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新学期开学至今已近两个月,为深入了解2021级教育博士学习生活状况,解答其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困惑,2021年10月28日晚,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德育所”)精心组织了面向2021级教育博士的专场答疑活动。德育所所长杜时忠教授、副所长程红艳教授、周小李教授、张添翼副教授、孙银光博士出席,并与来自全校各个院系的近百名2021级教育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就同学们关心关注的问题逐一解答。活动在教育学院502教室内举行,教室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问题一:如何认识读博的意义
程红艳教授认为,读博的意义在于两方面:一是精神追求。读博对于好奇心的满足、知识的加深、智慧的生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很好的途径。通过读博,可以成为教育理论的创造者、教育思潮的引领者。二是现实考虑。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在目前的体制下,马太效应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人缺少发展的空间、平台和机会。通过读博,可以拓展视野,更新理念,提升格局,培养综合性思维,为日后的超越奠定基础,有利于专业发展或在管理岗位的发展。对于高校行政人员而言,读博可以为他们打好教育理论基础,为由行政序列转向教育序列,或是从事双肩挑岗位提供助力。
杜时忠教授则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读博能带来的竞争优势。他认为社会不会埋没人才,培养拥有实践智慧的教育博士是社会的需求。
张添翼副教授指出,“博士研究生”,重要的是“研究”,应把“研究”看作动词来把握,加强对问题的研究,加深对理论的探掘,其中有“三个一”非常重要。一是有一个问题,可以寻找他人没有意识到的、没有回答清楚的问题;二是有一个视角,从理论角度去看待问题,以理论的框架去解构问题;三是有一个调查,要做好数据搜集工作并进行分析,寻求问题的答案。与硕士相比,博士的高度是明显的。这个高度体现在创新上,要善于发现新问题,采用新视角,搭建新框架,运用新方法,采集新数据等等。
问题二:教育博士应如何平衡家庭、读博、工作三者间的关系
程红艳教授认为,对教育博士而言,为减少与家庭和工作的冲突,须选择适宜的读博时机。在家庭和谐、孩子自立、工作稳定的前提下考虑读博。读博和家庭是能够统一的,个人读博的努力会在精神上影响孩子,也有利于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此外,也要在确保专注学习的前提下,注意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处理好家庭事务与工作事务。
问题三:关于读书方法
孙银光博士认为,读名著时,我们要思考作者为什么写、有什么思想、产生了何种影响。时代在发展,不能总期望名著能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对作者失望或对自己失望。考虑到时间有限和贴近现实的需求,可以阅读现代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论述。在看期刊论文时,尽量选择高档次期刊的论文,用自己的阐释体系与之对话。
杜时忠教授补充道,建议多看体系化的文章,多看《人民教育》的文章,像李镇西、魏书生等实践型教育家都有他们成熟的思考。
程红艳教授建议同学们对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因为理论的交锋常常会激发人的思考。
问题四:关于写作
杜时忠教授认为,教育博士不应仅仅指望依靠写作课程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孙银光博士指出,很多硕博研究生没有明晰文章写作的基本规范,离学术论文发表更有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思考的深度不够,他强调基本的学术能力、学术技巧训练的必要性。
程红艳教授强调论文写作要有“3S”——Spirit、Story、Science,推荐同学们阅读《写作是门手艺》一书。
张添翼副教授强调写作更重要的是要训练自己的批判性的思维,并推荐《学会提问》《高效写作的秘密》两本书籍和“学术志”APP作为参考。
问题五:关于研究方法
张添翼副教授首先解释教育学“人文性”“科学性”“实践性”三重性质,引申出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类别三个层次,依次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结合具体的例子,解释了三个层次的区别。他详细解释了教育学研究中因变量、自变量、控制变量、协变量等概念的区别,介绍了教育研究中常见的测量评价工具。
杜时忠教授补充道,教育研究中应对量化评价持谨慎态度,可以作为辅助,但不能过于迷信。
问题六:关于学术素养
关于如何认识学术研究理论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反差,批判与建设之间的逻辑关联,杜时忠教授认为理论高于实践,但实践不一定按理论来运行,实践有实践的逻辑。
程红艳教授认为学术研究有三种方式,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及批判主义,从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教育研究尤其是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
