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8月31日18:30—21:00
主持人:李步真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硕士生。
沙龙议程:
1.项目申报书分享:《数智时代乡村经济、文化与教育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汇报人:付东兵
2.读书汇报:《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第五章 汇报人:陈嘉杰
一、项目申报书分享:《数智时代乡村经济、文化与教育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具体内容:
项目紧扣“乡村振兴”“数字中国”双战略,直面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痛点: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缓慢、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文化资源数字化程度低且内容与需求错位,乡村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薄弱、教育资源供需失衡,核心旨在通过数智技术打破三领域壁垒,构建跨域协同治理机制。
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发现,现有成果集中于数字乡村基础理论、测度评估等五大方向,但多聚焦单一领域,缺乏“经济-文化-教育”三维协同的系统理论框架,数智技术应用碎片化、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缺失,难以满足乡村差异化需求,此为项目需填补的研究空白。
研究遵循“问题诊断-机制构建-路径探索”逻辑推进。研究内容上,先通过 “宏观统计+微观调研+数智监测”三维采集法,结合“问题树”分析法梳理协同瓶颈;再构建 “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村民”四维主体互动规则,设计“按贡献分配”利益共享模式与风险防控机制(如智能合约应对违约风险);最后按乡村类型设计路径:城郊型(如长沙县果园镇)发展“数字农业+研学教育”,文旅型(如湘西芙蓉镇)构建“数字文旅+非遗教育”,偏远山区型(如隆回虎形山乡)探索“电商扶贫+数字技能教育”。
研究目标含理论研究方案采用“定性+定量+实证”融合方法,如用熵权-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协同水平、系统动力学构建协同模型,搭建多源数据融合等平台;可行性上,数据已对接省厅与试点村(回收率≥85%),政策契合省市数字乡村规划,团队跨农业经济、计算机等学科,且有“高校-政府-企业”协作网络支撑与实践两层:理论上构建 “数智技术-三维协同-乡村振兴”框架,编制《湖南省乡村协同发展现状报告(2024)》;实践上形成2-3个试点方案,提升试点村协同协调度、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等指标,提出可落地的政策建议关键科学问题聚焦三方面:数智技术与三领域要素的适配性(避免技术滥用或要素错配)、不同乡村协同发展的差异化阈值与调控路径(避免“一刀切”)、数智技术应用的风险防控与可持续性(解决数据泄露、运维成本高等问题)。
博士生李步真:从研究依据,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观点,认为研究依据可以更加贴近湖南本土的实践;在文献综述,尤其是述评方面,要更加的详细,指出存在的研究空白;在研究内容上和可实现的方法上要更加的具体,给评委增强研究内容和方法可行性的印象。
博士生娄琳琳:1. 申报书中涉及太多的关键词,内容太多,作为教育专业的研究者知识视野是否能够支撑得起;2. 研究问题不是特别清楚、写得太泛,不是特别的具体,每个问题要更加清楚,有些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存在疑问;3. 如果要从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来写,目前的协同预想和逻辑不够,三者到底有什么关系,要寻找理论上的合理性和支撑性。
博士生陈嘉杰:1. 主题与科技创新项目是否契合;2. 经济、文化、教育三个领域之间的关系,谁协同谁,怎么去做;3. 三者协同的落脚点在哪?
