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研究成果 > 正文 基地研究成果

德育所成果115|李牧川:怎样的制度能融入生命?
来源: 日期:2025-09-30 浏览:



  李牧川: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载于《教师博览》(原创版)2025年第8期



在人类社会中,个体的成长离不开制度。制度既是环境也是资源,既是背景也是结构,既是关系也是边界。从教育学的立场看,制度尤其是日常教育生活所依寓的制度如果不能真正融入到师生的生命中,那么制度终究还只是外在于个体的“异物”,而不能进入到存在论的层面。那么,怎样的制度才能融入师生的生命?

其一,发“声音”的制度。“制度”看似静默不语,却无时不再“替”主体和世界“发声”。有“声音”的制度尤其要倾听和表达出来自师生的内在呼声和来自世界的自然之声。真实教育世界中个体的生命之声,有欢笑与欣慰,有悲伤与恐惧,有惊讶与激动,有委屈与叹息,有志得意满也有气竭声嘶,有直抒胸臆亦有欲言又止,此诸种形色与声调,构成了日常教育世界中“声音的宇宙”。真正能融入与丰盈生命的制度,其姿态是秉正的、倾听的、关切的、包容的、审辨的,并以教育学之立场将其转化为“教育之声”与“成长之声”,从而融炼为教育世界中的“美美与共”之声。

其二,讲“故事”的制度。人类是一种“有故事”的共同体,教育也是一种“有故事”的生命交往,故事承载着生命的意义与质感、可能性与独特性。唯有制度与师生之间发生点“事”或“故事”,制度才不知不觉滑入或融入到其真正的生命疆域里。对于师生个体而言,唯有制度最后在生命故事的相遇中并沉淀在他们的生命里,疏离的抽象才化为切近的鲜活,结构的宏大才化为具身的细腻,枯燥的规条才化为丰满的曲折,外在的权威才化为内在的容纳。

其三,能“生长”的制度。制度常常被理解为“现成之物”庞然性或突突然地摆在师生面前,如此这种“阉割”了过程感、参与感、互动感的 “制度”,对于与之朝夕相处的师生,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由此,学校与教育或满足于封闭自循环的“制度路径依赖”,或停留于“刻舟求剑”式的制度机械要求,或屈服于外在性的制度强迫与裹挟。但,我们须知,生命生生不已,制度亦生生不已。

其四,懂“情感”的制度。制度,向来以其刚性、结构性、理性、甚至强制性为其惯常面孔,然而对于师生而言,失去了情感之维,个体生命也失去了灵动的灵魂与深远的意义。懂情感的制度,不一定意味着制度自身就是情感,但它可以唤醒情感、承认情感、容纳情感、升华情感。

其五,有“空间”的制度。没有制度的教育生活几乎不可能,但制度也不是万能的。面对无限丰富与可能的个体生命,好的制度要留有生命自身成长与丰盈的空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好的制度要有“自持节制”的伦理自觉,从而与星河、山川、人心、事理、物美、技术等宇宙诸元携手共鸣,创化出成人成己的美好世界。


下一篇:德育所成果109| 李伟、谢升梅:“觉”之观念史及其中国教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