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5年10月12日 18:30—21:30
主持人:王健怡
参会人员:程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①小论文分享《社会暴力及其教育应对》(分享人:陈嘉杰)
②课题分享《湖南省义务教育师资调配制度及其创新路径研究》(分享人:卢迎丽)
议题一:小论文《社会暴力及其教育应对》
汇报人:陈嘉杰
(一)汇报内容
1.社会暴力类型及其表现(直接暴力、结构暴力、文化暴力)
2.教育何以滋生社会暴力
3.学校教育纾解暴力:教师何为
4.结语
(二)讨论
娄琳琳:
1.建议题目修改。社会暴力及其教育应对更多回应的是“社会暴力如何通过教育缓解”?但是文章结构第二部分提到的是:孕育社会暴力的内在机理;
2.引言部分不够针砭时弊,为什么要从教育部分探讨社会暴力?没有抓住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3.论述的理论性需要加强,“失尊教育”部分更多是经验内容,没有学理论述;
4.部分观点交叉严重,每部分内容的核心论点需要更清晰。
5.最后一部分论述视角比较狭隘。
王琇:
1.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和标题安排建议调整;
2.建议论述清楚教育与社会暴力的关系问题,社会暴力为什么要从教育的视角来研究?
3.教育社会暴力产生的根源归到教师的身上,是合理的吗?从课堂文化视角来切入给人感觉和前面的文章有点脱节,建议:第一,遵循人—结构—文化的思路提对策;第二,谈课堂生态,不要谈课堂文化。
王健怡:
1.选题很有价值,论文结构也相对完整,也有一定的理论框架。
2.论文结构上来看,缺少摘要和关键词。
3.在“教育滋生暴力”部分,可进一步提炼“个体—结构—文化”三层次分析框架。
4.纾解路径的论文视角太小,不能解决前面的各种暴力问题。
5.对和平教育作为一个理想它是否可能成为一种“规训技术”,要求学生“表面和平”而压抑了正当的愤怒和批判?
付东兵:“社会暴力”太大了,不如更聚焦“县中学校的学生暴力行为及其教育应对”,更有针对性。
陈姗姗:
1.研究背景部分,建议采用漏斗式结构,宏观-中观-微观;
2.第三部分,如何才能靠教师个人解决社会暴力问题?不是靠教师个人努力就能解决的。
卢迎丽:
1.论文结构完整,论述较为深刻。
2.博士生写论文需要更强调规范性,作一些优化;引言部分不要写太多;三段论大致要对称;
3.观点需要精进,汲取一些吉登斯等学者的观点。观点层次要深入化。比如,结构暴力——制度暴力、非人化的结构暴力,在教育方面没有很好的回应;
4.暴力激化和文化有何关联?建议调整。
李步真:“失尊教育”这一概念比较新,但在操作上面存在一些疑惑:什么样的教育属于失尊教育?案例想要说明什么?
卢老师:
1.选题太大,不好把握,要说服的人很多,因此漏洞很多;
2.缩小选题,例如,研究“道歉”——“宽恕”,对于校园暴力的作用。研究问题和对象都更清晰。
程老师:
1.肯定进步,很不容易。80%内容可用,需在基础上再提升、练精,反复打磨、锤炼。
2.三个部分还可以。结构上,第三部分写大一些,“教师何为?”改为——“教育何为?”第二部分比较唐突,需要重点修改,逻辑上要理顺。第一部分“是什么”,第二部分“社会暴力的产生机制”,第三部分“社会暴力的教育应对”。
其中,第二部分观点需要提纯,重点解决几个问题,论述清楚各种暴力的产生机制。先指出“暴力是一个多层面的复合体”。解释机制是很复杂的、非线性的。需要结合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研究,个体、群体、历史上的暴力都是如何产生的?至少有四个机制,比较全面地来解释一系列暴力背后产生的原因:个体层面——观察从众机制(模仿机制)、挫折攻击机制;文化层面——竞争冲突机制、认同区别机制;结构层面——排斥机制(不被承认,不享有平等的公民权)。
第三部分再基于上述逻辑具体提出“应对策略”。
总之,对经验型话题所表现出的形态进行归纳,不要空对空,要言之有物、写实,有解释力。
问题尚未聚焦,存在梗阻。
3.未来也可以写更具体的话题,如欺凌、家庭暴力等暴力事件。
议题二:课题分享《湖南省义务教育师资调配制度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分享人:卢迎丽
(一)主要内容
1.选题依据
2.研究内容
3.研究计划
4.困惑与思考:选题是否要明确理论视角或研究背景?
(二)讨论
李步真:
1.结构完整,逻辑比较清楚;
2.整个感觉写的是国内外研究综述,和湖南省本子的要求“学术史”综述有所差异;
3.四个子课题,难度很大,名额少、级别高;建议根据前期成果进行补充。
付东兵:
1.课题要解决湖南省的问题,聚焦湖南的问题。比如研究如何解决学校老师流动不畅的问题。
2.具有学理性,但和现实接口较弱。
3.课题安排和博论之间有一些差异,需更体现工作流程。
娄琳琳:为什么要研究师资调配制度的制度创新?是因为湖南做的很好,突出经验;还是做的不行,提出方案?选题说明不太清楚,感觉为了提制度创新而研究。建议补充一些选题缘由。
卢老师:
思路是导向性东西,不是内在的逻辑。写申报书和写论文是不太一样的。
申报书的目的是说服相关部门“投资项目”:①向评委说明研究基础和优势,给人一种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只差临门一脚的感觉;②说服评委能做出来。展示可能性层面。重点在于能真正解决几个现实问题。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
程老师:
1.申报书要说服评委:研究有价值、可行、有用;还看申请人的学术基础如何。
2.题目“机制”的提法改成“制度”。制度可以做文本分析、个案研究,而机制更动态、具体。
3.核心概念方面,“师资调配”和“师资配置”有何区别?需要交代。调配是制度微调。并说明内涵和外延。“师资调配”包含哪些制度?建议适度扩大外延。
4.文献综述避免了罗列堆砌。但是还要注意学术史梳理。
5.选题说明部分,类似文章摘要,不需要出现文献综述。
6.对四个子课题、创新之处、成果设计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