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研究成果 > 正文 基地研究成果

德育所成果之二十七 | 李牧川 史升艳:以教育合力破解中小学生短视频沉迷问题
来源: 日期:2020-12-02 浏览:


本文约6301字,预计阅读时6分钟


作者简介

李牧川,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史升艳,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刊载于《班主任》2020年11期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浏览与观看网络短视频成为一种流行的休闲文化。网络短视频“因具有时长短、传播快、门槛低、易制作、内容灵活、参与性强、互动性高等特点”[1] ,获得了各大平台、资本以及网民的喜爱与追捧。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整体网民的85.6%,其中19岁以下人群占比为23.2%。[2]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难以控制观看欲望,长时间、过度地使用短视频软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注短视频的观看、制作或评论中,由此沉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这些沉迷其中的人,一不观看视频就感到身心不适,致使自己的时间管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都逐渐降低,对短视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甚至对于日常生活的事物都提不起兴趣。被称为“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当代中小学生,他们是出生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无法避免其接触网络。然而,网络短视频准入门槛低、用户素质层次不齐,视频内容好坏并存,也很容易让中小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4名家长进行了一项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相关调查,调查显示:92.1%的受访家长觉得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3] 可知,沉迷于短视频的中小学生也不在少数。要想解决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短视频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等各个层面对于学生的关注和引导,多方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01

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短视频的原因

1.短视频泛娱乐化特点与精准推送模式的“强力诱惑”

短视频融合了技能知识分享、社会热点、幽默搞怪、广告商业等丰富新颖的内容,且准入门槛低,可操作性强,很容易吸引中小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短视频各大平台为了吸引用户,增加用户黏合度,谋取更大的市场利益,建立了精准的算法推送模式,分析用户的兴趣并打上标签,根据特定用户人群的兴趣爱好针对性地推送短视频。中小学生一旦开始点击、观看短视频,其背后平台会为学生继续推送他们“喜欢”的相关视频,学生会不自觉地继续点击浏览,欲罢不能,极容易沉迷上瘾。


2.短视频为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了虚拟满足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 。当中小学的生理、安全等基本需要满足以后,他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网络短视频体现出的开放性、时尚性、平等自由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满足中小学生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提供了虚拟满足空间。


首先,短视频内容的丰富多彩,可以满足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扩宽了中小学生的视野。其次,中小学生在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视频时,可以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不快,逃离和缓解学业压力,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第三,短视频的包容开放、以及制作门槛低可以满足中小学生表达、分享、体验不同新鲜事物的欲望,为中小学生展示个性提供了空间。第四,短视频里的段子、视频、音乐等成为中小学生之间交流的话题,可以满足中小学生的交友愿望,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实现情感上的满足。


3.家长缺少对孩子观看短视频的有效监督与引导

短视频沉迷与网络游戏沉迷有一点很大不同是,短视频主题丰富、涉及面广,用户规模更大,很多家长也都在观看、制作短视频,甚至也沉迷于其中,孩子若看到家长也一直在玩短视频,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沉迷短视频沉迷的严重性,再加上自身忙于工作,认为孩子拿着手机只要不是打游戏就好,忽视对于孩子观看短视频的监管;还有些家意识到了沉迷短视频的危害,但只是运用强制“围堵”的方式而不让孩子观看使用手机,没有与孩子好好沟通,缺乏对孩子上网观看短视频行为的正面引导。


4.学校缺乏对学生短视频行为的针对性教育

“学生的自我选择之惑,自我规划之缺,自我角色之淡,自我力量之弱,这种学生自我发展中的问题,归根结底,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对于个体生命自觉培育的缺失。”[5] 学校教育缺乏对中小学生观看网络短视频的引导和教育,而且学校教育也忽视了对于当代学生现代媒介素养的培养,以致于学生在面对短视频的诱惑时缺乏自我选择、自我觉知、自我把控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此外,学校生活的压抑枯燥,课外娱乐活动的单调乏味,使得中小学生成长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加之学校教育者缺乏与学生的及时沟通交流,没有及时关注到学生沉迷短视频后带来的系列反常行为,致使学生陷入不受约束的网络世界中去寻求成就感与满足感。


