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华中师大德育所2023届硕士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来源: 日期:2023-05-09 浏览: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3届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于202357日下午在田家炳楼624室顺利举行。本次毕业答辩会由武汉纺织大学喻学林教授任答辩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程红艳教授、卢旭副教授、张添翼副教授和孙银光博士任答辩组委员。德育所全体硕博生现场观摩学习。







母志蕊:《家校冲突中教师行为的合宜性考察》


母志蕊的论文着眼于家校冲突中的教师行为,结合常人方法学、合宜性理论,通过访谈法、文本分析法,深入探寻了家校冲突中教师行为的类型、家校冲突中教师行为的合宜性评析、家校冲突中教师差异化行为的肇因等问题,并从促进教师道德学习、构筑家校共同体、有效推动师德建设三方面提出了家校冲突中教师行为的改进策略。


针对母志蕊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程红艳教授指出,论文中提及的常人方法学在后文研究中体现不多,并提出问题:区分不同类型教师的依据是什么?三类教师处理冲突时是否有差异?卢旭副教授认为,在家校冲突中不仅要考虑教师行为的合宜性,还应考虑家长行为的合宜性。张添翼副教授也认为教师的分类缺乏一定的理论性,并提出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标准的三维度是相互独立还是相互交叉的?二是能否举例解释文中所总结的三类情况?孙银光博士提出疑问:如何实现外在的师德建设学习转向内在的教师道德学习?喻学林教授认为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的表述存在相同的情况,建议区分对合德性和合理性的论证,并考虑加入合情性的维度。






管亚玲:《走入镜中舞台:中小学教师在自媒体中的自我呈现研究》


管亚玲从研究问题、研究过程、研究结论、研究反思四方面进行论文陈述。她的论文着眼于教师在自媒体平台的自我呈现这一客观现象,阐述了教师在自媒体舞台的角色塑造与表演特征,分析了教师在自媒体自我呈现的动因、效果与影响、隐忧与探因,并从提升表演者素养、保持客观态度、引入外部力量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


针对管亚玲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孙银光博士肯定了该主题的新颖性,同时提出问题:教师在自媒体进行自我呈现会带来线上、线下两种形态的隔离还是相互作用?教师的职业伦理在自媒体时代会发生哪些转变?张添翼副教授建议结合访谈的对象,对自媒体平台的教师形象进行描述,同时提出问题:文中“在多重自我矛盾中强化职业认同”和“利益回报动摇职业信念”两个观点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程红艳教授指出,研究缺乏对前100up主形象的整体描述(包括性别、地区、教龄、学段等),建议通过定量分析建立整体图景;其次,能否思考教师在镜头下的自我和常态的自我,这两者在角色上有什么反差?如何更新教师的职业形象和伦理形象?喻学林教授认为题目需要优化,此外,教师本身具有表演性,教师在线上和线下的表演性区别在哪?






高怡:《湖北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


高怡从绪论、理论基础与基本特点、现状调查分析、问题及成因分析、教育对策等方面进行论文汇报。她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了湖北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影响因素、存在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她从教育减负、教师专业水平、家庭环境、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教育对策。


针对高怡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张添翼副教授认为三个理论基础有些陈旧,建议思考新的理论基础,同时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与文献综述相比,该研究对湖北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新发现是什么?二是湖北省与其他省份相比有何独特之处?卢旭副教授也希望了解湖北省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特色,同时他提出问题:教育学角度下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何意义和价值?程红艳教授指出,现状调查部分的结论宜采用独立章节进行介绍,建议在论文中附上完整问卷,同时提出以下问题:自变量是否包括学业表现?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与其他群体相比有什么差异?喻学林教授认为心理问题应表现在学业、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答辩人对心理问题的定位不够清晰。






刘艺琨:《道德榜样的群像分析及榜样教育研究》


刘艺琨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论、研究总结与展望四方面展开陈述。首先,他指出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关注榜样形象、价值传递以及变革问题。其次,他重点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特点、研究过程以及道德榜样形象类型的建构与归纳等内容。最后,他从道德榜样的形象特点、学校道德榜样的教育路径、道德榜样教育现实困境、榜样教育困境的根源透视、道德榜样教育的未来进路五方面说明了结论。


