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4年秋季学期第7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601教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博士生王梦桐主持,德育所全体硕博生参加。
本期沙龙共有两项议程。一是博士生石欣雨就《超越上海:美国应该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一书进行读书分享,二是交流讨论环节。
博士生石欣雨从作者与出版背景、本书主要内容以及阅读问题与反思三个方面展开分享。
首先,她简要介绍了本书各部分作者的基本情况和本书出版的基本背景和目的:我国第一次参与PISA测试获得了惊人成绩,这使西方学者开始思考,“如果我们要学习世界最好的教育系统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最好的教育系统,应该怎么设计?”
接着,她概括总结了书籍主要内容,即上海、芬兰、日本、新加坡和加拿大(安大略省)五个地区的教育核心特点以及值得美国教育学习借鉴的地方。并结合书中列举的实际教学案例,重点介绍了上海(高权威行政中心指导下的教育模式)、芬兰(教师独立与教学自由的教育模式)和日本(高度重视课堂参与的教育模式)三地的教育特点。
最后,她结合阅读思考,提出以下问题:上海的教育是否足以成为世界学习的榜样?从从芬兰、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的教育中,我们能汲取哪些教育智慧?作为教育者,应如何着手构建教育的社会信任?此外,在教育创新方面,是追求西方式的突破性创新更重要,还是如日本般对所有产品进行持续细微的改进和升级更为关键?面对教育改革,我们应坚守已有的方向,还是顺应新的世界潮流?
与会师生就分享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博士生李步真将本书内容与《教育系统中的成功者与变革者》一书中的内容结合,谈到教育作为社会中的子系统理所当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他指出,上海教育在PISA成绩上的优势并不能掩饰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此外,我国教育在知识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仍存在一定问题,当下的教育模式是否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博士生刘艺琨指出,上海之所以能够在PISA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除了有政策的原因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的支撑,如更高的教育投入等。此外,他提到,西方国家想要学习的我国教育中的强制度集权性,或许恰恰是我们需要削弱的。
博士生王童谣结合阅读《通往奴役之路》等书的思考提出问题,应该如何把握教育过程中的有序和无序?她认为集权制度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最终却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我们应该如何释放教育的张力,如何释放更多权力,给个人以自由,同时又能够控制好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无序?
博士生石欣雨肯定了上海教育的成功是在横向上社会投入和纵向上家庭多代投入综合影响下的结果的观点。同时她认为推进教育改革的落实和呼吁教育制度的自由二者间并不矛盾。
博士生刘艺琨进一步补充,仅仅依赖PISA成绩来界定上海教育的优质性,实际上是一种对教育内涵的窄化。教育的价值及其成效的展现,远远超出了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维度。仅凭一项测试成绩来说明某一地区的教育质量,正落入了一种绩效主义的思维陷阱,这种模式和思路可能本身就存在问题。
博士生王梦桐指出,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强调的“关键能力”概念,与我国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理念不谋而合,两者均重视对学生人文关怀与创造力的培养。我国当前在教育质量评估领域已逐步转向采用核心素养的评估标准,这一转变不仅彰显了我国教育评估体系的与时俱进,也证明了我国教育发展始终保持着与世界前沿趋势的同步跟进。
至此,德育所2024秋季第7期学术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