02

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短视频的危害

1.沉迷网络短视频影响中小学生的正常学习

中小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短视频,挤压休息时间和学习时间来观看短视频,时间长了会造成神经紧张、精力涣散。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脑海里还想着短视频的内容,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荒废”了自己的学业,造成学业表现和成绩的下滑,影响其正常的学习。


2.沉迷网络短视频影响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对网络过度依赖与沉迷,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学生长时间一个姿势看手机刷视频,增加用眼强度,造成视力急剧下降。占用正常休息时间沉迷于短视频,更会造成学生生活作息紊乱,头昏脑胀,引起腰酸背痛等生理机能失调。


3.沉迷网络短视频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与人格发展

网络短视频中存在着大量庸俗虚假的、暴力色情的信息,很多视频还体现出利己拜金、享乐功利的价值导向。根据艾媒咨询(ii Media Research)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受访网民认为短视频平台涉色情内容严重情况平均值达36.7%,涉暴力内容严重情况平均值达35.5%[6] 。然而,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意志力薄弱、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极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引导和暗示。如果任其沉迷于其中,会使得中小学生主体迷失,产生自卑、攀比、盲目、放纵等心理,使其还没有来得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会被这些不良信息、不良价值观所同化或影响,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心理与人格发展。


03

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短视频的应对之策

1.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短视频行为的针对性教育

第一,学校应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学校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使学生“受到思维明晰性和理解力的锻炼,以及获得对事物确切的了解,也就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7] 。所以学校还应该重视班会、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劳动、社会服务、校园节日等课程与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学校应该发挥其教育主体的功能,超越工具化、单一化、形式化的符号学习和应试教育,要开辟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教育途径,让学生在学校里体验到快乐、成就与精神丰富,以此来减少学生对于网络短视频的虚拟满足的依赖或沉迷。


其二,学校应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提升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8] 学生的“自我调控要受到主体社会认知水平的制约”[9] ,中小学生因为缺乏社会阅历,并且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等认知能力还相对较弱,极易受到网络短视频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借此帮助学生提升其媒介素养,让学生既能在短视频中获取有用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控力、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批判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让中小学生知晓沉迷网络短视频的表现和危害,在使用频率和观看内容上,逐渐学会保持适度理性从而趋利避害。学校可以举办与网络沉迷相关的校园展报、校园广播、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教育,加大对于网络使用行为的宣传和引导,使得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可以自觉把控。


第三,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着激流与漩涡、迷茫与失落,需要不断地进行调节与平衡。如,很多沉迷于网络短视频的学生心理其实脆弱的,学校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获得调节自己心理的精神力量。学校可以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和测试中心,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情况和个性特点来制定有效的疏导计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为了谨防学生沉迷短视频,学校可通过开设网络心理教育课,建立完善的网络心理行为干预,提前让学生意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媒介,安全上网,提升学生的自控力和心理承受力,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


2.教师要重视并积极解决学生的短视频沉迷问题

第一,开展基于短视频沉迷的主题班会。主题班会要“以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为主线”,“成功的班级管理的关键前提就是,对学生的研究,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10]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问题以及对发展趋势的分析”,[11] 设计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班主任可以开展以短视频沉迷为主题的班会,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班会的准备中,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和视频,参与策划主题班会过程等。通过班会活动,引发学生对于网络短视频的审辩性思考与共鸣,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和解读网络短视频中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短视频沉迷的危害,提高信息时代的自我免疫力。


第二,策划及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学生多参加积极丰富、有自我成长价值的班级活动,可以有效干预学生的短视频沉迷需求与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多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以此来减少学生沉迷网络短视频的时空条件和精神条件。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参加班级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成就感,可通过班级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拥有自我发展的觉悟,逐渐培养学生对自己“生命状态的觉知、成长目标的清晰,理想人格的确立,对未来生活矢志不移的追求”。[12] 另外,教师也要密切关注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组织的活动,鼓励并支持小团体开展合理有意义的团队活动,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能发挥好非正式群体的舆论、辐射和“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体与班级集体的健康发展。


第三,树立积极健康的班级媒介观念。全媒体时代下班级日常生活的重建必然要求班主任成为专业人员,[13] 首先,班主任和教师要主动自觉地去学习媒介素养知识,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才能将新媒介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其次,教师可以采用隐性的教育方式,将网络媒介素养的内容渗透与践行于日常的班级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对短视频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约束自己的上网行为。其三,教师要利用好新媒介做好家校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于沉迷于网络短视频的学生,教师要和家长积极配合,耐心认真分析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帮助学生一起克服不良的上网行为。


