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田家炳楼905会议室举行了春季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会。本次答辩会分别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项贤明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李太平教授作为上午和下午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王坤庆教授、涂艳国教授、杜时忠教授、田友谊教授、程红艳教授、岳伟教授任答辩委员,校内外数十名师生旁听参加。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姜子豪和博士生潘小芳作为答辩人参加了答辩。
本次答辩会共分为答辩人毕业论文陈述、答辩委员评价并提问、答辩人回答问题、答辩委员会讨论答辩结果并由答辩主席宣读答辩决议、答辩人和答辩委员发表感言等五个环节。
01
姜子豪的论文题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德育伦理观变革研究》。答辩人分别从研究缘起、变革历程、变革规律、变革动力及未来展望五方面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认为,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德育政策文本、德育教材文本和德育课标文本的内容分析,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伦理观变革的历程,分析了其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内在动因,并对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伦理形态进行了阐释,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对“德育伦理观”等核心概念的界定有待加强。
针对姜子豪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岳伟教授认为,论文选题有价值,但应进一步明确论文的问题意识,加强研究的具体性和针对性,同时指出下一步应对“德育伦理观的全球视野”以及“伦理观超越人与人的关系,上升至生命与非生命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田友谊教授肯定了论文选题的意义,他建议本研究可以从内在演化逻辑角度划分我国德育伦理观变革历程,并进一步阐明论文如何通过两大关系、三种范畴提炼出四种伦理观念。涂艳国教授建议进一步探讨伦理观在德育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同时补充完善“人与人”的伦理关系问题。李太平教授指出,论文选题有一定难度,希望该研究能够在今后的完善中进一步回应“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变化”及“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在中国如何具体演变”等问题。王坤庆教授提出,对于德育伦理观的内涵界定应当更细致,建议在现有的其他研究比较中进一步辨析德育伦理观的特性。项贤明教授在肯定姜子豪博士学术勇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论文应再深入思考伦理观变革的事实规律,进一步厘清其中的变革究竟是单一伦理观的线性变革,抑或是多元伦理观在不同时期的并存、冲突、融合。
02
潘小芳的论文题目为《多元正义理论视域下义务教育制度公平的研究》。她分别从研究缘起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创新与不足四个方面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认为,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在伦理学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 基于多元正义理论视域研究义务教育制度公平有一种动态的、综合维度的正义视角,分析了义务教育制度正义系统及其背景与过程,克服了以往静态、单一的分析视角,使分析问题的视角更全面。论文结构合理、方法可行、语言流畅、表达规范。提出的多元正义理论的三维结构,基于社会情境的正义模式、基于主体互动关系的正义结构及其指向个体能力发展的正义结果,观点总体具有创新性,但论文对于义务教育公平的现实考察有待进一步分析。
针对潘小芳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田友谊教授认为,要进一步明晰多元正义理论的三维结构在文章后续内容阐述中的体现和运用,同时论文对于义务教育制度公平问题的审视和后续的原因剖析两者的关联性有待加强。在个别章节标题、图表标题的表述上,建议多加斟酌和审读。项贤明教授肯定了文章的研究成果,建议进一步厘清对于“正义”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岳伟教授指出,教育制度是保障教育公平的源头,论文更应侧重对于制度的文本分析,要站在多元正义的视角去讲资源分配等问题,并希望回应就近入学制度为什么不公平?要在哪个范围内去论述其是否公平?涂艳国教授指出,文章需要单独说明“正义”与“公平”到底是何种关系,并提问:结果公平在本文中是何概念?结果公平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否就是本文所聚焦的问题?王坤庆教授强调,论文需要加强对于教育公平这类问题的新思考与新研究,从而实现更好的突破,要深入思考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什么占据主导地位?杜时忠教授指出,多元正义理论是更为复杂化的正义,要进一步明确“多元正义”这一核心概念,这关系到本文整个阐释体系的逻辑成立与合理性。最后,李太平教授强调,要加强对于正义的整个理论脉络的把握,作为正义的追求之一,我们的制度是否公平?我们的公平是否正义?将抽象化理论具象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凸显各类问题。
03
次日5月23日,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陈金平博士生在田家炳楼909会议室参加了博士毕业论文答辩。项贤明教授任答辩主席,付全新教授、王坤庆教授、涂艳国教授、杜时忠教授、田友谊教授任答辩委员。
针对陈金平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涂艳国教授指出应进一步澄清文中所提策略的可行性问题。付全新校长建议作者进一步澄清研究与已有研究结论之间的关系。王坤庆教授首先澄清了实证研究、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并要求作者进一步解释“提升策略”中的民办高校发展是经济逻辑还是教育逻辑。杜时忠教授指出幸福能力这个概念以及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这三者的差异需要进行进一步说明。田友谊教授对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独特性进行提问,并建议进一步勾勒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项贤明教授最后要求作者对研究目的进行进一步说明。
经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姜子豪、潘小芳、陈金平的论文答辩。随后,答辩学生对答辩委员会表示了诚挚的谢意,答辩委员会对答辩学生的辛勤付出表示肯定,对出席本次答辩的各位委员表示诚挚的感谢。最后,答辩主席项贤明教授、李太平教授总结发言,对答辩学生今后的学术道路提出了期望,并要求在答辩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论文,完成博士论文写作的后续工作。
至此,本次答辩会圆满结束。
祝贺姜子豪、潘小芳、陈金平顺利通过答辩!顺利通过答辩的还有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吴河江、李婧玮、李帆和教育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唐文、谭轹纱、刘海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愿前程似锦,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