针对刘艺琨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程红艳教授指出论文在逻辑上存在不足,建议加强文章对现实的关注,并提出问题:榜样与偶像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以国家道德模范为真理的榜样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孙银光博士认为群像分析与学校实践存在脱节,论文前后部分内容也存在脱节现象;他提问:如果要提高榜样教育的时效性,是否要考虑榜样教育的时间之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榜样?卢旭副教授指出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对文献的梳理与思辨,但是在理论方面存在分类标准问题和逻辑问题;另外他希望知道,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道德榜样?张添翼副教授也强调引入实证,强调就人的发展谈榜样教育。并提出问题:道德榜样与榜样的道德意义有无区别?喻学林教授肯定了论文的理论性,但认为论文的逻辑性还有待加强,道德榜样群像分析的层次还需完善。并提出问题: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榜样?






罗有霞:《初任教师情绪劳动的多重样式与改善路径》


罗有霞从研究问题、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三方面进行答辩汇报。首先,她提出研究关注初任教师在情绪劳动中的真实体验,并探究情绪劳动带来的影响和解决之道。其次,她从访谈、数据分析两方面介绍了研究过程。再次,她从初任教师情绪劳动的基本方式、情绪劳动的四重样式、情绪劳动的负面影响及情绪劳动的归因分析四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研究结论。


针对罗有霞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卢旭副教授提出问题:怎样将初任老师的激情转化为动力而不是阻力?孙银光博士认为文章标题具有一定误导性,文章理论分析的依据性有待加强,论文框架有待调整,并提出问题:既然教师存在情绪劳动,那么教师应该追求怎样的情绪劳动?程红艳教授首先肯定了论文话题的新颖性,然后指出研究在理论基础、理论视角和内容条理性上的不足,并提问:各自变量(如性别,地区、教学科目等)对教师情绪劳动的影响是否表现出比较显著的差异?喻学林教授肯定了论文选题的价值,但是“情绪劳动”借鉴的是社会学的概念;另外该研究对教师情绪劳动的独特性分析不足,他希望答辩人能阐明教师的情绪劳动与其他群体的情绪劳动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李昕燚:《中学骨干教师领导力的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


李昕燚从选题背景、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进行答辩汇报。她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中学骨干教师领导力进行概念界定,对中学骨干教师的调查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中学骨干教师领导力的要素。最后,她指出了中学骨干教师领导力的实践困境,探寻其中的原因和突破路径。


针对李昕燚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卢旭副教授首先肯定了该论文选题的新颖性,然后指出要考虑“教师领导力”概念的适切性问题,他提问:当教师的领导力与组织领导力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怎样处理?张添翼副教授认为“教师领导力”的概念界定缺乏独特性和立体化呈现度,并提问:教师领导力究竟应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还是不同的要素?究竟从什么角度和标准来判定一个教师有没有领导力?孙银光博士建议加强“教师领导力”概念的本土化界定,并提出问题:所谓的教师领导力在我国中小学的制度环境中有怎样的发挥空间?喻学林教授首先肯定了论文选题的价值,建议在分析中小学骨干教师领导力的特征与要素时,注重本国的适切性;此外,要完善教师领导力的概念界定的表述,并在领导力突破路径中增设“培育教师领导力的文化建设”视角。






吴道静:《少先队红色文化教育的现实境况和优化路径研究——以HW市为例》


吴道静分别从研究过程、研究结论和研究结果三个方面进行答辩汇报。论文首先从演进脉络、教育价值等方面分析了少先队教育与红色文化的内在关联,并运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论证阐释了少先队红色文化教育的育人机制与现实境况。最后,论文提出了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活动形式载体等优化路径。


针对吴道静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程红艳教授提出问题:校外的红色教育基地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卢旭副教授提问:少先队红色文化教育建设如何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张添翼副教授指出,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框架,论文在第三章的调研更多地谈及少先队员和辅导员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状况,而非少先队红色教育的状况,从而导致原因分析较为薄弱,并提出问题:红色文化究竟包含哪些主题或内容?喻学林教授就论文与文化创新相关的标题细节提出改进建议,并提问: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我国相应的制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王贻婷:《走出自然缺失症:城市儿童的自然体验教育研究——以武汉市F小为对象》


