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炎热的夏季结束了,小升初择校大战落下帷幕。家长带着希望、失落、焦虑、无奈等情绪将渐渐脱去稚气的孩子送入了学校。他们关心孩子在入学考试后被分入哪个班级,讨论着“火箭班”、“次火班”、“平行班”的区别。尽管学校秘而不宣,家长却费力地依据各种线索猜测着孩子所在班级的类型。多数小升初的孩子们,暑假也过得并不轻松,超前学习、砸钱补习成为常态。为什么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小升初择校,而很多地区却依然是禁而不止呢?为什么《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分重点班和重点校,可这些做法依然是长盛不衰呢?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视。要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最大的瓶颈在于初中。择校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初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
首先,初中学校存在较大校际差异,这是小升初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是不仅公立学校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差异也在变大,民办初中成为家长的首选。生源差异是初中学校质量差异的首要原因。招生过程中甚至出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情况。优秀学校将全区排名前1000的学生一网打尽,于是次优学校只有去物色一般学校的优秀生源,许以重点班等优厚条件。本应对口入学进入一般初中的优秀学生纷纷流失。
其次,在中考压力下,许多学校为确保升学率,将班级分为三六九等,“丢车保帅”,让优秀教师去教最好的班级,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忽视。许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在教师低期望的暗示下,在升学无望的黯淡前景中,放弃了继续学习的动机。这种学业失败的经历对于他们的自尊心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使得他们即便成年后也被“我不行”的自卑感深深困扰。
怎么切实提高初中教育的质量呢?2020年,全国各地初中普遍进入了新中考。新中考改革有可圈可点之处,强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然而,新中考强调“全科开考”,其直接后果是考试科目增加,学生作业负担变重。可见,新中考尚不足以缓解初中的应试压力。要切实提升初中教育的质量,还是要更加坚定地推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切实均衡生源和师资、减少校际差距,才能改善初中教育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天津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典范。首先,它在物质设备、师资和学业成绩方面降低校际差距,提出“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其次,天津市在推进就近免试入学贯彻得比较彻底。实施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同时招生,互不享受招生特权;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学校,采取随机派位方式确定学生入学。公立初中入学采取登记或对口直升方式入学,不看分,也不以各类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对于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区,实行多校划片形式,采取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学生入学。随机派位过程非常规范,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具体操作规则并统一组织实施,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家长代表等进行全程监督,“全民摇号”,公开透明,这一环节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信任。几年下来,择校行为大大减少,小学生真正享有了幸福的童年,普通初中的整体质量有了很大提升,“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以后,家长就会自然而然选择“家门口的好学校”。
无疑,其他地区也有着与天津类似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但是政策实施是虚晃一枪,还是落到实地?看小升初择校最能见分晓。如果严格均衡生源,坚决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和随机派位入学不打折扣,则是真心实意地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虽然这样做可能会暂时遇到抵触和挫折,但3-5年其效果就会显现,薄弱学校因为有了好生源,与“牛校”的差距会缩小,区域内初中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才可能实现。而如果一个地区小升初非常火爆,家长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为孩子择校,则说明这个地区初中教育质量整体还不够好,校际差异大;也说明政府监管责任和服务功能还没有到位,他们对于推行均衡发展政策是半信半疑、半心半意,因此不能为初中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创造一个好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