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2017年第26届德育学术年会会议简报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日期:2017-11-06 浏览: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7114日至5日,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主办,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协办,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德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孔子家乡论道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

一、会议开幕式

114日上午,第26届德育学术年会在曲阜师范大学逸夫楼报告厅开幕。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戚万学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指出,此次年会在孔子家乡举办,而且主题定为“儒家文明与道德教育”,具有溯源和开源双重意义;期待本次年会突出“尊德性、道问学”主旨,展开“致广大、尽精微”地深入研讨,开成推动“极高明”学术成果和人才涌现的思想盛会,并预祝本次年会圆满成功。

田家炳基金会代表李荣安先生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他说:学校德育备受社会关注,也是基金会主要的工作之一;基金会希望通过赞助此次年会,理解学者在德育领域的研究以及实践方面的种种经验,并希望与各高等院校、教研机构、专家学者结成合作伙伴,推动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坚定合作关系,实现科研、实践、社会需求三方的有效结合,从根本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他期待此次研讨会能够针对儒家文明如何在21世纪更好的发挥作用这一论题展开热烈的探讨。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檀传宝教授代表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致辞。他首先向与会代表的光临表示欢迎,对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筹委会的老师和同学为此次规模盛大的年会的顺利召开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向田家炳基金会对年会的持续资助表示感谢。他指出,中国社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对德育研究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该扎根于我们的文化,回应社会问题,回应新时代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开幕式由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唐爱民教授主持。

二、论文颁奖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向阳教授宣读了2017“中青年年度德育论文奖”获奖名单。


该奖项由田家炳基金会提供资助,经过严格评审,此次共有7位教师、12位研究生提交的论文获得奖励。戚万学教授、李荣安教授、檀传宝教授、高德胜教授、傅维利教授、杜时忠教授、易连云教授、黄向阳教授和唐爱民教授对获奖教师和学生进行颁奖。颁奖仪式结束后,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崔振成博士作为获奖代表发表了获奖感言。

三、主题报告

11月4日上午09:30-11:50,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兼国学院院长马士远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孙彩平教授分别做了题为“儒家文明与道德教育”和“从儒家伦理空间的历史变迁反思当下中国伦理空间的重建——一个伦理空间的视角”的主题报告。大会主题报告由辽宁师范大学傅维利教授主持并点评。

马士远教授从“农耕文明的早熟与儒家文明的发生”、“孔子对农耕文明的承继与儒家经教传统的嬗变”、“儒家经教伦理道德传统的泛化与解构”、“道德教育传统的改造与国民素质的提升”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马士远教授认为: 儒家文明是华人华侨沟通的一个最大公约数,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仍有其生命力,文化复兴不能自毁传统,道德教育是全民强根固魂之举,必须从儒家道德文明中汲取营养。“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无长”,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文化传统,需要文化自信,需要道德教育,更需要国人的担当。

孙彩平教授在题为“从儒家伦理空间的历史变迁反思当下中国伦理空间的重建——一个伦理空间的视角”的演讲中对空间伦理进行了基础性阐释,并以此为视角,立足当下中国伦理空间的现状与重构使命,历史的分析了儒家三重伦理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建构力量,以及现代化过程中在多种力量消弭后儒家伦理空间塌陷的历史命运。以史为鉴,以空间伦理思维反思当下中国伦理空间建构中面临的伦理空间失序与中间伦理实体缺位的问题,提出中国新的伦理空间重建的可能。

四、分会场研讨

114日下午的分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儒家文化与德育变革”“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等论题在六个分会场展开了热烈研讨。

第一分会场研讨

第一分会场设在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一楼会议室进行。本分会场研讨以“儒家文化与德育变革”为主题,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与山东师范大学唐汉卫教授担任主持和点评专家。5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到会参加讨论。

上半场,南京师范大学的叶飞博士就孟子“尽心”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道德教化的理路和对当代德育的启示做了发言。宁波大学冯铁山博士对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学校德育文化治理实践策略发表了看法,他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主持人分别给予了点评。

下半场,杜时忠教授首先提出问题:如何对待传统德育?他指出中国传统德育的根是人文精神,强调道德至上,以“三纲五常”为内容,以“向内用力”为主要特征,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圣贤人格的忠诚孝子。传统德育作为一个整体,对现代社会、现代德育并不合适,因为它生长并服务的是传统道德型文明,而不是我们今天努力建设的现代法治型文明。不过,鉴于道德的继承性和德育的相对独立性,在具体问题上,传统德育对我们还有启发和借鉴价值。冯建军教授又将讨论进一步深入:中国为什么需要传统文化?对此唐汉卫教授又做了积极的回应。各位与会代表也纷纷参与其中,整个研讨热情洋溢。

