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研一新生读书分享报告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日期:2017-11-23 浏览:


20171122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17-2018学年第十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502教室顺利举办。本次沙龙由一年级少儿专业的四位同学进行读书分享。程红艳教授、卢旭副教授、华科教科院李伟副教授、张添翼老师以及德育所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本次沙龙由硕士生游子慧主持。

首先, 李雪梅分享了阅读洛克《教育漫话》的感悟,以及从其中的家庭教育入手谈及了时下热门的 “熊孩子现象”。她主要从五个方面依次进行阐述——洛克生平及《教育漫话》写作背景、《教育漫话》的主要内容、选题来源、熊孩子产生的原因、如何教育熊孩子。接下来,卢迎丽从《科尔曼报告》切入,对《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和《“无声的革命”:被夸大的修辞与梁晨、李中清等的商榷》这两篇文章进行详细的解读,围绕高等教育和教育公平等问题最后谈了一些自己的思考。随后,谭睿与大家分享了王海明的《伦理学导论》这本书。并结合《感动中国》2010年人物王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符合功利主义和最大利益净余额原则,但是否值得宣扬?宣扬此类榜样是政治需要还是情感需要?最后,铁文政以“论新时代背景下少先队的功能”为题,对少先队的产生及发展历史、少先队的传统功能和少先队的新时代功能进行论述。


沙龙第二环节,大家针对四位同学的读书分享进行交流和点评。游子慧指出将《教育漫话》和熊孩子联系起来不是很贴切。程红艳教授认为:第一、要抓住洛克《教育漫话》的精髓——自由教育,不是局限在家庭教育的范围内谈具体的教育方式。另外,如何将《教育漫话》的精神与熊孩子的教育联系在一起要进一步思考。第二、用准学术术语,“熊孩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一个学术的核心概念。卢旭副教授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在辨别和分析了“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联合家庭与核心家庭”两组词的基础上,建议从后者角度分析熊孩子产生有道原因更加适合。李伟副教授认为读经典名著很有必要,但要回归常识、回到自然、回到生命。

针对卢迎丽的分享内容,程红艳教授强调《科尔曼报告》是很重要的文献,硕博学生都应该关注。同时谈了两点建议: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一定要特别留心,进行独立思考;要有质疑权威的精神。卢旭副教授建议对这两篇文献做一个对比,并且要注意文献的时效性,另外读书最后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思考上来,不仅仅是呈现观点。



对于谭睿分享的《伦理学导论》和对王伟这样道德人物的不解困惑,程红艳教授首先指出她并不赞成书中提到的道德终极标准,道德与功利的问题是不是一回事值得进一步思考,选择功利主义作为伦理标准本身也存在内部矛盾。同时,无论我们对道德模范加诸了怎样的理解与代表意义,但是人物本身是崇高的,他英勇救人的行为是高尚的。卢旭副教授表示此书理论建构很完美,同时不具有开放性,不能解释别的观点,此乃不足之处。他认为道德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做了这个选择就要接受相应的后果。

谈及铁文政对少先队新时代下的功能的思考,卢旭副教授认为首先还是要先了解少先队,认同自己的专业,才能进行更好的研究。

张添翼老师最后指出目前为止几期沙龙汇报分享的氛围过于沉默,讨论主要集中在博士生和老师的范围内,发言的机制混乱。为了规范和促进沙龙的学术交流,他建议每次汇报人尽早将汇报材料共享,参与沙龙的师生都要学习思考,参与学术讨论。

除此之外,大家还对教育机会均等、文献的样本选取、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至此,一年级的十位同学读书分享结束。此次学术沙龙对于一年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不仅加强了德育所师生间的紧密联系和了解,也让德育所的学生从他人的汇报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相互学习,更好的进步。

 

上一篇:研二教原方向同学研究成果分享及“班主任圆桌会议”筹备工作讨论
下一篇:教育学原理专业研一新生读书分享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