3.家长要密切关注和智慧引导孩子的短视频行为

第一,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网络行为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现实中,很多家长自己就是低头族、拇指族中一员,要想解决孩子的短视频沉迷问题,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网络行为是否合理,家长要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和网络自制力,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和家庭文化生活,作孩子的表率,与孩子共同自律,养成健康适度的上网和看短视频的习惯,为孩子树立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好榜样。


第二,家长要加强对于孩子上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家长要改善自己对于孩子网络使用行为的教养方式,当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短视频时,切勿直接打骂和粗暴控制孩子,家长“应警惕这种最极端的倾向,即控制变成了人对人行为的约束而使教育的爱落空”[14] 。家长应正面引导孩子的上网行为,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好学习生活时间。除此之外,由于中小学生的自律意识不强,所以家长还要对孩子的上网进行有效的监督,理性地指出孩子的不当行为,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告诉其背后的危害,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策略。


第三,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父母要抽出足够的时间去陪伴孩子,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多陪伴孩子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家庭业余生活,减少孩子沉迷网络的时间。此外,家长要明白“教育的关键是经常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错了如何纠正”[15] ,还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心理与想法,在生活中给与孩子适当的赞美和认同,不要让孩子沉迷于虚拟网络中去寻求虚妄不实的赞许。


4.社会要为中小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第一,政府要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短视频环境。网络短视频发展比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极快,当前对于短视频的监管系统并不完善,效果也不佳,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短视频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于网络短视频平台和用户的监督以及对不法短视频商业行为的惩罚力度,以营造良好的短视频网络氛围。国家和社会也应该设置相关的网络素质教育平台,努力去提升国民的网络素养。


第二,短视频平台应该完善内容的推送和审核系统。各大短视频平台,不要仅仅关注短视频内容的流量,而且要多多关注内容质量,推送更多符合中小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优质视频。短视频平台也要加强对于用户的监督规范,要求用户必须进行实名登记,对于言行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的用户要及时采取管制措施。除此之外,也可以设置适合中小学生专门观看的视频区域,在中小学生为主体的短视频模式中,限制其视频内容、使用时间,推送更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短视频,并且优化改进推算系统,实现短视频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的良性循环。


总之,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短视频不能自拔,既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其学业发展。解决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短视频的问题需要社会、家校和学生自己等多方协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至关重要。对于沉迷网络短视频的中小学生,学校、教师和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上网行为,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其沉迷程度,及时做好引导和教育。政府也要发挥强大的监管作用,短视频平台要承担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才是沉迷短视频的主体,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沉迷短视频的危害,在成人教育者的帮助、引导下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暗示,让学生可以“以学促自明,以思促自得,以省促自立,以行促自成”[16] ,逐渐形成和发展信息时代的个体生命自觉。


※本文为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人文社科)项目(2017WKYXQY0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于淼,高妍玫.“传统文化+网络短视频”的传播赋能探赜与举隅[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03):1-3.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t20200428_70974.htm,2020-04-28.

[3] 孙山.九成受访家长觉得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现象普遍[N].中国青年报,2019-06-13(08).

[4]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6-29.

[5] 李伟.教育的根本使命:培育个体“生命自觉”[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4):26-34.

[6] 艾媒报告中心.2019中国315消费者权益调查报告短视频篇[EB/OL].https://report.iimedia.cn/repo13-0/36315.html,2019-03-12.

[7][1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30,6.

[8] 赵玉平.基础教育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略议[J].上海教育科研,2020(03):42-46.

[9] 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

[10] 李伟.班主任工作的系统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8-120.

[11] 李晓文.教育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形成于“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感悟[J].人民教育,2010(11):4-8.

[12] 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87.

[13] 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255.

[15][16] 叶澜.“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J].人民教育,2016(Z1):33-42.

-END-



上一篇:德育所成果之二十七 | 李牧川 史升艳:以教育合力破解中小学生短视频沉迷问题
下一篇:德育所成果之二十六 | 付辉:家校双管齐下:中小学节俭教育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