博士生王琇:1. 研究问题,申报书的核心问题没有明确,可以读者的群体和身份出发撰写研究问题;2. 教育与文化比较相关,经济在其中有什么样的作用?把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有什么作用?3. 研究内容中“问题-机制-路径”,问题和机制之间要加一个问题的剖析;4. 乡村是否真的面临数字建设的问题。
程老师:这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还涉及到很多新词汇、术语,可见下了功夫,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 评委特别看重题目,判断是否是一个真问题、新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是不是研究得了的问题。目前这个问题很难让评委唤起问题意识,很泛、很大,没有唤起共情,这个题目评委不太容易认同,问题很大,不具体、不新。
2. 申报书的内容有两条主线,“数字农村建设”、“协同治理机制”,文献综述主要聚焦“数字农村建设”,两者相互打脚,建议把协同治理机制删掉。改成“数字赋能乡村经济、文化、教育全方位建设研究”,聚焦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的发展,这样更加匹配现有表达,重点放在“数字乡村建设”,从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透视。但即便改了题目,仍然比较大,研究意义方面要更加具体去论述为什么要论述乡村经济、文化、教育三者发展,论述其意义所在。同时,还要论述三个方面是靠什么结合在一起的,基础可能就在“协同治理”。文献上要下点功夫,现有综述太简单,文献权威性不够,要充分看到专家们的意见,并且超越他们,在专家的基础上,往前推进,在文献综述上花点功夫。研究目标上,内容上要重新设计,可不可以先从各个要素入手研究,数字技术与经济,数字技术与文化等,目前在协同方面讲得比较多,在单个方面还要涉猎一下。
3.当下的子课题还比较简单,不够具体,对具体的东西还要做得更深入。另外,在表1当中,多了一个“数字赋能维度”,前后不相符合,建议搞成三维的结构,前后保持一致。
4.团队描述要更具体,如何实现,哪些人,有哪些技术可以实现,让专家看到可能性。
总的来说,4点意见,一是主题修改,二是文献综述修改,三是研究子课题论证需要充足,四是团队信息更加具体,增强专家对团队的信心。
二、《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第五章 汇报人:博士生陈嘉杰
具体内容:
首先是基础概念与原则回顾,先明确了“公地悲剧”的核心逻辑:个体逐利导致公共资源过度消耗、最终集体受损;接着重点强调了“长期存续的公共池塘资源制度 8 项设计原则”(清晰界定边界、规则适配当地条件、集体选择安排、监督、分级制裁、冲突解决机制、认可组织权、分权制企业),这也是后续案例分析的核心评判标准;同时还补充了“减弱搭便车的三层惩罚尝试”(惩罚违规者、惩罚漠视违规者、惩罚不执行惩戒者),以及“租金”(超额收益)与“租金散失”(争夺租金导致收益浪费)的经济学概念,为案例中的 “资源浪费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其次是五大典型案例的深度拆解,按“失败案例”和“脆弱案例”分类,逐一剖析了制度问题的具体表现与根源:
完全失败案例:土耳其博德拉姆近海渔场:70 年代前本是成功渔场,如今因“外来新捕鱼者大量涌入、利益集团冲突、土耳其政府‘善意忽略’”,陷入过度捕捞与租金丧失,成为“教科书式租金散失案例”。
失败案例1:加利福尼亚莫哈维地下水流域:作为美国最大县且水源稀缺,因“复杂问题简单化(如误判全区域地下水过度抽取)、缺乏民间协商组织(多方利益群体冲突无法调和,甚至引发政治矛盾)”,制度完全失效。
失败案例2:斯里兰卡马维尔近海渔场:30 年代曾有有效围网管制规则,如今因“人口激增且劳动力不均、成员边界模糊(外人可无限制购渔网股份)、企业无序逐利(马太效应显著)、政府腐败(偏向利益集团、忽视渔民组织权)、缺乏冲突解决机制(渔民帮派暴力冲突)”,规则瓦解、租金散失。
失败案例3:斯里兰卡科林迪奥亚水利开发工程:干旱地区依赖灌溉却失效,核心原因是“激励机制缺失(监管员选择性上报偷水)、官员非专业化(工程师凭学历资历任职、不投入实际工作)、农民无有效规则(内部无依附关系 / 种族多样 / 富农控水,外部政府放纵腐败)”,不过 也补充了“加勒亚反例”—— 因农业研究和培训所(ARTI)介入(培训组织者、建立民间组织、构建官民互信),当地灌溉系统反而有效运转,印证了“合理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脆弱案例:新斯科舍莱蒙隆港近海渔场:原初有“经验划分渔场、资历分权、自发惩罚违规”的地方惯例,但因未获政府认可而脆弱; 还通过对比(纽芬兰政府尊重地方惯例则平衡存续,加拿大政府强推执照制则引发反抗,尼泊尔国有化森林则导致过度开发),指出“中央政府忽视地方现存制度,会直接中断脆弱的地方治理体系”这一关键现象。