周小李教授认为,理论从实践中来,是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存在,无论实证主义还是解释主义,都离不开对实践的关照,所以理论和实践是互相关照、互相循环的。她同时强调博士研究生高水平论文要有理论高度,要有原创的理论贡献,要在所探讨的领域所属的学术话语体系里有原创的新知识。
此外,德育所各位老师就教育博士群体学术要求、发展规划等问题做了解答,对同学们提出的有关“基础教育改革”“双减政策”“制度德育”等问题逐一回复。整场活动持续三个半小时,现场欢笑声与掌声络绎不绝。今后,德育所将持续关注教育博士群体成长需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更好服务全体师生的发展。
——会后 学生感悟
从学习到生活,从读博的认识到论文写作、学术素养、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都能在今晚得到解答或启示。于我而言,今晚的讲座既是一次博士入学教育,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入门教育。感谢德育所的各位老师们精心的设计与准备,解答了困扰我许久的很多问题,老师们专门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两个半小时的传道受业解惑,也体现了老师们一贯的身教作风,为老师们的敬业精神点赞。
——2021级教育领导与管理博士研究生 成传春
德育所的老师们一一解答了同学们在读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同学们现场提出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对读博心理的疏导、对理论视野的拓展、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对认知偏差的纠正、对阅读资源的推荐和一些方法论上的指导,如杜老师的“三个一”——一个课题、一本专著,一套“东西”,程老师的“3S”——Spirit、Story、Science,张老师的“三个一”——一个问题、一个视角和一个调查,让我更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此次活动,展现了德育所老师们的博学、睿智和真诚及对培养未来教育家的希冀,这必将激励我们不忘初心,不负师望,笃志前行,勇攀高峰。古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而今我三十有余,四十不足,虽说不畏将来,却又不知将来何在,“惑”从心生,经深思熟虑,安顿家业,排除困难,选择了三进“学宫”,攻读教育博士,拜谒大师,以求传学术之道,授育人之业,解人生之惑。
——2021级教育领导与管理博士研究生 钮烨烨
入校近两月,每日忙忙碌碌,收获颇丰,却依然难解心头之惑,然有幸碰见有心之师,教育学院杜时忠教授帅其资深研究团队,为教育博士答疑解惑,10月28日傍晚时分,齐聚教室,就教育博士价值、学术问题、政策解读等一系列问题答疑解惑。教授们博学多才,见闻广博,虽有高深学识,却平易近人,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数据,通俗易懂的道理就教育博士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逐一解答探讨,时时博得赞同的掌声,博士研究生们也敞开心扉,纷纷回应。气氛融洽和谐,教授们以长远的发展理念,深刻的见解启发了每个人的深度思考,热心的青年老师推荐了很多资料以供教育博士们学习,本次以集体讨论的形式解答前期收集博士们关心的问题,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尾声,教授们对于教育博士关心和疑惑的很多问题作了梳理与引导,为其解“惑”之道指明了方向。感谢杜教授优秀团队,耐心的解答了每一个问题,为教育博士提供了切实帮助,期待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能多次开展!
——2021级学校课程与教学博士研究生 张振梅
听了德育研究所几位老师的答疑解惑,我觉得视野豁然开朗,心中的迷雾渐渐少了许多,不管是在博士对人的影响意义上,还是在科研方法、思维上,都有很大收获。第一,博士从外在、内在都对人生有重要价值。外在方面,通过读博士,可以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项目申报等多个层面对人有积极作用,提高经济收入,提升社会地位等。内在方面,读博士,将是个人一段重要的求知、奋斗、上进的精神修炼过程,将会提升自身的思考深度,拓展看问题的视角,丰富对人生、教育、社会的理解。第二,博士不是唯结果论,不是简单的发两篇文章,获取一张文凭。而是一个系统的科研意识、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不能心急、着急,不要总想找到某种秘诀来写文章、发文章,理论思维、研究方法、谋篇布局是需要扎扎实实积累、训练才会有收获的。因此,平时应当多看书、看文献,多思考学习方法,写写读书心得,写好课程论文,以高标准要求自己,通过上课、阅读、写作的交相训练,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第三,要跳出就问题谈问题的思维局限,把学校、社会的教育问题尝试用理论的视角去解释、分析。学者的主要职责是用某种理论框架、视角分析清楚某个问题,而不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应然与实然有较大区别,一项教育政策的颁布涉及到的不仅是教育价值导向问题,还牵扯到资源分配、阶层利益、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
——2021级教育领导与管理博士研究生 向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