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敬爱的鲁洁先生平静地离开了我们。2021年12月25日是鲁洁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的日子。在这一年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先生,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学习先生的思想和人格,推进先生所钟爱的德育事业!
01 不断超越的学术人生——追思鲁洁先生
杜时忠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教授
2020年12月25日,敬爱的导师鲁洁先生与世长辞。2021年4月24日是先生91周岁诞辰。往年的这个时候,我会给先生打电话或发短信,致以生日的祝福,问问她身体怎么样,同时向她汇报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情况。今年的这一天,我早早就来到了办公室,打开了电脑,坐在桌前,想写一点纪念文字。然而,一上午过去了,竟然没有写几个字,完全心神不宁,情绪低落。
我1992年考入先生门下,跟着先生学习教育学和德育理论。30年来,正是在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越来越坚定地前进在追求教育真理的大道上;也是在先生人格魅力的感召下,越来越清醒地行走在探求人生真相的大路上。先生的一生,是不断自我超越的学术人生,我尝试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超越论的教育哲学、超新性的学术创造和超凡式的人生境界。
一、超越论的教育哲学
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涉及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等众多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先生的理论贡献,遍及教育哲学、德育原理、课程教学论和教育社会学等教育学分支学科。先生对教育实践的影响,通过课程标准制订、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和教学培训研讨,早已深入到国家教育决策、学校教育实践、课堂教学实施以及教育质量评估等诸多方面。那么,她的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呢?
我以为,就是她的超越论教育哲学!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深入阐述了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本质。[1]一般来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具有超越现实的本性。不过,先生所强调的超越性有其独特的意义,体现和表达着先生自成一体的世界观、人学观、实践观和道德本质观。
先生认为,在人的面前存在着两种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另一个是可能世界。这个可能世界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也是人对现实的一种理解。正因为在人的精神和思想中存在着这个可能世界,才使人成为惟一的、得以超越现实存在的动物,即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这既是教育的人学依据,也是教育之所期待。她强调,固然自然、社会与历史对人有种种的给定性,但是,作为人,他总是要不断地从这种可感的现实中“腾飞”,超越这种给定性,实现自己所追寻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确证。人总是存在于这种应然与实然的否定性的动态过程之中。而且,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规律一定是在人的参与下发生作用的。在当代社会,由于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人具有了更大的能动性。因此,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就是具有更多更强的人的自主、自觉的因素。
先生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先生是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过,她“师马不泥马”(檀传宝的评价)。她继承并精深解读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即实践是人自身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来达到与环境统一的活动,因而实践就其本性而言就是超越的,它是人自身对他所处环境的超越。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必然具有超越的特征。不过,以往教育视界中的实践多以人与物即主体-客体关系为思考框架,而其中的人(主体)是一种单子式的个体,而先生所强调的实践则是多元主体间的交住实践,是将每个自我与他者同作为主体,形成共同的或共容的价值取向,以此来消除单子式个体个人中心的种种异化状态。以往理解的实践只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改造,而把教育这种发展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排除在实践之外,而先生则强调,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虽然存在从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这个影响必须变为个体的自觉。以这样的实践观为基础,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实践观,即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对于思想史上众所纷纭、复杂多维的道德,先生是把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来理解的,指出道德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道德所表达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这种“应是”与“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的道德活动,不断推动人类向至善方面前进,也使每个个体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升华。道德的这一特性决定了道德教育的超越本质,即道德教育的要旨不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而在于使他们掌握:人们的行为可能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道德的理想是什么?人何以接近这种理想。
先生提出的超越论教育哲学,既是对已有教育理论的拓展和突破,也对中国教育实践乃至世界教育实践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可以说,先生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提出超越论的教育哲学,首先,这是对当时乃至今日流行的机械的教育适应论的批判。机械的教育适应论坚持教育只能适应现存在的经济、社会,只能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后面,充当经济发展的工具,教育所培养的人也是现存在经济社会的驯服工具。先生指出,如果没有对现实的越超,道德教育就只能趋向于消亡,而德育应该成为一种驾驭物质与经济发展的力量。其次,先生希望中国教育走一条超越西方之路。因为,西方国家的德育是从物质主义泛滥、道德“荒凉”的路上走过来的。她期望中国教育能够从西方国家的前车之鉴中吸取教训,变得聪明起来,减少自发性,增强预见性,有所远见,少走弯路,实现赶超。显然,这已经不只是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超越,而是期望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发展走一条超越之路。
