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八点半,我所博士生闫昌锐和陈银河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于田家炳楼624会议室举行。本次答辩会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作为答辩主席,答辩委员会委员还包括湖北大学靖国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岳伟教授和王帅教授。教育学院以及武汉市教科院的部分青年教师和近40名硕博研究生观摩了本次答辩会。
答辩会共分五个环节:答辩人自我陈述,答辩委员提问,答辩人回答问题,答辩委员会商议并宣读答辩决议,以及答辩感言。
闫昌锐的博士答辩论文题目是《系统德育论》,他以伯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和怀特海的整体论、生成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出德育系统三维模型,并基于系统论视角提出相关优化策略,以期解决学校德育中德育要素耦合度低、德育系统层次衔接不当和环境协同缺失的现实困境。
针对闫昌锐的博士论文及答辩陈述,答辩委员会委员依次评述与提问。王帅教授提出论文“系统德育”的核心主题应论述更明确,并提问“德育能否可以系统化?”“系统德育何以可能?涂艳国教授针对论文题目指出“德育是不是系统就好?德育是不是越系统越好?”靖国平教授认为论文的主题应更加聚焦和集中,并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系统工程方法能否解决目前德育存在的问题?二是论文是如何运用复杂科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证的?三是基于学生视角,学生如何在这个系统中能够有好的发展?岳伟教授肯定了论文的选题,建议写作时应把握好行文前后的关联性以及系统科学的思想精髓,并重新认识系统论视角下德育的本质;答辩主席杨小微教授则提问系统论视角下应如何理解德育与其他几育的关系。
陈银河的博士答辩论文题目为《民族地区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素养研究》。为了探究民族地区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素养的构成、现状与问题等内容,陈银河综合运用访谈、观察等方法深入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调查,并借鉴文化整合理论、文化自觉理论等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思考与分析。同时陈银河也表示,论文仍存在不足,还需进一步完善。
针对陈银河的博士论文及其陈述,岳伟教授希望她能解释为何多民族地区教师需要多元文化教育素养,民族地区教师文化素养的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应如何培养等问题;靖国平教授肯定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建议进一步具体化文中“文化敏感型教师”的描述,以及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的论述;涂艳国教授指出论文标题存在的表述问题,并提问“成就本位教育观念”的由来及解释;王帅教授则认为目前论文“地域性”的凸显还不够;最后杨小微教授针对论文的核心概念提问:多元文化素养包括哪些?其中“多元”究竟是哪些“元”?
针对答辩委员的提问,两位博士生分别给出了令答辩委员较为满意的回答。在此基础上,答辩委员会经投票表决,一致同意闫昌锐和陈银河通过论文答辩,且成绩评审均为良好。两位新晋博士对导师杜时忠教授与程红艳教授表达了最真挚的感谢。导师代表程红艳教授总结发言,她对两位博士生的付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祝福其未来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坚守学术,有所成就,最后,程红艳教授向出席本次答辩会的老师们表示了真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