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师生参加2019年全国第七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
来源: 日期:2019-09-25 浏览:

2019年9月20日至23日,以“新时代教育伦理、师德建设与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全国第七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承办。来自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7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的16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研讨。在杜时忠教授带领下,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生、硕士生共七人撰写研究论文并提交大会交流,博士生季轩民《论教师良知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实现》、博士生孙永敏《从权利到非权力:教师影响力的实践路径》、沈艳艳《师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硕士生罗霄雁《关心伦理视域下的师德建设》、硕士生史若琳《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在教师工作中的统一》以及硕士生刘志芳、王亚文《教育惩罚的育人本质及其实现》。  

   


 

  

  学术会议的第一阶段,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宏政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晏辉教授作了《新时代我国教育伦理学的理论进路》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卜玉华教授作了《新时代教书育人的新使命》的报告;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王果作了《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伦理关系》的报告;山东师范大学车丽娜教授作了《论教师的社会理性及培育》的报告;我所博士生季轩民作了《教师良知与教育改革》的报告,他指出目前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依然是主要趋势,但基层的草根运动动力明显不足。教育改革最终还是要依托作为内源型动力的教师群体,良知正是教师群体与教师个体最根本的保障。进而从教师良知推动教育改革的理论论证、教师良知在教育改革中的遮蔽表现、教师良知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策略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王本陆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各位专家的理论探讨,集中表现教育伦理研究面向新时代,以道德良知和教育理性探索教书育人和教育改革的使命。针对季轩民博士的报告,王本陆教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教育改革中知识、价值、良知等显然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良知是处于最高位置,只有良知在最高的位置上其他的才能发挥作用。


 

  

  学术会议的第二阶段,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余玉花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刘竑波教授作了《教育惩戒权的伦理原则与保障机制》的报告;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蔡辰梅教授作了《复杂境遇下教师的完整责任认知及其实践培育》的报告;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副研究员黄素珍作了《信念与责任视域中的教师伦理》的报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梁宇学作了《正治笃行 成德达材——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工作汇报》的报告;福建师范大学教师伦理委员会廖志成教授作了《新时代我国教育伦理学的理论进路》的报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杜时忠教授在点评中肯定了五位老师理论探索与实践沟通相结合,认为其发言过程具体表现为“五个度”,即体现了理论研究的广度、论述的深度、思想的力度、道德情感的温度和演讲的风度。

  

  本次学术会议研讨阶段,全体与会专家分四个小组,围绕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学理论构建与教育现代化研究”“提高教师‘三个地位’与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新时代教师道德与立德树人研究”“我国师生、家校关系中突出伦理问题研究”“大中小学师德评价研究”“学校师德建设实践经验交流”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理论研讨、思辨和探究,道德教育研究所师生分别在各自会场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会场中沈艳艳对建国70年来师德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对其进行阶段性划分,分别从教师职业观、教师形象观,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观等方面总结概括了师德研究的主要成就。最后,她指出未来的师德研究需要在深化理论研究,更多使用和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接轨,以及借鉴域外经验等方面做出努力。孙永敏认为教师影响力是教师调节和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对促进学生发展、改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教师权力的膨胀导致师生关系的异化、学生发展的扭曲以及班级生活的变形,使得教师影响力陷入困境。为化解这种困境,有必要发掘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对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构建班级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通过节制教师权力、构建对话关系、培养学习共同体,才能平衡权力与非权力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影响力的作用。第二会场中王亚文简要陈述了现行两种教育惩罚观及其错误,从而提出了育人本位的教育惩罚观,分别就其本质、价值、措施等加以展开,并表示规范和制度是一种“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和生活方式”,惩罚在合理制度的基础上更有意义。第四会场中罗霄雁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论文,并就师德建设加以阐述,认为现代师德建设仿若是空中楼台而不接地气,因此造成一线教师很难将书本中的师德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大会总结交流阶段,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滨教授主持。毕业于我所的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学院喻学林教授代表第三会场发言,并发表自己观点。全体与会专家学者认真听取了四个小组交流发言代表的发言。本次学术研讨会紧扣主题,对新时代教育伦理、师德建设与教育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会议闭幕式上,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何云峰教授向大会介绍学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计划。会长王正平教授在会议闭幕致词中,提出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论述与中国特色教育”“提高教师‘三个地位’”“当代中国的师生伦理关系问题”“家校伦理关系”“大中小学师德评价的适宜性、科学性”“教育工作领导者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关系”“教育自由与教育创新”“教师的社会责任与学术自由”“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领域高科技的运用与师德观念变化”等12个当代中国值得研究的教育伦理前沿问题。本次会议让置身于教育伦理学视阈下的与会代表在面向新时代的师德理论与实践时,感受到教育伦理学理探究的深度、道德价值引导的要义和教师道德情感的力量。许多代表表示,教育对美好灵魂的追求让我们回归到教育的伦理本真,要努力探索师德教育的内涵和方法,明晰教育伦理价值的取向,确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人,发现教育工作真正的意义。相信在全国广大教育伦理学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学的发展一定会变得更加明朗。全国师德师风建设的广泛开展,对科学的教育伦理与师德理论提出了强烈的诉求。新时代教育伦理学研究任重道远,前景广阔。


 

 

 


上一篇:沙龙│博士生孙永敏、许桂林、沈艳艳论文汇报
下一篇:我中心申报2019年度湖北省少先队研究课题获得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