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研究成果 > 正文 基地研究成果

付辉:德育理论如何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日期:2016-04-05 浏览:

            德育理论如何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                            

                                     付辉

 

 

摘 要:德育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有三个阶段:学校德育实践问题诊断与理论学习阶段、德育理论转化阶段、德育实践行动转化阶段。判定学校德育实践是否运用了某种德育理论的标准有三:第一,是否有利于原有德育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第二,是否有利于德育理论应用者的德育观念转变;第三,是否有利于原有德育理论的完善和丰富。

    关键词:德育理论;应用过程;学校德育实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德育理论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一批德育学人在学习国外教育理论、结合本国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鲜活的本土德育理论[]然而,不少中小学一线德育实践工作者却认为,德育理论仅仅是一批学者在书斋“向壁而思”的结果,缺乏实践针对性,显得空洞无用对学校德育实践没有什么价值。客观上讲,这类言论当然不一定妥当,但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德育理论没能对学校德育实践产生应有的、明显的积极作用。

直面现实,就得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们当前德育理论研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为何教育学者们辛辛苦苦研究出的德育理论在学校德育实践者看来是无价值的?难道真的是因为彼此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目的和内容不一样?德育理论为什么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正确的德育理论怎样才能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进而指导学校德育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上述问题回答起来确有一定难度。笔者检索相关文献,发现上述问题鲜有人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就德育理论如何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做一些肤浅的探索,以请教于方家。

一、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的逻辑前提

一般而言,德育理论来源于德育实践,是对德育实践的理性把握,属于应用理论,其终极目的是应用于德育实践,解决现实德育问题。正如有学者提出:“德育理论的重要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人们的行动。[]可见,德育理论的主要功能是为学校德育实践“出谋划策”提供理论上的科学依据,进而为学校德育实践指明前进方向。再完美的德育理论,倘不能应用到学校德育实践中去,其价值和意义毕竟有限。德育理论只有致力于学校德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永葆活力。德育理论要应用于德育实践,必须内在地回答两个前提性的问题:

第一,从德育理论的角度看,德育理论为何要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德育理论只有在学校德育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检验其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才能不断地发挥、修正、充实完善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一种德育理论是否科学,不能由研究者自己说了算,归根结底必须由德育实践来检验。

第二,从学校德育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德育实践为何需要德育理论?正确的德育理论能够通过指明学校德育实践发展的趋势把握学校德育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帮助我们制定正确的德育目标政策、战略与决策使我们在德育实践中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掌握德育的主动权。”[]学校德育实践缺乏德育理论的指导和关照,最终难免陷入“经验主义德育实践”的窠臼。“经验主义的德育实践”,就是过分强调德育经验对德育实践的价值,或者用德育经验排斥德育理论,抑或将德育经验与德育理论完全等同起来客观上讲,德育经验固然可贵,但其认识上毕竟有局限性。因为德育经验对德育实践始终只是一种初步、表面、局部的感知,它“终究未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未能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属性或发展的必然性的认识。”[]

 

二、德育理论应用于具体学校德育实践的过程和阶段

相对而言,德育理论是抽象的,学校德育实践是具体的。德育理论要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不可能是直接将德育理论“放”到学校德育实践而必须有一定的过程和阶段总体而言,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的具体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学校德育实践问题诊断与德育理论学习阶段、德育理论具体转化阶段、学校德育实践行动阶段。

第一阶段:学校德育实践问题诊断与德育理论学习阶段

     (1)对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学校德育问题诊断主要指的是对学校德育当前发展现状所做出的描述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一定的指标体系判定学校德育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存在差距的程度据此提出学校德育改进的具体方案[]德育理论应用者要对学校德育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必须准遵循一定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德育问题诊断过程包括:问题描述原因揭示以及改进方案的提出三大部分[]对学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清晰的诊断和界定,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德育理论。

(2)要真正掌握德育理论。我们要运用某种德育理论解决学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真正掌握这一德育理论。只有真正掌握了某一德育理论,才谈得上应用该理论。何谓“掌握”,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即对该理论的产生的背景基本概念、核心思想有准确理解;第二,即对该理论的重点、难点、疑点、局限性、独特有理性认识;第三,即学完该理论后,有自己独到的体悟心得和见解,且该理论已经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经验。

在这一阶段,我们特别要注意各种德育理论产生的背景、核心观点及其针对性。比方说,制度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建设在制度方面有欠缺,制度的不道德、不完善、不公正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鉴于此,提出了“通过道德的制度培养道德的人”的核心观点。生活德育理论是针对过去德育的知识化、科学化和政治化而提出来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重建德育和生活的关联,力主德育回归生活。生命德育理论针对以前学校德育远离学生的生命实际,提出学校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和生命需要,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可见,上述德育理论产生的背景、所持的理论主张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这要求德育理论应用者必须对各种德育理论有准确的理解,不可望文生义、一知半解。

第二阶段:德育理论转化阶段

毫无疑问,并不是说我们对学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准确的诊断、掌握了某种德育理论,就能直接将种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在正式将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理论转化工作,主要包括:

    1.生成新的德育观念。德育观念指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德育工作者头脑中、直接影响人们德育行为的德育主张、德育观点和德育评价标准德育教师观、学生观、德育方法观“理论应用者内化的德育理论”、“具体学校德育实践中问题”和“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教育经验”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生成新的德育观念。德育观念没有实质性的转变学校德育实践不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的德育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原因是什么?与我们原有的德育经验有何根本差异?

