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教育,教师总免不了担心,今年我要完成多少教学任务;家长会条件反射,哪的房子是学区房;孩子就会头疼,今天有多少份卷子要做。但,这不是良性的教育。
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在2015年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五届研讨会上,做了《拓展生命的长宽高》的主题报告,他说道,教育欠缺对生命的关注,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成为教育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在他的其他演讲与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关于生命的教育的重要意义。每个孩子,首先应该学会生命这门课!
钱学森之问的核心问题所在:教育欠缺对生命的关注
去年盛夏的一天,去看望了一位老领导,围绕教育问题谈了好久。老领导高屋建瓴,超越教育的视野,对当下教育问题的点评入木三分。他幽默地说,现在已经有两个“子”成为人们痛苦的重要来源——房子和孩子。从某种意义说,买房子也是为了孩子。他们当年最直接的痛苦是饿肚子,现在人们最直接的痛苦就是孩子的教育。
教育为什么让人痛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够“以人为本”。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人的成长,让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人,应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但是,扪心自问,有多少教育局长、学校校长是把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幸福放在第一位?他强调,每个人的健康幸福是全社会美好进步的基础。离开了个人的健康幸福,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发展。
如今,越来越早就开始的严密应试训练,不仅轻视生命的长度,同时也极大缩减生命所能达到的应有宽度,弱化了生命所能达到的应有高度。一个人的生命欠缺了应有的长度、宽度与高度,那么他所能发挥的创造力就极为有限。或许,这是触及钱学森之问的核心问题所在。
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教育最重要的课程
人,因教育而成为人,教育,因人而存在,双方彼此依存。因此,教育毫无疑问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珍惜生命,如何热爱生活。所以,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成为教育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这也正是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正全力投入新生命教育板块研究的出发点。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生命是能够自我成长的有机体,教育就是积极促成个体生命自我成长的活动,使人的生命不断丰富、提升,不断趋于完善的活动。教育是生命的事业,教育学就是帮助生命成长的学问。
在新教育,生命具有三重意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人的成长,或者说教育的意义,就像筑造一座金字塔般,以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为底座,底座越牢固越庞大,精神生命之高则越可能坚不可摧,直至高耸云霄。
教育,要拓宽生命的长宽高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一项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所作的调查显示,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然而生命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没有生命,也就无其它可言。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让每一个生命积极拓展自身的长宽高。
生命的长度简单来说就是自然生命存续的长短。当下教育往往注重的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向学生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的训练,学生往往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见知识而不见生命。对此,我们需要教给孩子安全技能,重视师生身体健康。
帮助个体积极拓展社会生命的空间,是教育的重要职责。一般而言,生命的宽度主要通过养成和交往来拓展,即分别从个体自身与社会互动两个维度、两种路径来构建个体的社会生命。
近年来,网上盛传一个故事:一位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饱受折磨的犹太幸存者战后成为一所中学校长,他每年会给每一位新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针见血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冷漠可能导致的后果,道破了现代教育的危急处境:当教育和生命分离,不仅生命会失去自我实现的价值,教育还会成为残暴的帮凶。
家庭和教室是与学生生命关系最大的生命场
新生命教育,以生命共同体为基石,强调师生共同成长,家校合作共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的本质是互相依赖的生命,是共同成长的伙伴。
我一直认为,好的教育存在于家庭这个大基石。
人生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他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人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时代,追溯到家庭生活。
正因如此,家校合作是如此重要。生命的成长,必须经历四个重要的场域,依次分别是:母亲的子宫、家庭、教室和职场。家庭和教室是与学生生命关系最大的生命场。
离开了母亲的子宫以后,儿童就生活在家庭里,在父母的影响与养育下成长。到了学龄阶段,儿童来到了一个叫作学校的地方,在一个叫作教室的地方成长。教室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就是他们生活的家园。从此,白天在教室,晚上在家庭,上学在教室,放学在家庭。教室离不开家庭,家庭也离不开教室。教室和家庭紧密相连。一间好的教室,一定会吸引父母的全力参与。父母的教育素养也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的品质,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果。
我经常跟很多老师讲,孩子来到你的教室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半成品了。他的人格特征,他的认知风格,他的行为习惯,他的很多基础性的东西已经形成。有一些孩子的基础已经很好,你只要继续呵护他,帮助他,给他更好的滋润,让他发展得更快。有一些不是很理想,就需要你用心矫正,而这种矫正,有父母们的支持和帮助就一定会事半功倍,有时甚至需要矫正的正是父母。因此,无论面对哪种类型的孩子,没有父母参与的教育,一定是残缺的教育,一定是不完全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说起来很难,但只要我们真正地行动起来,只要我们真正地用心做教育,好教育就在我们这里。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