第二分会场研讨

第二分会场研讨在教育学院305会议室进行,讨论主题为“儒家文化与德育变革”,会议由黄向阳副理事长和孙彩平教授主持,5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到会参加讨论。

下午两点,会议准时开始。在黄向阳教授和孙彩平教授的主持下,到场的50余名老师和学生分别做了自我介绍。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喻聪舟做了主题为“重归人生境界教育”的发言。他认为中国传统德育以从“内圣外王”两个维度提升人生境界为“理论内核”,并且通过内化外来学说丰富理论内核的方式发展。若背离这一理论内核,则易造成当代德育的危机。当代德育应当重归提升人生境界的传统,将对人性崇高的追寻作为德育的最终旨趣。之后,黄向阳教授总结道,崇高感是一种作为人类的崇高感,崇高是捍卫身份的尊严。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齐军老师做了关于“道德行为的选择差序化的文化审视及教育反思”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在对道德行为选择差序化进行文化分析时,应首先进行文化区分。以“仁”为主导的道德行为选择的差序化体现在或遵循父子亲情之私德或遵循公职法则之公德的差等之序,而文化发展路向迷失中的道德行为选择因传统的道德秩序遭到破坏而新的道德秩序无法及时建立,其行为选择陷入“失序”的差异化,甚至呈现出“去道德化”的不良倾向。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道德教育的反思发现,道德教育体现出文化、价值观和主体性上的不断变化。

在短暂的茶歇之后,华中师范大学程红艳老师以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为例,做了题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的报告。程红艳老师对美加分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其利弊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以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

最后,首都师范大学刘峻杉老师做了题为“唤醒我们生命中的文化基因——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的报告。他认为德育需要激发人类自在的道德基因,而非全新的灌输,五德是互补的产物,并用五行来象征五德,推出五德可像五行一样相克,以此作为五德体系的教育应用。之后,南京师范大学孙彩平教授对在教育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使用进行了总结。

第三分会场研讨

第三分会场研讨在教育大数据研究院会议室举行。本场研讨以“儒家文化与德育变革”为主题,会议由海南师范大学的易连云和河南师范大学的宋晔两位教授担任主持。

易连云教授和宋晔教授两位主持人,鼓励各位代表积极发言,分享论文研究心得,相互讨论。首先发言的是来自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李醒东副院长,他对儒家文化的术语的词语解释和规范、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等之间的伦理转接链条、经历重大历史变革的这一代教育工作者如何完成内心上伦理空间的建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接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林可博士基于美国当代认知发展理论专家拉里努奇(Larry Nucci)的“领域德育论”的观点,认为国外中国文化的概念以儒家文化为中心,阐述了德育是个人、社会和道德三个领域的融合,欧美道德的核心主要是公正和关怀,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提出对“仁”这个核心概念的领域划分的困惑。

茶歇之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檀传宝教授首先对德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发言,提出传统文化德育中较难的内容缺乏合适的呈现形式,认为德育的教材、课程、活动应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檀传宝教授的观点和上半场多位发言人提出的传统文化的定位等问题激起了各位与会人员的热烈的讨论,针对如何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以及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最后,宋晔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此次会议对传统文化讨论深刻,中国文化应在强调个人道德的同时也应该融入一些制度建设,汲取西方文化中的道德与法理结合得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应有国际视野。

第四分会场研讨

第四分会场研讨在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04会议室举行。本场研讨以“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为主题,由华东师范大学的高德胜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李太平两位教授主持。此次会议吸引了众多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整个会场座无虚席。整场大会讨论的气氛严肃而热烈,各位与会代表争相发言、积极交流,将讨论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首先,华中科技大学的刘长海老师进行了发言,提出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的分离的问题,认为当代德育陷入功利化,提出适当降低直接德育中的功利化教育的解决办法。接着,北京工业大学的沈自有老师提出了从管理到服务的学生工作理念,倡导借助服务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并主张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武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周小李老师,从教师和母亲的角色出发回应了北京工业大学沈自有对大学生的忧虑,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愿及责任意识呈正态分布,但也有无个性、缺乏批判意识的问题。来自北京教科院德育所的王富伟老师,通过将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对比中国教育现存问题,揭示了中国教育缺乏公共精神的事实并展开讨论。枣庄学院副院长傅金兰教授以及其他与会代表也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最后,大会主持人高德胜教授就他的“道德恶”做了阐释和解读,认为“道德恶”有康德意义上的根本恶、阿伦特意义上的根本恶与平庸恶、鲍曼意义上的理性恶等多种形态;教育应该站在去恶的最前线,从应对阿伦特意义上的根本恶开始,去除康德意义上的根本恶,警醒并抵抗平庸之恶、理性之恶。