二、超新性的学术创造
在我看来,先生之所以能提出超越论的教育哲学,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关键在于她拥有强大的学术原创力和学术生命力。这种超新性的学术创造和学术贡献,当然不止体现在超越论的教育哲学,而是体现在先生提出和阐发的诸多教育理论、教育命题、教育范畴和教育概念上,比如:教育要回到人;教育的原点是育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自然功能和享用性功能;生活是道德的存在根据;德育要从生活出发,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德育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回归生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短短20年时间里,教育学界先后发生了三次讨论热烈、影响广泛的学术争鸣,即关于德育功能、教育本质和生活德育的激烈交锋,这三次学术争鸣都是围绕先生提出的教育理论主张和德育理论命题而展开的。这种盛况不仅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界是罕见的,而且放眼世界也并不多见。先生这种超出常人的学术创造力究竟从何而来,本身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大课题。对此,我个人的浅见有两点,一是先生酷爱读书,善于接受新观点、新思想、新事物,她曾说过,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读书,就是陪着学生读书。先生说:“每当有人问我,最近你在做什么,我的回答是跟着学生读书。这不是调侃,是事实;不是谦虚,是真情。” “如果有人问我,人生最大的享受是什么?我会回答:给我一个安静的空间,泡上一杯淡淡的清茶,读上一本好书,让我的思维自由驰骋。”二是先生头脑清醒,总是在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她是把学术的批判性与建设性融为一体的思想家,我们从先生学术思想的演进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先生在《回望八十年》中,回顾、总结了自己学术思想的演进。[2]一是在方法论上,批判反思来自苏联教科书的社会决定论,从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皮亚杰的建构论受到启发,而转向主体的选择和建构,建构和实践逐渐成为其理论推进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二是在人学观上,批判反思把人当作独立自成的绝对主体的实体论,而转向人是生活中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也就是生活主体论、关系主体论、共在主体论。三是道德观和德育观上的系列变化,包括对道德的本质、德育的功能、德育的过程与方法、德育学的学科性质等。可以说,先生从没有停止思考,从没有停止自我更新,她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总是在不断地自我审视,不断地自我完善。这种学术上的创新与超越,当然不止是思想方法论上的,也是先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或者说她的超新性的学术创造,跟她超凡式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是一致的、一体的。正如先生所说:“道德与道德教育的研究不仅是纯学术的研究,这种研究应该就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一种不断地自我修炼的过程,使自己能够不断地得到升华。”“道德与道德教育学术成就的高度只能是自己生活的高度。”
三、超凡式的人生境界
先生的学术思想与人格品质是一致的、一体的、和谐的。她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人格品质和人生境界,为什么具有如此持久而深远的人格魅力?
朱小蔓说:她是一个超越了自我、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纯正的人。
戚万学说:作为她的学生,我们不仅从鲁洁先生感受到只有教育者才具有的那种独特的人文魅力,也在这里体验到,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
檀传宝说:因为教师的慈爱,我们怕老师;因为教师的严格,我们更爱老师!
项贤明说:先生的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积极理想主义特质!
冯建军在《跟鲁洁先生学习如何做人》是这样描述的:先生是一个“清高”的人;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先生是一个低调的人;先生是一个不麻烦别人的人;先生是一个关心别人的人;先生是一个勤俭质朴的人;先生是一个真做学问的人;先生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
我相信,每一个受教于先生的弟子,对于先生是怎样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真切体会与富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描述,而这些描述仍然只是个别地、部分地从某一个侧面、某一点上反映了先生的人格品质,实难全面企及先生超凡式的人格境界。这里,我引用孔子的学生颜渊评价孔子的话来表达心情之万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在我心中:先生是一个从不疾言厉色却让我们所有弟子都感到害怕的人;先生是一个做事认真做人真诚却淡泊名利的人;先生是一个心有大爱关怀弱者同情弱者的人;先生是一个从青少年时代就追求进步的理性爱国者;先生是一个坚持真理,能够在潮流中保持清醒的教育学人;先生是一个超越功利,达到天地境界的“世俗外个人”!
我最近对教育的起源比较感兴趣,在梳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注意到日本学者矢野智司的文章。他指出以往的教育起源论把教育定性为人的社会化,这一理解无法融进人格形成、个性发展和主体性形成,于是他提出教育起源于“世俗外个人”与共同体成员相遇时所产生的教与学的关系。何谓“世俗外个人”?依我的理解,就是生活在共同体内部,却超越了共同体的局限,具有超然智慧的人。而这样的“世俗外个人”,是一种独立的自律的精神存在,是背负至高价值的存在,是“纯粹的赠与者”,是“真正的先生”,如古希腊之苏格拉底,如战国之孔子,如民国之陶行知,如当代之鲁洁先生!
先生身上的超越性品质,体现在学术思想上就是超越论的教育哲学,体现在思想方式上就是超新性的学术创造,体现在人生态度上就是超凡式的人生境界。超越论的教育哲学、越新性的学术创造、超凡式的人生境界,是内在的、整体的、一贯的!
——鲁门弟子 1992级博士生 杜时忠
于2021年5月13日
[1] 主要有: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04).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物,1994(06). 鲁洁.培养有理想的人——世纪之交对德育的一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
[2]鲁洁等.回望八十年——鲁洁教育口述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54-260。
02 张添翼:难忘的拜见!
