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沙龙 | 德育所2022年第九期学术沙龙简报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 日期:2022-07-03 浏览:














2022年7月1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2年春季第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909室,以线上(腾讯会议)、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博士生卢迎丽主持,杜时忠教授、程红艳教授、张添翼副教授、孙银光博士和德育所全体硕博生参加。


本期主题活动有二:一是博士生廖思伦小论文汇报:《“双减”政策执行阻滞及其对策的制度分析》;二是博士生付东兵小论文汇报:《教育“内卷化”的形成机制与突围之策》。




主题汇报一






廖思伦:《“双减”政策执行阻滞及其对策的制度分析》



博士生廖思伦从“双减”政策执行阻滞的现实表征、制度成因、制度突围三方面进行了分享。在对“双减”政策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双减”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机械化”、“全异化”和“合谋化”等政策执行阻滞现象。又因“双减”政策执于具体的制度背景之中,受已有制度背景的约束。因此,他从三方面分析了其制度原因:政策网络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政策本身与现有制度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和政策执行的文化、社会与经济成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突围的三个措施:实现多元主体利益的有序统整,不断完善政策执行的“执行性制度”与“背景性制度”,降低以“文化成本”为关键的政策执行成本。最后提出问题:文章会不会存在意识形态的问题?宽泛的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程红艳教授肯定了该论文的价值及廖思伦近一年的进步,同时指出需要进一步探讨政策和制度的关系,即论文的第一、二部分的关系问题。制度是执行政策的工具?还是政策是制度的一部分?需要加强理论学习,进行理论性的反思。了解什么制度是“好”制度。建议对于执行制度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原理上的反思:一方面是制度本身的分析,另一方面是该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嵌入性关系可以深入考虑。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多元主体的利益问题,执行主体怎样影响制度的执行?


张添翼副教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双减”政策已经执行,“阻滞”状态如何区分,用词是否合适?或者说在什么意义上受到了阻滞?二是单政策分析是否合适?“双减”政策是单一政策还是会根据效果增进其他政策?


孙银光博士提出建议:一是考虑制度执行问题时,要兼顾考察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二是从制度分析的框架(制度自身规范、意义性及支撑性问题、主体和对象的覆盖范围)考虑。三是建议阅读相关书目,加深对“制度”的理解,学习相关的制度理论,深入探讨制度问题。四是题目的拟定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视角(“双减”政策对家长、学生、培训机构的影响),提前考虑整体的分析框架。


博士生刘志芳提出建议一是该论文主采用制度的视角分析政策执行阻滞的原因,但分析不够深入、清晰二是调研部分以及表格部分需要规范格式。


博士生卢迎丽建议更改题目为:“双减”政策的制度困境及疏解之策。


博士生姜子豪认为制度成因之间的关系比较混乱,建议深入思考制度和政策之间的嵌入关系及其效果。






博士生付东兵建议先对政策执行的过程进行客观描述,考虑政策出台的诉求以及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和评价反馈。


博士生罗艳华建议考虑政策研究中的概念用法。在拟定相关概念时,考虑学术认可度。比如用执行偏差、替代性执行、选择性执行替代“全异化”,考虑文化冲突和文化成本的区别。并提出问题:立足于零散观察和调研的论文信度如何?





主题汇报二








付东兵:《教育“内卷化”的形成机制与突围之策》



博士生付东兵从内卷化的实质、“教育内卷化”的外部表征、形成机制分析、突围之策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在厘清“内卷化”实质,梳理“教育内卷化”外部表征的基础上,从社会结构、个人选择、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四个层面分析了“教育内卷化”的形成机制。进而探讨“教育内卷化的原因”:社会发展不均衡与教育阶层隔离是其深层原因;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盲目追逐是其内在诱因;分支学制、教育考试制度及重点学校制度为其提供了政策环境;教学目标窄化,教学模式固化,教学评价异化是其的主要助力。最后提出破解“教育内卷化”的突围之策:推进社会均衡发展,淡化学校阶层分隔;转变家庭育人理念,促进个人潜能发展;建立公平的教育制度,创建终身学习环境;有序推进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张添翼副教授建议考虑教育“内卷化”的学术概念是否存在,“内卷”的对象也需要深思。


孙银光博士认为论文思路清楚,但无新意。建议考虑为什么它可以作为学术性的问题?为什么会在目前引起重视?思考教育“内卷化”的要素和特征,加深理性认识,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进行深入论证。解决思路要清晰,对策要具有操作性,行文要注意具体的表述。


程红艳教授认为该论文的理论性、创新性有待加强,建议多读书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应注意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论述。







硕士生母志蕊认为第一部分的逻辑需要多加考虑,同时提出问题:教育内卷和教育焦虑的关系如何?教育内卷的主体是否局限于中产阶级家庭?


博士生潘小芳认为论文结构完整,但观点不是很新颖,形成机制部分的区分不够明显,第一部分是教育内卷化的表征还是结果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博士生刘丽中建议从家庭理念的转变、社会评价的改变两方面综合考虑。可以考虑独生子女政策是否会加剧内卷的问题,教师流动制度以及取消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分对于“内卷化”的影响。


博士生姜子豪认为数据有说服力,但作为证据,它不是学理意义上的。建议考虑在社会结构、社会选择以及教育评价背后的资本影响,比如:丰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好的绩效和成绩对实现阶层跃升的影响。


博士生杜佳慧建议加入现有文献的梳理与概述部分。


硕士生高一蓝认为对于优质资源的追逐部分可以深思。


博士生刘志芳提出,“内卷”首先是个经济概念,从“内卷化”到其外部表征的逻辑表述不够清晰,建议在中间增添“内卷”的特点、标准部分。论文存在原因和表征的混杂,建议思考“竞争”因素应该归属于原因还是后果。


博士生刘潞认为论文的框架需要进一步明晰。


博士生罗艳华建议“内卷化”的实质部分可以缩减与第一段一同作为引言,文章架构会更清晰。在现实表征部分,要兼顾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考虑教育体系的精细化与复杂化。同时认为社会层面原因的分析不够深入,建议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虑学校等级结构对“内卷化”的影响。


至此,为期3小时的学术沙龙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上一篇:沙龙 | 德育所2022年迎新沙龙顺利举行
下一篇:“新时期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研讨会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