上半场在激烈的自由讨论中结束,下半场由李太平教授担任主持人。下半场将会议的主要发言权聚焦于学生。与会代表就如何权衡学生听话与批判精神、班主任是否应该专业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高德胜教授对四川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提出的道德想象力、道德敏感性等问题,做出了有关的回应与解读。与会代表还对反求诸己的德育价值、道德是否可教、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讨在高德胜教授的总结发言中结束。

第五分会场研讨

第五分会场研讨在曲阜师范大学科技楼二楼南会议室举行本场研讨以“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为主题,会议分为两个半场,上半场由福建师范大学毕世响教授主持,下半场由安徽师范大学辛治洋教授主持。

会议上半场以南京师范大学闫旭蕾教授所做的报告拉开序幕,她从自己的研究出发,对中小学德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提出由二元对立思维向网状、立体思维转换的观点。接着,一名一线中学老师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两个问题:传统文化如何解决家庭教育缺失(如留守儿童问题)问题?如何对待男女非正常交往问题?多位与会代表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会议下半场围绕“传统文化进课堂”以及“国学热”等问题展开讨论。首先,华南师范大学王晓莉老师提出传统文化即社会建构问题,强调教师对实践中道德冲突的理解,并就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山西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就国学的传承、学校教育与理想教育的冲突、传统文化保持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讨论。最后,辛治洋教授对会议做了总结发言。

第六分会场研讨

第六分会场研讨在曲阜师范大学科技楼二楼北会议室举行本场研讨的主题为“田家炳学校德育论坛:传统文化与德育”,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刘次林教授和国家开放大学刘惊铎教授主持,50余位田家炳学校代表及研究生代表到会参于讨论。

首先进行主题发言的是来自枣庄39中的李居涛校长,他以枣庄39中的成功经验为大家介绍了尚雅文化为核心的德育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要避免三个问题:德育目标的失衡、德育内容的泛化以及学生管理简单化,尤其在学生管理方面避免把学生放在教师的对立面。李校长还提出,尚雅文化的根基是阅读,学好语文就是最好的德育。来自田家炳老先生故居大埔县的曾萍老师,用学生五句半表演的视频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当地德育渗透课堂的例子,也让我们对山根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接着,刘惊铎教授和刘次林教授对大会做了补充和总结。刘惊铎教授提出,德育的顶层设计要与理论研究和教师素质相联系,不断优化结构调整,让学生能“时时、处处、人人,想学、能学、可学”;刘次林教授认为,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中,要把德育的边界厘清,德育不能包揽学校教育,且德育要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最后,田家炳教育基金会干事甄眉舒老师对基金会的德育理论建设与实践结合作了总结。

2017年11月5日上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曲阜师范大学逸夫楼报告厅进行总结汇报,本次汇报包括以下环节:“获奖论文汇报”“大会专题报告”“分会场汇报”“自由发言”和“闭幕式”。

 

五、获奖论文汇报

获奖论文汇报阶段,由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教授主持。中青年德育论文奖获者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刘争先和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生彭文超做了获奖论文汇报,并与其它参会人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刘争先博士的论文汇报主题为“汉藏在关怀与公平议题道德判断的比较及其教育启示”。论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全球化背景下族群之间的冲突和交流,揭示汉藏在关怀与公平议题道德判断的共识与差异,有助于深入地认识是族群之间的交融与冲突。他对科尔伯格、图利尔和吉利根等人的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运用修改后的海特道德基础问卷展开调查研究,得出值得深入思考的研究结论。刘争先博士认为: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和社会交往在民族地区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尊重并利用藏族文化传统中积极的道德因素,明确反对道德相对主义,积极开展学校道德教育。我们既要认清汉藏之间的差异,也要看到汉藏达成的共识,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实现大融合大繁荣。

在读博士生彭文超的论文汇报主题为“以心观心: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理路”,从“‘心’: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概念”“心作为内在意义世界:人的道德意义系统及其图景”与“以心观心: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心’路”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博士生彭文超认为:心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和意义实现的根据。因此,放弃舍本逐末一味修身的做法,去除体系严密的规则、规范对人心的遮蔽,回到人心本身,还原人之为人的本质之心,从心的角度展开以心观心的道德成长和道德教育进路,是人重新寻获人生意义的必由之路,亦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提供给我们的思路。