鲁洁先生是我导师的导师,我是她老人家的“徒孙”。她离开我们一年了,我们无时无刻不想念她,缅怀她。第一次拜见鲁先生的情景,我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
那是2015年的9月,我们华中师大德育所、华中科大教科院和四川师大教科院的研究生们,前往南师大德育所访学一周。出发之前,杜老师特别叮嘱,一定要代他去拜访鲁洁先生。征得高德胜老师同意后,我就与先生电话联系,兴奋又紧张。原本说话就不利索的我,在听到电话那头先生的声音后,更是紧张。反倒是先生,听到我的名字后说了一句:张天翼是个很有名的作家啊。本来以为会是个“严肃的”通话,被先生这么一说,一下子就不紧张了。
到了和先生约定的日子,我们十几个研究生一起去拜访。因为打的士耽误了些时间,我在路上一直看着手机导航,生怕迟到。迟到本身就很不好,还是拜访先生迟到!所以一路上很焦虑,板着个臭脸。有同学不了解情况,一路上说说笑笑,我甚至还“骂”了他们一句。
最后,好在踩着时间到了先生家。我们穿鞋套之际,先生从房间走出来,看着我们,说了一句:哪位是张添翼?我要先和他握个手,是他联系我的。我赶紧迎上去。先生和我握完手后,又和其他十几位同学一一握手。
将杜老师带给先生的礼物转交之后,我们与先生相围而坐,开始聊天。先生先是关心了我们是谁的学生,和我们谈起了我们的导师。之后,还问候了我们院的老先生。先生不仅关心了我们的老师,还关心了我们每个人的研究情况。我把自己当时对制度育德的一些思考和先生讲了讲,先生听完,还点评了一两句。
时间不知不觉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示意要离开了。因为到访之前,杜老师再三嘱咐,拜访先生,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先生没有挽留,只是起身与我们再次一一握手送别。我们都走出了门,一位师弟又折返回去,说:鲁老师,我想再跟您握一次手。这一说,印象中把先生都逗笑了。
——杜时忠2013级博士生 张添翼
03 德育所师生线上追思鲁洁先生
·缅怀恩师!愿恩师在天囯安好!
——鲁洁先生1992级博士生 杜时忠
·缅怀先生,鲁风永存。
——鲁洁先生2009-2011年指导博士后学生 周小李
·先生在《回望八十年》中说到,“研究生孜孜以求地寻求真理,目的只是为了‘善’,为了人的发展与解放。一切学问都不只是冷冰冰的道理,它应融入人的火热心灵,用它来改造这个世界,改变人的处境。”我想,对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培养这样的研究生,自己也做成这样的人。
——杜时忠2013级博士生 张添翼
·多读先生论著,多写济世文章,传承鲁门学术精神,致敬缅怀先生!
——杜时忠2003级博士生 刘长海
·缅怀先生!每次读鲁洁先生的相关记述总会觉得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受到净化。目前我还没有发现其他哪一位教育学人的文字和语言像鲁老师的那样拥有直抵我心灵的力量。非常遗憾自己当时在南师大读博士后的时候因为工作单位的事情,没有好好地呆在那里跟着鲁老师和张乐天老师学习。记得若干年前我们跟着鲁老师在武夷山开德育年会,会间四处转转,在一处清净所在,我忙着观赏风景,鲁老师说:“在这里读书一定很好。”在任何时候,鲁老师都不忘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她的精神散发着高贵的气息。时间一去不复返了!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华中师范大学德育所副所长 程红艳
·追随鲁洁教育思想,铭记先生为学之道!
——杜时忠2004级博士生 喻学林
·情满科研路,学高德育林。
——杜时忠2021级博士生 钮烨烨
·精神之贵族,学术之典范,人格之巨人,生命之圣徒。致敬鲁洁先生!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伟
·让教育绽放人性的光辉,在教育中高扬人之尊严,缅怀鲁洁先生。
——杜时忠2020级博士生 刘丽中
·躬耕一生育桃李,高山仰止留美名。鲁洁先生千古!
——杜时忠2021级博士研究生 成传春
·弘扬鲁门精神,做好自己,做优专业,成就事业!
——杜时忠2003级博士生 杨炎轩
·鲁洁先生之为人、为学,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永远以一颗崇敬之心缅怀先生!
——杜时忠2015级博士生 闫兵
·与大师相遇,受伟大灵魂的洗礼,在我的教育生命中,有幸读到鲁洁先生的文章,与其教育思想相遇,汲取智慧,感恩先生馈赠的思想财富,先生的治学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程红艳2021级博士生 付东兵
·厚德无量,高山仰止,以赤诚之心缅怀鲁洁先生!
——杜时忠2016级博士生 崔自勤
·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做成一个人”。
——杜时忠2014级博士生 付辉
·继承先辈德育思想,成育德之事,育有德之人,以崇敬之心缅怀鲁洁先生!
——杜时忠2005级博士生 邹强
·干真事,做真人;不忘初心,努力前行,向鲁洁先生致敬!
——杜时忠2010级博士生 袁尚会
·认“人”归宗,“学”“术”互济鲁洁先生千古!
——杜时忠2015级博士生 徐龙
04 主办、承办若干学术会议,延续学脉、凝聚团队、培育后学
承办中国少先队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协办全国德育青年学人学术论坛
2021年12月31日即将召开第三届学术年会
05 出版《中国德育论丛》(第七辑)纪念鲁洁先生
出版《中国德育论丛》(第七辑)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全体师生祭奠鲁洁先生逝世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