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沙龙 | 德育所2022年第三期学术沙龙简报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 日期:2022-04-03 浏览:





2022年4月1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2年春季第三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624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博士生潘小芳主持,程红艳教授、刘长海教授、张添翼副教授、孙银光老师和德育所全体硕博生参加。


本期主题活动有三:一是刘长海教授分享主题报告,《新时代中小学德育质量提升》;二是博士生姜子豪分享小论文,《当代德育的伦理-道德困境及其化解》;三是张添翼老师主讲2022年德育沙龙新方案以及读书方法指导。



01 《新时代中小学德育质量提升》




“新时代中小学德育质量提升项目”是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实施且获田家炳基金会资助的学校德育改进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刘长海教授从田家炳基金会的成立理念出发,阐述了该研究项目的定位——扎根田野的行动研究。随后从项目缘起、项目目标、项目内容、项目思路四个方面展开了详细介绍。一是项目缘起,刘长海教授讲到该项目一方面源于田家炳基金会对德育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基于长期实践调查的的积累。二是项目目标,刘长海教授指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五育并举、双减政策、学校德育问题是当前德育变革的重要现实背景,基于此,他提出项目将致力于学校德育质量提升,提炼更为有效的学校德育理论和模型,努力打造具有中国气象的学校德育质量提升品牌(MEQI);努力实现样本校德育质量提升的短期目标和学校德育质量提升理论构建的长期目标。三是项目内容,刘长海教授介绍,本次项目计划的6所样本校分别来自湖北省小学、初中、高中,为期3年,项目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体、辅以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最后,刘长海教授从项目推进原则、项目特点期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面阐述了项目的研究思路。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针对报告内容进行深入讨论。





程红艳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设性意见:首先,她指出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进行线上的团队研讨,以解决该项目中地区分散、学段过长的操作难题;其次,她认为在小学段的项目研究中,可以考虑构建学校间的联动机制,采用U-G-S-S项目模式展开协同研究;最后,她提出了两条小初高德育质量提升的路径——边缘突破和制度建设。


博士生罗艳华认为项目可以制度德育为突破口,关注学校班级的制度建设,以促进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





博士生付东兵提出以湖北省教育厅为依托成立德育教师共同体,提高项目实施效率的建议。


张添翼副教授指出研究要将现场考察情况作为项目开展的重要依据,在实际考察中了解学校德育状况、特点,学校的合作意愿以及德育提升需求。





博士生钮烨烨指出实现样本校德育质量提升的短期目标,需要在目标预设和成果预设上考虑学校的需求,允许校本化的差异。之后他从项目实施主体、实施平台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首先在项目实施主体上,他认为可以建构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之间纵向、横向的合作机制,建设并完善德育教师梯队;其次,在项目实施平台上,他从内容和形式展开分析,介绍了班级师徒、共青团、运动会等学校组织团体,以及提出了论文评比、公开课比赛等具体实操办法。





博士生成传春从省教育厅提出的方向、安全、质量、文化四个关键词阐述了政府对于德育品质提升的思考。此外,他认为需要充分考虑学校德育的实践情况,以及高中主要通过政教团队、共青团进行道德教育的现实境况。


孙银光老师从项目实施的角度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他认为项目在开展之前,要考虑调查的时间与频率,最大化提升项目成果;第二,他结合相关研究经历指出,在研究展开过程中要协调好项目成员实际情况与工作效率之间的矛盾。



02 《当代德育的伦理-道德困境及其化解》





博士生姜子豪开综明义,指出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社会中伦理—道德的二元对立困境。基于现有实证研究对伦理—道德断裂关系的揭示,姜子豪通过对伦理与道德知识考古,发现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伦理的内涵在于“位分”,而道德侧重“性分”;伦理是客观的、外在的和社会的,而道德是主观的、内在的和个人的。接着,他阐述了当前伦理—道德割裂的具体表现,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断裂关系表现为伦理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冲突、公共伦理与个人美德的冲突。之后,他指出这种伦理—道德的割裂会增加学生陷入矛盾与冲突的风险,进而提出德育-伦理相统一的价值主张,并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目的论四个方面构建了“伦---德”一体化的德育形态。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针对报告内容积极发表见解。


刘长海教授对伦理-道德割裂困境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大众对道德状况和伦理关系满意度存在较大差距”这一研究结果是否能作为伦理-道德断裂关系的依据,是有待考究的。对此,他建议研究者要有“钱学森之问”的意识,借助现实和理论判断研究问题是否真实存在。


程红艳教授结合具体例子表达了她对伦理-道德割裂困境的理解,她提出这种割裂是由时代变迁造成的,伦理-道德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个体伦理和社会共同体伦理之间的冲突,即个体无法很好地处理社会关系,满足社会角色对他的期待;第二是传统伦理要求不适应现代人的需要,现代人际关系积极性的道德缺失所引起的伦理-道德冲突。





孙银光老师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公共关系道德为例,指出当前学界对伦理和道德的关系尚缺乏共识。他认为文章中伦理-道德两者关系的论述是一个争议点,而困境化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研究还需进一步明确伦理-道德关系。接着,他指出文章存在的两个问题,首先,他认为文章中伦理-道德的割裂,一方面指向道德普适性和生活复杂性的冲突,另一方面又指向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的冲突,存在概念混淆的问题;其次,他提出“伦---德”的方法指导还需加强与现实道德困境的联系,以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


张添翼副教授认为伦理和道德不存在文章所述的内容与形式的冲突,他认为道德人格是在人际关系中形成,人性的好坏也是在社会关系中界定的,因此,道德自带社会属性。他提出伦理—道德割裂困境有可能只是一种人为臆断,研究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关系现状也许更为妥当。由此他给出了两种他对伦理-道德割裂的理解:第一是个体道德本能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第二是学校伦理生活与社会伦理生活之间的冲突。接着,他从社会适应和社会改造两个角度分析了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割裂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提出了重视学校社会道德伦理教育的主张。






博士生罗艳华指出文章需要进一步解释所引用研究的数据,探讨伦理-道德割裂困境产生的原因,审思引用艾希曼案例的合理性。



03 2022年德育沙龙新方案以及读书方法指导





张添翼副教授首先指出沙龙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沙龙质量,引领阅读生活。接着,他从统筹规划、形式与主题、组织频率、参与原则、著作来源和使用等详细介绍了沙龙新方案,并向大家征集了改进意见。在得到大家一致认同后,张添翼副教授以“联结”为切入点,提出了七个阅读方法:一是多学科地图,二是多教材、学科思想史、综述类文章比较,三是多辅助性材料,四是通俗、漫画、视频与专业文献相参照,五是阅读和经验相结合,六是养成独学习惯,七是把握研究方法学习的核心——思维训练。



04 师生共庆生日


德育所全体师生为四月份过生日的同学准备了蛋糕并献上了生日祝福,共同拍照留念,为期三个小时的学术沙龙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











上一篇:沙龙 | 德育所2022年第四期学术沙龙简报
下一篇:沙龙 | 德育所2022年第二期学术沙龙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