六、大会专题报告

大会专题报告阶段,由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杜时忠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郑航和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冉亚辉进行了专题报告,并与其它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郑航教授做了题为“关系主义主导下的儒家德育传统”的学术报告,从“关系”这一儒家伦理和德育的基石入手,阐述了儒家德育传统的概念和特征。他指出:儒家德育的根本目的是“申孝悌,明人伦”。基于关系主义的儒家德育传统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儒家德育传统以“成人”为依归;其次,儒家德育传统具有私人关系取向;再次,儒家德育传统更偏于责任教育,儒家之“五伦”,正是基于不同角色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最后,儒家德育传统“诚”为体用,注重“存养”“克己”“力行”诸功夫,“存”“克”“行”的依据却在于“理”。与会代表积极参与讨论,就“如何认识关系主义下的儒家德育传统四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关系’作为儒家伦理和德育的基石”等问题与郑航教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冉亚辉副教授做了题为“孔子儒学对中国德育思维领域的历史影响”的学术报告,主要从“孔子儒学及其哲学思维”“孔子儒学对中国德育思维领域的历史影响”与“孔子儒学的思维问题及其弥补”三个角度详细阐述了孔子儒学。他总结道:孔子正如一位生活中的智者一样,用其普通人都理解的话语,向后世指引了他心目中的理想道德,并构成了中国社会对道德伦理的基本理解。经典本身正是在不断诠释中实现时代使命,我们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对古典不断地重新发掘和认识,以发现和传承人类伟大轴心时代的中国智慧。报告结束后,杜时忠教授点评冉亚辉教授的汇报思维性极强,跳跃性极大,可以带动大家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就“如何理解孔子儒学强调的德育路径‘实践理性’的概念”和“孔子儒学强调的德育路径‘实践理性’与康德所讲的‘实践理性’的区别”问题与冉亚辉教授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七、分会场汇报

各分会场代表汇报阶段,由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高德胜教授主持,主要就14号下午的分组讨论进行总结。各分会场的代表分别就本组的讨论情况向大会作了简要的汇报。

第一分会场由山东师范大学冯永刚教授做总结汇报。研讨会围绕“儒家文明与道德教育”的主题从三个议题展开:一是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对此参会代表认为,传统文化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力图避免传统文化教育的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对待传统文化时要秉持整体批判,具体继承的精神,在变与不变中发扬“双创精神”;二是传统文化植根于道德空间,与会人员围绕议题探讨了道德教育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分,道德主体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差异性以及公共生活提倡公共伦理等问题;三是传统文化及道德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针对此议题各位专家代表达成了现阶段提倡传统文化的原因是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提升,我国德育的主要任务已从着力发展传统文化转变为文化自信的阶段,通过发展传统文化的契机逐步培养文化自信,改变文化不自信不自觉的状态,并且与现代社会发展步调相一致,以人类共同价值观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国家符号,弘扬我国的文化自信的共识。

第二分会场的汇报人华中师范大学程红艳教授就分会场研讨所做的4个报告及现场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一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喻聪舟博士作了关于重归人生境界的发言;二是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齐军副教授做的“道德行为选择差序化的文化审视及教育反思”的报告;三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程红艳教授所做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个案研究——以武汉市美加外校为例”的报告;四是首都师范大学刘峻杉所做的关于“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的报告。围绕这四个报告,与会者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

第三分会场的汇报人北京师范大学林可博士从会议的议题、交流的观点、提出的困惑三个方面对分组讨论进行了总结。会议的议题主要有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复兴路径,儒家文化伦理空间的建构,道德心理中的领域理论与儒家文化的重叠和异同,国学教学进校园与国学师资培养,教师道德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古典美德与现代公民道德的关系和学术规范与科研伦理等。围绕着这些议题,提出如下观点:首先,儒家文化的概念的边界不清晰导致其中存在着文化的过度包装和贩卖,在碎片化继承和系统化继承儒家文化时,两者之间缺乏转接链条。继承传统文化时,强调我们要明确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通过明确传统文化的年代和代表人物对概念进一步细化来明确边界。其次,根据领域理论,德育可以划分为个人、习俗和道德三个领域,为伦理空间的再构造提出设想。再者,现代教师道德文化存在传统文化与世俗文化、世俗文化与道德文化、群体文化与个人文化三个方面的断裂,就教师如何回归专业化展开了讨论。最后,回归德育的内容和形式,认为现代社会不缺乏“德”的内容,而缺乏“育”的形式。同时,会议提出了四个困惑:第一,如何区分儒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区分的标准是什么,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政治需要还是个人需要?第二,我们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在教育实践领域的创造性转换?第三,传统文化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如何解决,即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性?第四,如何实现儒家文化与世界优秀文明、现代文明的链接、互补和交融?