王贻婷从研究缘起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框架与内容以及研究不足与展望四个方面对论文进行陈述。首先,她阐释了自然体验教育的丰富内涵,并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及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自然体验教育的价值意蕴。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她进一步阐述了F小学儿童与自然接触的现状,并分析了其现实困境和原因。最后,论文从理念、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给出了“自然缺失症”的应对措施。


针对王贻婷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论文内容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卢旭副教授建议更新理论基础,并提出疑问:如何在城市里推行自然体验教育?张添翼副教授建议要从调研学校的实际状况出发,确定研究的主题到底是“自然体验及其教育”还是“自然体验教育”,从而进一步理顺论文逻辑框架,并提出问题:儿童的自然体验有何标准?自然体验教育的开展过程当中究竟有什么问题?孙银光博士向答辩者提问:儿童是否需要自然体验教育?在教育维度上如何看待自然体验教育缺失的社会原因?喻学林教授指出,尽管现代技术对于人类生活逐步实现全覆盖,但人类依然需要依赖自然与资源,怎样去研究自然缺失症仍是一个值得去深入探讨的议题。同样值得思考的是:自然体验教育如何顺应儿童的天性?






赵海燕:《少先队员组织认同教育研究》


赵海燕从绪论、理论基础、教育机制、现状及问题、质量提升五个部分进行论文陈述。她首先厘清什么是少先队组织认同及其教育,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儿童身心发展理论的分析梳理,进一步明确了少先队员组织认同标准建构的四条基本原则,并建构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的儿童组织认同标准。接着,她分析了少先队员组织认同和教育的现状特征及原因,并从政策、学校及教师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


针对赵海燕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程红艳教授建议论文进一步聚焦到组织认同的教育机制上,突破原有的社会比较理论,搭建新的理论框架,并提问:如何激活高年级少先队员的组织认同感?卢旭副教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少先队组织认同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二是其在对社会政治制度的认同当中处于何等地位?孙银光博士建议进一步理顺论文的框架,注意论文用词的严谨性,并进一步修改文章标题。喻学林教授提问:论文中提及“构建生活化的校园环境文化”,其中的文化到底是指环境文化还是精神文化?






周仁美:《教师内卷化背景下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发展研究》


周仁美从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不足四个方面对论文进行了陈述。她运用了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案例法,对教师内卷化进行了理论诠释、现状调查和困境透视。调查发现,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存在外部困境和内部阻滞。周仁美从教育体制、学校迎合和辅导员专业主体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突破策略。


针对周仁美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张添翼副教授提问:什么是教师内卷化?教师内卷化是否只有消极影响?教师内卷化如何影响教师的专业认知、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程红艳教授也想要了解: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和其他任课教师相比有何独特之处?开辟新的职称通道对内卷化有何影响?孙银光博士提出反思:如何突破内卷化困境?研究中的这种专业发展困境是否是内卷化造成的?如何协调少先队工作和学校日常工作?喻学林教授在标题的措辞恰当性和格式规范性上提出了详细建议。






谢于静:《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现状审视与促进策略——以武汉市H初中为例》


谢于静从选题缘由、研究方法、概念界定、问题审视、促进策略等方面进行论文陈述。她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概念界定、研究对象、问卷设计框架等进行了说明,并在年龄、性别、学业成就等维度上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她认为,现存问题在于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和交往能力不足。她从学生需求、家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分析了原因,并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策略。


针对谢于静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卢旭副教授提出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对陌生人的正面情感?张添翼副教授在代表性问题上展开追问:在初中学段和所有学段这两个层次上,答辩人所调查的学校其代表性和独特性体现在哪?孙银光博士肯定了论文的规范性和扎实程度,并提问:对初中生个体而言,其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具有怎样的价值?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喻学林教授指出社会情感能力具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背景,在肯定论文的同时,他在中英文呈现规范、不同理论对话、专有名词运用方面对论文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





针对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的问题,答辩人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解。


最后,喻学林教授宣读了答辩组成员商议结果,一致同意通过研三同学的毕业论文答辩,并期望他们能够针对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作出进一步修改,为自己三年的研究生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上一篇:沙龙 | 德育所2023年第六期学术沙龙简报
下一篇:沙龙 | 德育所2023年第三期学术沙龙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