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日,“新时期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研讨会以线上形式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雷万鹏教授应邀出席,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孙彩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班建武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程红艳教授做主题汇报,全国各地的德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学者同仁在线参与交流。研讨会由华中科技大学刘长海教授主持。
开幕伊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雷万鹏教授致词。他首先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德育研究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他肯定了研究新时代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的价值,认为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接着,他指出教育研究者要思考新时代学校德育发展的多种研究路向。之后,雷万鹏院长介绍了会议具体议程,并高度赞扬了汇报的价值性和创新性。同时,他也结合个人研究方向提出了三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德育问题:一是教师道德成长以及师生交往;二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三是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最后他预祝此次研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01 德育理论探索
檀传宝:德育进步需要的三种精神
檀传宝教授从三个部分引经据典地论述了当今德育进步所需要的精神。首先,德育进步需要儒家的进取精神。他指出资本力量与权力力量横行是德育进步的主要阻碍,并且德育的开展与国家政治意识联系紧密,这使得德育进步发展十分艰难。而作为德育工作者需要发扬儒家的进取精神,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为德育的理想目标,进而实现教育的神圣使命。其次,德育进步需要墨家的专业精神。檀传宝教授借引《墨子》中“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明确指出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步,需要加强德育研究者的专业性,做到厚德、敬业、有担当,用专业给世界添光明。再次,德育进步需要道家的无为精神。强调“人的教育”必须尊重“自然的教育”,教育必须尊重、遵循人的天性,遵从教育的自然法。最后,檀传宝教授做出总结:德育进步归根结底需要的是一种勇于担当、坚毅实践、卓然独立、自由浪漫的浪漫精神。
冯建军:在自我与他者之间:陌生人社会道教育选择
冯建军教授首先指出,现代社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陌生人社会,其带来的道德危机有社会公德丧失、人际间的对立与冲突、道德的异乡人和情感的陌生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解决现代性的自我根源开始,重塑对主体的理解。于是有了从自我主体到他者主体的转变。在介绍列维纳斯的他者主体伦理学后,冯建军教授援引鲍曼的观点,批判列维纳斯建构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他者,这对于走出陌生人社会的道德危机是一种幻想。他继而肯定了合情的利己,强调自我与陌生人之间应存在共同利益。最后,提出了陌生人社会需要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主体间伦理关系,强调制度信任、契约精神、有限责任等。
孙彩平:德育的伦理逻辑
孙彩平教授首先从生活的伦理逻辑出发提出问题:什么是生活的逻辑、在什么意义上的生活逻辑可以成为德育教材的逻辑。其次,她基于中国伦理结构——修齐治平,总结了两点:一是历史经验论的总结,这是一种生活的直观,指向社会治理;二是类发生逻辑,这是一种学的逻辑。随后,孙彩平教授根据四位学者的思想描绘了伦理的精神超越轨迹。从福柯的西方古典伦理解释到黑格尔的家-族-国-世界情怀,再到舍勒的人格与价值秩序、列维纳斯的自我无限扩展。最后,她在德育是精神培育实践、德育的核心是精神/伦理培育、精神实践的核心是不断走向无限的精神力量的论述基础上,提出了德育的伦理逻辑即精神格局发展的动态逻辑、时空二象的动态统一。
02 德育政治实践
杜时忠:民主是最好的制度育德
杜时忠教授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德育”这个命题。首先,他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是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其次,他从权力论和功利论的角度强调了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他认为民主制度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更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正是民主制度实现了人类政治行为的文明化。最后,杜时忠教授在民主制度与美德关系阐释的基础上,介绍了四条民主育德路径:一是培养学生的高阶道德:道德民主-能力;二是以民主主义的理智方法开展课堂教学;三是以道德两难故事法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四是以公正团体法把学校建成民主社区。
班建武:微观政治、文化研究与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
班建武教授首先从政治的存在形态与政治社会化出发,介绍了政治的基本意涵及三种形态。他通过分析宏观与中观政治主导下的政治社会化实践,引出当前主流政治社会化实践中微观政治的缺位。接着,他以新的文化洞见——文化研究为基础,阐明了文化研究与微观政治的内在共通旨趣,并从宏观政治社会化的强结构主义特征出发,论述了结构主义政治社会化的立论前提与时代挑战,从而提出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基本立场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内容由宏观领域拓展到微观世界、语境为主流话语与大众文化的整合的基本观点。最后,班建武教授以政治社会化的四个生存悖论为结尾,分享了其对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新议题的思考。
程红艳:新世纪德育政策的话语分析
程红艳教授从德育研究的中观层面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结,以2000年以来出台的德育政策文本为对象,分析潜藏在话语背后的德育发展路向。首先,她介绍了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即采用一种结合的方式探看政策话语体现的权力关系和实践构建。其次,程红艳教授分析了46项德育政策的主题、主体的角色,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和政策的权力机制。最后,程红艳教授对德育政策话语的未来愿景做出了展望,提出要塑造德育政策话语的“对话场域”,完善德育政策话语生成的“程序正义”,畅通德育政策话语的“演化路径”。
六位专家学者分享结束后,与会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最后,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杜时忠教授做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求真精神和全国同仁的热情参与表达了真挚的感谢。之后,他发出倡导,希望能够继续与全国德育同仁一道致力于中国德育事业,推动中国德育理论和实践蓬勃向上发展。
至此,本次“新时期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研讨会在收获满满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