第四分会场由中央民族大学一位研究生做小组总结汇报。华中科技大学刘长海副教授就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分离的问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当代德育陷入了功利化,并提出了适当的解决办法。北京工业大学的沈自有老师提出了从管理到服务的学生工作理念,倡导借助服务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德胜教授就他的“道德恶”做了阐释和解读,认为教育应该站在去恶的最前线,从应对阿伦特意义上的根本恶开始,去除康德意义上的根本恶,警醒并抵抗平庸之恶、理性之恶。来自武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周小李老师,北京教科院的王富伟老师,枣庄学院副院长傅金兰教授以及其他与会代表也在会上进行了讨论。会议还对如何权衡学生听话与批判精神、班主任是否应该专业化问题、反求诸己的德育价值、道德是否可教、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五分会场的汇报人山东师范大学王向华教授介绍了本组讨论的主要问题与达成的共识,概括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理论与实践的冲突、表演与教学之间的冲突、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冲突以及神话与现实的冲突五个方面。与会代表对一位高中老师提出的“早恋”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一致认为“早恋”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协调学生的情感与交往,另外提出如何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问题,同时与会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围绕当下“国学热”现象各抒己见并且对自己拥有传统文化不足进行反思。

徐州幼儿师范专科学院的老师肖楠楠对第六分会场的讨论情况做了简要汇报。汇报内容主要围绕田家炳学校在依据本地文化、田先生精神、传统文化、形成学校德育理念以及落实理念过程中的各色做法提出一些困惑并给予积极回应。德育与教学的融合,以育人为本,强调个性化,各个学校才可能会出现和而不同、百家齐放的繁荣景象。田家炳基金会成员参与讨论,期望通过理念落实,改变学校德育,形成基金会与师范大学、中小学、政府的四方合力办学。最后,刘次林教授通过对田家炳先生姓名的解读谈了对本组主题的理解,通过讨论,与会专家希冀,基于各地各校的文化传统,弘扬田家炳学校以德立学的办学智慧,形成育人合力。

八、自由发言

在大会自由发言阶段,由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海南师范大学易连云教授主持,各位代表畅所欲言,就各自感兴趣的议题发表了看法。

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教授阐述了对“忠恕之道”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忠恕之道”是以忠为前提,“恕道”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行为方式,亦是道德准则普遍化的一种说理方式。北京工业大学杨昌勇教授分享了自己对“学术规范”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从“学术规范的意义”“学术规范训练的意义”“学术规范训练的理论依据”及“学术规范训练的形式”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重庆市璧山区教育委员会委员曾佑惠将璧山区的“三礼教育”分享给大家,将制作的“三礼教育——习礼养人、体系育人”精彩视频展示给大家,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有学者也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与在场代表进行交流与探讨。

九、闭幕式

5日上午11时,大会举行了闭幕式。檀传宝教授、李荣安教授、杜时忠教授、易连云教授、高德胜教授、黄向阳教授与孙彩平教授在主席台就座。闭幕式由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高德胜教授主持。

 

首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杜时忠教授宣布了换届之后产生的新一届德育学术委员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以及理事名单,檀传宝教授继续担任新一届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班建武副教授担任德育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增选南京师范大学孙彩平教授为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增选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唐爱民教授为德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然后,再次当选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的檀传宝教授发表了致辞。对上一届德育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肯定了上一届德育学术委员会做出的成绩,对新一届的德育学术委员会工作进行了规划和展望。他代表理事会对田家炳基金会一直以来对德育年会所提供的资助表示诚挚的感谢,并代表全体与会代表对曲阜师范大学高质量、高效率的承办工作以及全体筹委会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由衷的感谢。

最后,下一届承办单位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向所有与会代表发出了热情洋溢的邀请,让大家对2019年相会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满怀期待。至此,为期两天的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2017年第26届德育学术年会会议圆满结束!

 

(撰稿:李方安;审核:齐军;摄影:董少伟 等;发布:方浩)

 

上一篇:“从哲学省思当前教育问题”学术讲座
下一篇:回顾与前行——德育所师生期中小结报告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