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沙龙 | 德育所2023年第一期学术沙龙简报
来源: 日期:2023-03-03 浏览:








202333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3年春季学期第1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624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博士生何婧主持,杜时忠教授、程红艳教授、卢旭副教授、张添翼副教授和德育所33名硕博生参加。


本期学术沙龙有三项议程:一是博士生娄琳琳论文分享:《精英主义的二重性及教育的未来展望》;二是博士生刘莎读书分享:《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三是师生共庆生日。


01  论 文 分 享


1CEF8


博士生娄琳琳:《精英主义的二重性及教育的未来展望》


首先,博士生娄琳琳指出,“精英”是能力符合社会的高层次标准而被挑选出的少数杰出者,他们通过创造优绩而占据着社会单位中的重要地位并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而“精英主义”是以能力和努力程度来分配政治、经济资源的一种原则和体制,它以能力至上为价值依托,以机会均等为伦理逻辑,以起能者多得为分配模式。她认为教育中精英主义的表征主要为“出类拔萃”的教育追求、“竞短争长”的筛选过程以及“优胜劣汰”的教育结局。


其次,娄琳琳对精英主义教育存在的二重性进行了介绍:一方面是吸引力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机会的平等性、教育过程的自由感和教育结果的效率性;另一方面是负面效果,主要表现为精英化的价值判断造成人的异化、符号化的偏爱矩阵隐藏着教育不公、能者多得的分配逻辑撕裂社会共同体这三个方面。


最后,娄琳琳尝试提出“在平等中追求卓越”的教育未来展望。她认为解决精英主义教育问题的根本在于:协调“平等地对待学生”与“偏爱地追求精英”之间的关系。


针对该论文,与会师生进行了交流探讨。






博士生何婧提出将“二重性”理解为精英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的疑惑。


博士生娄琳琳回应:对“二重性”最简单的理解可以是吸引力和负面效果。


博士杨坚建议:文章一要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场上对话,二可结合罗尔斯的“补偿制度”理解机会平等问题,三要思考“追求卓越”与“追求成人”二者的关系。


杜时忠教授首先肯定文章观点明确,语言凝练,指出要区分精英主义教育及其未来展望精英主义及其教育未来展望,进一步阐释精英主义精英主义教育的内涵及其制度模式。


张添翼副教授建议结合现实意义进行阐述。


卢旭副教授建议考虑中西方差异,突出文章新意。


博士生袁丹丹补充介绍美国英才教育情况。


博士生刘潞补充褚宏启老师对“英才教育”的具体看法。


博士生潘小芳认为可结合精英主义教育的阶段特点,采用类型多样的教育方式突显因材施教。


博士生叶贞莹认为应进一步聚焦问题指向,强化对“精英主义教育”的特定性思考。


博士生付东兵认为文章要明确资源分配的概念。


博士生成传春认为文章需要在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间做明确定位。



02 读 书 分 享



16831


博士生刘莎读书分享:《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


博士生刘莎基于哲学视角,从作者简介及问题提出、何为“制度善”、何为“善”的制度、如何“善”治、思考及问题这五个方面对《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这本书进行了分享。


首先,结合对作者高兆明教授的研究介绍,指出其认为制度伦理问题在当代中国的提出,并不是直接缘于伦理学学科,而是缘于整个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反思,缘于制度问题本身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并提出“什么是制度的‘善’?”、“制度‘善’的具体规定是什么?”、“一个制度如何才可能是‘善’的?”这三个疑问。


其次,从制度与伦理的逻辑关系中分析“制度善”,认为形式的“善”具有普遍性、效力和实效统一,没有“潜规则”且具备活力;内容的“善”:是其基础、核心,是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即自由精神。同时因为平等基本自由权利是一种社会基本结构存在,即作为社会历史形态的法治社会,所以法治社会中“制度善”的合理性根据就只能是宪政本身。


再次,从善制本身的内在结构角度,研究善的制度应该是怎样的。并以多元、和谐两个核心概念切入、展开。试图从一般意义上揭示:当今时代,一个善的制度体制应当是多元和谐的。为进一步落实理解制度的具体设计安排,借用了韦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理论,认为这种被具体落实理解为制度的具体设计安排上的工具理性,称为制度理性。


接着,主要从行政正义、政党活动、制度演进的规范性三个方面对“如何‘善’治”进行介绍。认为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有限范围内、且受到有效制约的基础之上将公域和私域二者做区分;政党应具有道德自觉,应将党政功能区分、把利益表达与利益相整合,以及运用普遍的公共性价值情怀协调政党间关系;要对弱势群体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贡献进行认肯和补偿,鼓励其有效表达自身利益诉求。


最后,博士生刘莎总结在宪政视域中所理解的社会和谐,是建立在平等基本自由权利基础之上的契约和谐,即宪政和谐;结合思考她提出了两点疑问。


随后,与会师生展开了交流探讨。















硕士生刘艺琨表达了自己对“制度善”与“个体善”的困惑。


博士生姜子豪认为:制度伦理更多是消极性的,而个体道德是积极性的。


博士杨坚认为本书:基于黑格尔的自由观,强调个体是道德层面的表现,制度是伦理自由层面的表现。其中制度自由包含了个体自由。


卢旭副教授认为二者类型不同,强调制度自由和个体自由不能截然对立。


程红艳教授进一步补充:“个体善”是善良的意志,“制度善”主要表现为正义。后者在现实表现中更具有制度理性,是利益的现实妥协。

张添翼副教授建议:结合中观、微观的日常制度思考宏观的现实映照。


杜时忠教授指出:制度伦理强调制度的道德属性,个体道德强调个体的意志自由。


与会人员针对该问题展开了持续深入的讨论。


03 生 日 祝 福


2D451



德育所为寒假和三月份过生日的同学和老师准备了蛋糕,并献上了生日祝福,共同拍照纪念。


至此,德育所2023年春季第1期学术沙龙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它开启了新学期老师和同学们学习与生活的新征程。







上一篇: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3届硕士研究生预答辩顺利举行
下一篇:讣 告 | 沉痛悼念知名教育学者李道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