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十年所庆系列活动第一场在田家炳楼624会议室顺利举办。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程红艳教授、杨炎轩教授、周小李教授、卢旭副教授、张添翼副教授、孙银光博士、杨坚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刘长海教授、李伟副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周金山副教授、西南大学徐龙博士、武汉纺织大学许桂林博士、湖北工业大学孙永敏博士、武汉市教科院付辉博士、武汉市金银湖中学黄恒忠校长、德育所全体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场参加。其他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教师通过线上参与活动,线上线下参与人数共计百余人。活动共有6场学术报告,分上下半场进行,分别由孙银光博士和卢旭副教授主持。
活动伊始,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杜时忠教授致辞。他讲了三点,第一,德育所要薪火相传。老一辈德育学者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年德育学者努力开拓,青年德育学者发扬光大。第二,德育所成立以来的十年是奋斗的十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有:不断深化和完善制度德育论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不断回应国家立德树人的战略需求,加强学校德育的一体化建设,追寻中国学校教育在现代化过程当中的伦理追求和定位;在服务社会方面,成立了“真教育联盟”;响应团中央号召,成立“全国少先队研究基地”和“湖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许多学术成果得以出版和发表。第三,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向未来?如何走向远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要奋发向上,心系天下,坚韧不拔,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家报告
杨炎轩教授:《师德惩处政策执行的偏差及其矫正》
杨炎轩教授从问题的提出、分析框架、表现与后果几个方面介绍了师德惩处政策执行的偏差与矫正。当前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师德惩处可以从惩处主体、惩处事由和惩处方式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该框架下,师德惩处的偏差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并呈现出如下的后果:惩处的主体偏差忽略师德认知、惩处的事由偏差降低师德情感,惩处的方式偏差减弱师德意志。要矫正这种偏差,需要推行协同治理,加强对复杂多样的师德失范行为的治理;采取分类治理,明确不出错的、平庸之恶的行为;赋能全程治理,保证师德惩处政策执行的权威性。
徐龙博士:《农村教师流动的理论误区、现实障碍和未来走向》
徐龙博士从理论误区、现实障碍和未来走向三个方面介绍了农村教师流动。在理论误区方面,他认为虽然目前部分学者出于对农村教师的同情因素,关注农村教师流动问题,但却缺乏对情况的整体性把握。在现实障碍部分,他指出农村教师流动遇到了两种制度障碍:间接障碍和直接障碍,间接障碍包括有待完善的户籍制度、中高考制度等。直接障碍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流动政策更重视城镇教师的流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更侧重于让农村教师留的住,而不是相反;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制度陷入“留不住-完善-还是留不住-继续完善”的内卷化,“留”的大量投入挤占了“流”的投入。最后,他对如何破解内卷化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并针对农村教师流动的未来走向进一步提出建设性意见。
周金山副教授:《权利本位式教师专业主义的困境及超越》
周金山副教授从权利本位式教师专业主义的内涵与特征、危害和困境突围三个方面展开报告。首先,他指出权利本位式教师专业主义是一种异化的专业主义,它“以专业权利驱逐专业义务,专业权利压制民主权利”,具有权利的绝对化解读、专业意识形态的畸变、专业权利运行的对象模糊三方面的特征。其次,他阐述了权利本位式专业主义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权利本位式专业主义不仅会导致教师专业自主权与家长民主参与权的碰撞、破坏学校的公共性形象,而且会以专业逻辑压制民主逻辑,阻碍教育变革。最后,他从教师理念与师德的转变出发,提出了突破此困境的三条路径,一是教师应认可、保障、接纳家长的民主参与权;二是要走向对话式教师专业主义。对话是教师专业标准的构成性要素,教师应通过对话彰显专业性,遏制专业权利的绝对性与傲慢,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三是教育管理部门要从制度上引领和保障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
刘长海教授:《五育融合式学科教学何以可能——教育元素分类解析与整合利用视角》
刘长海教授指出了“五育融合”的重要意义,它是一种教育创新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新范式。他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首先,他参考刘登珲构建的育间融合矩阵,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内容中的五育元素细致区分为25种类型,同时强调五育融合式学科教学是以学科为基本载体的教学。其次,他超越学科内容中的五育元素解析,从教师教导、学生学习和特定时空环境三个方面对教学过程中的五育元素进一步展开解释。再次,他提出五育融合式学科教学的实施要点:第一,全面把握学科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五育元素,整合利用五育元素进行教学设计;第二,以落实分科教学中的五育融合为主,以积极拓展跨学科教学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辅。最后,他从教师、学校、教师教育机构三个角度提出了五育融合式学科教学的保障机制。
孙银光博士:《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逻辑层次及德育方略》
孙银光博士从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层次基础、逻辑层次、实践方略三个方面展开报告。首先,他指出学生日常道德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冲突情境和道德抉择能力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道德行为规范是价值基础,道德冲突情境是现实基础,道德抉择能力是主体基础。其次,他阐明行为规范和现实活动之间的距离会致使学生在日常冲突情境中表现出层次性道德行为,包括基于情境刺激的情绪性道德行为、基于利益权衡的理智性道德行为和基于道义引领的信念性道德行为。最后,他根据学生道德行为的层次结构提出学校德育活动要基于心理特点、道德冲突和规范层次,掌握生活逻辑、知识逻辑和教育逻辑,沟通符号世界、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
杨坚博士后:《教师专业伦理的严格性及其合理限度》
杨坚博士后首先介绍了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指出了研究教师专业伦理严格性及其合理限度的必要性,并运用两个生动形象的事例从程度和性质两个方面深入阐释了专业伦理严格性的概念与内涵。随后,他从肯定的教师教育的特殊性思路出发,论述了基于爱的本体论论证、工具主义论证以及基于示范的示范性论证,并指出:倘若从否定的普遍性思路去看,也无法从日常伦理中简单推衍出专业伦理。基于此,他提出了证成教师专业伦理严格性的新思路,即基于信任的论证,如信任-伤害论证以及获取信任论证等。最后,他从不伤害和互惠正义两大原则出发,讨论和把握教师专业伦理严格性的合理限度。
六位专家学者分享结束后,与会学者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程红艳教授做总结发言。她首先强调,华中师大德育所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回望走过的十年长路,德育所始终秉持着初心、担当着责任。她还指出,报告人围绕着德育热点问题、重点问题以及与德育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汇报,线上线下的参与度和讨论度高。她期待未来可以有更广阔的交流平台,能有更持续的深入探讨。最后,她倡导德育所师生对新的德育问题保持敏感,进行多学科对话,共同致力于制度德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持续用力,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