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4日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省部共建南京师范大学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德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与重构”系列云端论坛二“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与重构”通过腾讯会议顺利召开。延续论坛一的热情参与,论坛二也受到来自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五百多位海内外学者、老师与同学的观看参与。
南京师范大学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顾建军教授主持论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顾建军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顾建军教授阐述了论坛二的主题,并隆重介绍了本次论坛发表主题演讲的四位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副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做主题演讲
全国德育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德育》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做了题为“不变的德育:疫情之下的德育之思”的精彩演讲。
檀教授以许可馨和缪可馨的事例为引子,引出疫情时期“不变的德育”,即中国德育中的常规任务不变。他认为,这种不变的德育分为“最大”的德育和“最小”的德育两部分,前者表明与德育紧密相关的教育行业首先要合乎伦理,后者则包含基本的道德品质教育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和批判性思维培育问题。其中,檀教授特别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培育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做主题演讲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冯建军教授进行了题为“疫情之下的公民品格教育”的演讲。基于对抗疫中人性缺失及公民行为问题的反思,他认为,疫情为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提出了现实的参照。
冯教授从“公民意识教育、公共品格教育、公民生态意识教育”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感悟。他进一步厘清了身为公民的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特征,在公民教育中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并强调要改变占有性个人主体性,培育类特性,来建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副教授做主题演讲
全国德育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道德与法治研究团队首席专家黄向阳博士发表了题为“新冠大流行时代中的公共伦理教育”的演讲。
黄教授认为,像新冠病毒这种传染病及其防治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公共伦理教育。基于此,他通过抗疫中的事例阐释了“公共利益、公平、公共理性、公民联合行动”这四个教育议题,并结合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具体明晰了这四种导向的教育应该怎么做。
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做主题演讲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学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杜时忠教授发表了题为“劫后余思:从疫情应对反思公民德育的若干主题”的演讲。
杜教授结合疫情期间在武汉的切身体验,以社会事实切入,对“集中力量办好事的制度优势”、“感恩事件: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战‘疫’之中的理性爱国”、“地域歧视与公民人权、人权教育”和“记者廖君:职业道德、个人良知与平庸之恶”五个主题,从社会事实、理性思考和问题讨论等方面,引领大家更好地认识疫情期间公民的道德与道德教育的问题。
在四位教授主题演讲之后,他们和与会的老师、同学就“德育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难点何在”、“公共伦理中不可突破的基本价值底线何在”、“公民社会在公民培育中的地位作用”、“知识分子在国之危难时刻该有何作为”、“公民道德要求是否有优劣之分”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辩论,提问者与回答者的思想碰撞,让问题逐渐明晰,所有参会师生受益颇深。最后顾建军教授对四位教授和各位在线师生表示了感谢,并表示疫情中教育的这种变革留下了百年大思考,或许是永久的,或许是深刻的。今日所有与会人员也将带着这份思考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期待各位继续关注系列论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