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沙龙 | 德育所2022年第四期学术沙龙简报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 日期:2022-04-16 浏览:








2022415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2年春季第四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624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博士生姜子豪主持,杜时忠教授、程红艳教授、张添翼副教授和德育所全体硕博生参加。


本期主题活动有四:一是博士生刘丽中分享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研究》;二是博士生杜佳慧分享书稿写作《道德虚无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三是杜时忠教授解读《德育所硕博必读书单》;四是张添翼副教授讲解《道德科学的文献地图:多学科的初步梳理》。




一、主题报告



博士生  刘丽中


《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研究》


基于对中小学生道德心理成长的关注以及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期望,博士生刘丽中从立论依据与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大纲四个方面展开介绍。一是立论依据与综述,他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已有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问题。二是研究意义,他从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两方面阐述,认为厘清当前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困境、成因以及提升策略对丰富德育理论、促进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健康发展和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有重要意义。三是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思路从中小学生道德心理结构出发,着重研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并结合研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研究做出适当调整;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法、元分析法及问卷法。最后,博士生刘丽中介绍了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杜时忠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他提醒广大硕博士同学在引用时要注意查找权威的辞典与教科书,追踪权威观点,如《心理学大辞典》、《哲学大辞典》等,以便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其次,他指出研究问题要聚焦,从小切口入手;文章要小而精,不可大而泛。比如中小学生的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成就等。此外,他强调在确定研究问题之后要及时关注国内外对此方面的经典性研究和最新成果,把握有关研究的全貌。最后,针对程红艳教授的提议,杜时忠教授指出可以考虑心理学中的验证性研究,利用故事讨论法和团体法以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以及改善团体的道德氛围是进行相关研究的一个可行思路。





程红艳教授指出了四点建设性意见:首先,她指出此研究的标题范围太大,很多内容在20世纪8090年代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建议聚焦到一个具体的内容与方面。其次,她认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涵盖的内容过多,且需要对研究对象的年龄做出严格界定。再次,在文献与材料的阅读上,她建议要沉入文献中,深入的思考与打磨相关研究。最后,她指出可以借鉴格奥尔格·林德教授在《怎样教授道德才有效-德育心理学家给教师的建议》所提出的道德能力测量方法开展研究。


张添翼副教授强调要关注道德心理学最新进展,了解学界关心的道德心理问题以及争议点,做到对此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把握,并要注重阅读积累。





博士生付东兵认为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提议在研究方法上辅助开展个案研究、跟踪研究与质性研究;在德育的实效性方面,他指出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关;同时,要对研究的内容与范围有严格的界定。


博士生刘丽中回应了该问题,他指出当前研究多从定性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与阐述。因此他试图从定量的角度进行探究,以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初步思路是通过定量研究探寻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规律、呈现道德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供相应的策略。目前没有考虑到个案,但是个案研究能否体现德育发展中的共性的问题以及个案研究的视角是否太过狭窄仍有待考查。





博士生成传春基于个人实践经验指出当前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问题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学业焦虑等;且近些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堪忧,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轻重度抑郁。




博士生  杜佳慧


《道德虚无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


博士生杜佳慧首先对道德虚无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的论述框架进行了大致的介绍,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影响与评价以及如何克服等方面展开。在道德虚无主义上,她首先基于已有的国内外道德虚无主义相关研究,梳理了道德虚无主义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道德虚无主义的基本特点以及三种主要类型:非道德主义的道德虚无主义、道德主观主义的道德虚无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的道德虚无主义。随后,探讨了道德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影响、评价。最后对如何克服道德虚无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随后她介绍了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虚无主义的联系与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为道德相对主义的极端化即是道德虚无主义的盛行;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道德虚无主义否认道德的存在,而道德相对主义承认道德的存在。


在道德相对主义的介绍上同样遵循“是什么,为什么”的行文逻辑。着重强调了道德相对主义的三种来源:一是源于个体情感层面的主观判断,二是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而产生,三是随着道德多样化的发展而产生的;随后从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方面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了评价;提出可以通过形成道德共识来克服道德相对主义的不当之处。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


杜时忠教授指出后现代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之后开始的,虚无主义早在后现代之前就存在。后现代的本质是要否定现代性、理性、本质、多元等。因此,书稿的撰写要侧重对后现代的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核心观点的阐述。此外,他提议要明确界定道德虚无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进行深入理解。


程红艳教授介绍了此部分内容的构思,主要将其分为多元主义与后现代两部分,多元化主要包含道德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道德多元主义,强调的是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理想等。关于后现代对德育本质、道德原则的批判等内容,将进行单独的叙述。她认为现代化主要是以启蒙思想为主体,按照理性的可普遍化的原则不断推进,这是现代化的主流,相伴产生的是另一种支流,即认为理性应该是多样的,强调多种价值。


张添翼副教授提出了三点意见。首先是道德虚无主义最终的落脚点要回归到对德育的探讨。但文中所阐述的德育部分比较薄弱,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其次是道德相对主义部分。从德育的角度来讲道德共识只是一个思路,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以丰富文章内容。最后,他指出在论证道德相对主义的产生时引用了休谟关于理性与情感的关系的观点,这一观点引用的合理性需要再做斟酌。





博士生钮烨烨提出自己的一点疑问,即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虚无主义是否存在价值上的共性,是否会因为量的高低而产生质的界限?是否能够开发一个量表对大致的区分进行研究?





硕士生高一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后现代主义与虚无主义、相对主义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包含关系?此外,在写作综述性论文时,除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搭建框架外,还有没有其他角度可以进行梳理?


杜时忠教授对其进行了回应,这个常见的模式主要是围绕问题来讲的。当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时也可以从争论、比较的角度入手,梳理对立两派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



二、读书指导



杜时忠教授


《德育所硕博必读书单》


杜时忠教授首先指出此书单是在广泛收集意见的基础上整理出的最终推荐书目。此书单对硕士生与博士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推荐,硕士生以通俗性的学术作品为主,经典书目的占比相对较少;而博士生的书目则以经典为主,注重专业性、深刻性、系统性、经典性。其次是关于怎么读的问题,他指出读书的重点是把握每本书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立场、论据和论证。作者如何论证核心观点,如何进行推导,运用了哪些案例,作者反对什么,赞同什么,发展了什么等等。随后杜时忠教授对书单进行了大致的介绍,言简意赅的指出了部分书目的主要内容,帮助硕博士同学对书目有一定的了解。


张添翼副教授对其进行了三点补充,一是建议大家广泛阅读,为论文写作奠基;二是学术知识是相通的,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三是对书单中的部分书目,进行了简要的补充与介绍。




张添翼副教授


《道德科学的文献地图:多学科的初步梳理》


张添翼副教授在正式讲解之前,首先说明了文献的若干注意事项,主要包括文献的外文原版出版时间与版次,文献的翻译者与出版社,文献对应的学术期刊论文等。随后,张添翼副教授基于对多学科内容的梳理与总结,从个人道德的来源、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判断的基础、道德行为的展现、道德范畴的争论以及其他共六个方面,对道德心理学/道德科学的若干基本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清晰、全面的梳理。最后张添翼副教授对阅读方法进行了拓展,归纳出阅读的“八化”,即结构化、系统化、对比化、国际化、实证化、历史化、纵深化、社会化。


张添翼副教授的汇报内容丰富多样,梳理线索清晰完备,赢得了德育所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本次德育沙龙在满满的分享与收获中落下帷幕。




上一篇:华中师大德育所团队参加第30届全国德育年会简报
下一篇:沙龙 | 德育所2022年第三期学术沙龙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