2.将德育观念转化为具体的德育实施方案。德育观念若不转化为具体的德育实施方案,则仍是“纯粹的理论”,而不可能对德育实践产生任何实际影响。德育观念指导下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德育对象的特点、德育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德育中介的性质和范围、德育实施的途径,等。不同的德育理论,可抽象出不同的德育规律德育规律起作用的方式和条件各有不同,故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要做到多样、开放、多元。在对德育实施方案所需的主客观条件如方案制定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个性风格及德育时空条件等作系统分析后,在上一步确定的德育观念的指导下,从整体出发,全局着手,确定最佳的德育实施方案。

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新的德育观念的形成,不能脱离学校德育的实际情况,尤其要弄清学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到底是什么。比方说,到底是学生的道德认知有问题,还是道德习惯和行为有问题,或者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有问题,等等。第二,具体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不是对某一德育理论进行断章取义的“裁剪”,或者是纯粹“闭门造车”而将理论做片面化的理解,而是要充分将某一德育理论的核心思想、适用条件、应用风险与学校德育实践中的相关变量(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阶段:学校德育实践行动阶段

最佳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提出,为学校德育实践指明了具体的行动方向和操作要领,但把文字性的方案变为学校德育实践,仍旧需要一定的过程,主要包括个步骤:

1.小范围内进行探索性试验。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从范围上讲大致有如下两种情况:德育理论小范围(某所学校、某位教师、某个班级)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德育理论大范围(某个地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笔者所关注的是范围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稳妥和负责的态度是先限定一定的范围进行试验。德育试验,即是某种德育理论的“预演”,是某种德育理论向德育实践靠近的起始。限定范围进行德育实施方案试验的目的:进一步明晰德育实施方案中存在的不足,排除错误,检验实施方案的可行性,以便在后续的正式、大范围实施中修正和完善该实施方案,乃至最终确定一定的学校德育模式。

2.总结、反思特定范围探索性试验的经验。特定范围、探索性试验完毕,需要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在试验过程中,到底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行?为什么不行?如何修正既定的德育实施方案?为什么要如此这般修正?这样修正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新问题?最为根本的思考是:如此这般实施某种德育理论是否存在风险?如何控制并将其降到最低限度

3.不断修正原有实施方案,尝试扩大试验范围,逐步推广。在总结探索性试验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原有的德育实施方案,逐步将前一阶段“理论转化的经验推广至更大范围。多次、反复试验德育实施方案的过程,不仅是教师继续内化德育理论的过程,并且也是德育理论逐渐成为指导学校德育实践的“武器”的过程。此时,前面所言的德育观念和德育实施方案均已融入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之中去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探索性试验之经验反思总结的过程,即德育理论指导德育实践、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的过程。

4.在多次有效修改德育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德育模式。德育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德育操作流程。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的具体化和程序化,能够有效规范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在这一阶段,格外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小范围探索性试验的过程中,应用者需对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问、困惑要及时、准确记录,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原有的德育实践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或部分解决。若原德育问题无实质性解决,则要对试验的相关变量、环境进行有意识的调试。第二,要注意德育理论应用于德育实践过程中试验的伦理性。比方说,要关注学生在试验过程中的情绪反应,若学生反对进行试验,则要变更试验方式,或中止试验。此外,进行的小范围试验,本身即为一种试验伦理性的考虑。小范围试验,若发现问题,可及时修正,保证德育实施方案的科学性。

 

三、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的水平如何判定

某种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的水平如何?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判定,简称为“三个有利于”:

第一,是否有利于原有的德育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将德育理论运用于学校德育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学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倘若某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后,对原先存在问题的解决无明显、实质性的改观,则该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的水平就不能说很高。

第二,是否有利于德育理论应用者德育观念的转变。应用德育理论解决学校德育实践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德育观念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的过程。在解决学校德育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德育理论应用者的德育观念没能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则很难说德育理论的应用水平很高。

第三,是否有利于原有德育理论的完善和丰富。任何德育理论不可能拿来就用。由于原有的德育理论同学校德育实践发生了复杂的、丰富的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原有的德育理论和学校德育实践均出现一些新情况或问题,为了使德育理论真正发挥指导德育实践的功能,德育理论应用者必然要对原有的德育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和完善,以期更好地对德育实践发挥积极作用,其结果必然是对原有德育理论有所修正、完善和丰富。倘德育理论运用于学校德育实践后,原有的德育理论没有任何变化,则很难说这种应用是成功的。

如何切实提高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学校德育管理部门要为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二,牢记将德育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实践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决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德育理论应用者要不断学习德育理论,树立强烈的学校德育实践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第四,德育理论应用者要对德育理论应用于德育实践的过程进行监控,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明确表征,探明根源,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困难要认真加以克服。

 

上一篇:杜时忠 ,孙银光 : 当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与超越
下一篇:张添翼:教师道德敏感性:概念、框架、问题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