最后是比较研究结论与延伸思考:用表格清晰对比了5个案例在 “8项设计原则”上的满足情况,提炼出核心规律——绩效“完全失败”(如土耳其)的案例8项原则基本不满足;绩效“失败”(如加利福尼亚、斯里兰卡多数案例)的案例至少不满足5项;绩效“脆弱”(如新斯科舍)的案例至少不满足3项,且所有脆弱案例的共同短板是“缺乏被认可的组织权”,次要短板是“缺少集体选择论坛” ;而所有“强有力的制度”,都需同时满足8项原则。
博士生王健怡:1. 这本书从最开始,整本书观点很鲜明,有很清晰的观点。权责不清,边界模糊,责任界定,政府、学校、家长不是很清晰。这也是为什么在教育实践中存在踢皮球的现象,各方的边界,权责划分很重要。2. 教育治理必须是多中心的事情,中央政府、地方让最了解当地情况的人制定最合适的制度,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卢老师:基本观点是:制度是必然会失败的。制度随时间会变得更复杂,矛盾增多而失败。物理热力学第二定理,宇宙当中的无序性是不断增加的,宇宙会最终走向混乱,有序的系统必然会走向无序,走向崩溃,也是以物质世界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定理。有序必然走向无序,这是最基本的判断。
第二个问题是从有序到无序有多长时间,有没有逆转的可能。时间上说不准,可能也有逆转的可能。但是无法改变崩溃的必然,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复,经历几个螺旋、波折这样几个现象。我们追求制度的有序性,有效性只能在一定的实践内,才能讨论制度的有效性。书中这些失败的案例可以佐证热力学第二定理。
为什么制度一定失败,但是人们还不遗余力,抱有期望去建立制度。以有序性作为存在的前提,人们生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秩序上,这是人存在的基础。人可以创造有序的环境,这是人的社会和其他物质的区别所在,但并不改变第二定理,人类社会一定会走向失败。
人为了追求有序性,不遗余力去构建制度,人们总是在不断创造新制度来替代旧制度。用新的制度去替代即将崩溃的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特性。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延续,创造一个更加美好、规范的社会,在一定的时空中是可以实现的。
人作为有理智的存在是不断追求这个东西,我们的维持手段不是维持以前的制度而是通过创造新制度区替代旧的制度,只有创造新的制度区替代旧的制度,才有逆转的这样一个过程。教育中,创造更合理、更有包容性、更有效率的制度。
程老师:1. 制度为什么要改变?为什么变起来这么难?制度不变是必然失败的。“法久生弊”,比如科举制,制度要能够存在,不要不断加固制度,制度越多,对人的束缚越多。制度的失败是没有实现内部的哪些要素,制度必须要变革,制度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一种集体方案,也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方案。
制度是要解决在合作过程中的效率问题。我们现在创造的制度依然没有解决环境变化的问题。目前,制度惰性、僵化、僵滞太强了,制度现代化还没有实现。
2.AI满足公共资源治理的8条原则,未来AI通过8条原则去管理,并且进行本土化的设计。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研究价值。AI可以通过这8个科学原则,可以统治治理公共资源,如果Ai按照这些原则来治理。
3.本书的重点是管理公共资源问题的共同原则。学校管理的制度与公共池塘的管理制度有哪些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前6条是学校管理必须的,后两条,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对学校也可能是需要的。第8条,分权制企业倒不是必须的。学校制度要是合理的,需要满足这些基本的原则。这也是作者研究的意义,好的制度的8条基本原则,凡是能遵循的制度就比较有效,这是作者研究的价值,以至于在未来AI时代也有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