导师制是在班主任工作制度基础上开展的,虽然报道显示导师对学生进行悉心教导,但事实上仍然是班主任在承担主要德育责任。班主任工作制度和导师制的叠加,看似加强了德育力量,实则可能造成班主任与导师之间相互推诿的局面。

我国中学有没有可能在不设班主任的情况下实施德育导师制呢?笔者认为,这是可以实验、试行的。

我国中学实行导师制需要重视如下国情:(1)我国中学班额较大,学生和导师的生师比要比欧美学校大;(2)我国中学主要推行固定教室上课的制度,其中涉及到学生座位编排问题;(3)我国中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在固定教室上自习,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班会课)。

笔者认为,可以选择条件适合的学校进行试验。试验方案如下:

(1)实验学校实行导师制,不设班主任,每位教师担任20名左右学生的导师,两组构成一个教学班。

(2)实验学校德育主任与实验指导专家共同编制德育规划,将每周或每阶段的德育方案提供给各位导师,帮助导师更好地承担德育责任。

(3)教学班座位编排由两位导师协商决定,每位导师轮值一周,处理自习秩序等事务。如果实验班能同时推行学生走班上课,这个问题就不存在。

(4)各班教室在辅导时间公用,如午饭前后半小时实行错班就餐。以初一、初二为例,初二学生提前就餐半小时,初一每组学生各占用一间教室,导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半小时后,初二师生进行辅导,初一学生去食堂就餐。就辅导内容安排来看,可采用周一和周五进行主题辅导、周二至周四进行自主阅读的方式。学校应在教学楼或者教室为学生配备储物柜,以方便教室及课桌椅公用。

(5)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班级评比,以教学班为单位继续进行,两位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同时,逐步淡化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的连带关系。

德育导师制实验应该科学谨慎,有序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德育研究人员在基础较好、改革意愿强烈的学校进行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在不设班主任的情况下做好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对德育导师制的不同运作方式及其德育效果进行细致比较分析。在试验学校经验成熟并且得到充分论证后,再向其他学校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McKown, Harry C.Home room guidance[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46.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J].2014.

[3] 杨碧君.夷陵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A study on advisory in American middle schools and its enlightment

LIU Changhai

(School of Educ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Abstract: Advisory is a common method in American middle schools. Each teacher should work as an advisor for one group of students and deal with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grow-up and education. Researchers have done thorough study on how to implement successful advisory. Schools in China should carry out serious experiments basing on the special situation and make full use of advisory.

Key words: advisory; American middle schools; experiment

 

上一篇:回归还是进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基础之辨析
下一篇:孙银光,杜时忠:论教师权威的古典视域及其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