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时间:2021年6月6日19:00—21:00
主 持 人:易欢欢
参与人员:程红艳教授,卢旭副教授,季轩民博士,博士生8人,硕士生16人,科研助理5人
沙龙议程:
1.博士生杜佳慧分享小论文《守正创新:区域德育建设的优势、现实困境及未来进路》
2.硕士生杨宇轩分享小论文《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组织中的融合:现实、冲突与强化》
议程一:博士生杜佳慧分享小论文《守正创新:区域德育建设的优势、现实困境及未来进路》
【内容概览】
一、核心优势:区域德育建设何以必要
(一)区域德育的时代内涵
区域德育要求:守正创新
(二)区域德育的关键特征
衔接性、统整性、多样性
(三)区域德育的核心优势
首先,区域德育有助于发挥德育政策和价值的导向与引领
其次,区域德育有助于德育资源有效统筹与合理共享
最后,区域德育有助于学校德育发展的规范与扶助
二、现实困境:区域德育建设何以困难
“共生理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种要素
(一)共生度低:区域德育管理部门统筹不力(共生单元之间未能形成完整的系统)
(二)共生模式低效:“条块分割式”管理模式
(三)共生环境不利:国家层面缺乏保障机制
三、未来进路:区域德育建设何以可能
(一)立足思想:区域德育建设理念
(二)实践创新:区域德育发展途径
(三)支持系统:区域德育发展保障
论文现存问题:
1. 区域德育研究不多,未能全面把控区域德育的前期研究,文章中综述性的内容缺失;
2. 对像区域德育这类中观以上,包括宏观主题的把握能力不足,案例不够,因此论文有就事论事之嫌;
3. 文章内容语言表述存在问题。
【改进建议】
潘小芳师姐:
1. 统整性和多样性内容写的少,比较贫乏、薄弱;
2. 第二部分“共生理论”的论述较少;应阐明核心特征,怎么达到协同共生、互利共生;用表格或图表展示区域德育,比较直观,突出其三要素的衔接性。
刘晶师姐:
1. 核心概念界定不清楚;区域德育未界定清楚;
2. 文章脉络不够清晰,问题不聚焦;
3. 结合调研的数据和资料;
4. 第一部分的论述可以适当减少篇幅;
5. 大小标题命名还需斟酌;
6. 部分语句表述不够恰当,如“国家德育、学校德育是区域德育发展的前提”;
7. 区域德育核心优势这部分的小结应重点阐述区域德育。
陈金平师兄:
1. 两个前提性问题表述不清楚:
(1) 是怎么提出区域德育概念的,为什么要提出中观层面的德育;
(2) 什么是区域德育,从行政划分来界定不够明确,什么是“区域”,区域德育的区别应该不是地级市的区别,更多是体现在对德育重视的程度如何;
2. 可由此两个前提性问题先写一篇论证性的论文
罗艳华师姐:
1. 现实中并没有开设区域德育的部门(组织),若大力主张此观点,是否会增设更多教育行政部门,导致教育部门庞杂繁多,是否有这个必要,对实践的领导作用有待思考
2. 做学术研究要思考:倡导的理念思想是否有必要,有可行性
季轩民博士:
1. 发展现状:区域德育概念在2001年就已经提出,但并未有比较出彩的成果,未达成一致观点,可能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2. 研究者需要思考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有可行性;
3. 区域德育是否就是一个工作体系;
4. 论文题目可改为:共生理论视域下区域德育理论的守正创新。论述时层层推进;
5. 关键词不恰当,可以换成区域德育,共生理论等;
6. 参考王一凡博士关于区域德育研究的博士论文
卢老师:
1. 可以把重点放在概念建构上,明确概念;文章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 是什么:概念建构需要将本概念(或指示的对象)与其他相关概念(或指示的对象)作比较,建构概念体系;
(1) 如与国家德育、学校德育作比较。可借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概念建构体系(纵向)
(2) 还可与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概念体系作比较(横向)
(3) 结合两概念体系,将平面概念体系转变为立体概念体系
3. 为什么要建构区域德育概念:沟通国家与学校德育的中观系统;促进政府机构的设立;探讨区域德育的模式;
4. 怎么创建:提出原则性的实践措施,主要是一种从理论出发的设想
程老师:
1. 研究基础不牢:加入调研资料,帮助建构理论;
2. 题目表达不准确:守正创新并不是区域德育的特点,去掉“守正创新”;“区域德育建设”表述不恰当,是建立机构组织还是理念思想;
3. 论文核心概念不明确:具体到教育,区域德育的本质未能把握;
4. 实践需求:可举例论证,一些德育品牌的建构;
5. 关键特征重新建构:可加上“本土性”;
6. 理论基础建构较薄弱:局限于事实和工作体系的描述;不一定用“共生理论”(可参考富兰的《变革的力量》);
7. 区域德育包含的要素需论述清楚,区域德育三个要素:区域德育理念;区域德育治理体系;区域德育实践(指南);
8. 理解教育问题可从此三个层面考虑: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
9. 需考虑“区域德育”的生成性和设计性,多样性和统一性如何建构;
10. 另一种视角:把握区域德育的核心矛盾,最本质的矛盾
11. 文章结构、观点都需调整;
12. 如何将文章写的有深度——参考孙永敏,程红艳《中考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策;如何将文章写的有活力——参考李伟《教师情感能量的特性与影响因素》。
议程二:硕士生杨宇轩分享小论文《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组织中的融合:现实、冲突与强化》
【内容概览】
⼀、中级制度化:少先队组织与学校组织融合现状
(⼀)组织机构的确⽴与完善
借助 Colyvas 和 Powell 的分析框架
(⼆)实践⾏动的⼀致与集约
(三)制度的可复制
(四)制度的⾃增强
⼆、中级向⾼级:少先队组织与学校组织融合困境
以⻙恩·K·霍伊和⻄塞尔·G·⽶斯克尔在《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书中提出的学校社会系统的关键因素分析框架为基础
(⼀)少先队组织与学校组织的理念疏离
(⼆)少先队组织与学校组织的任务错位
(三)少先队组织与学校组织间的资源失衡
(四)少先队组织与学校组织评价冲突
三、迈向⾼级:少先队组织与学校组织融合的强化路径
(⼀)重视呼吁,分配少先队组织裁量权
(⼆)有所侧重,重构富有活⼒的少先队活动
【改进建议】
卢迎丽师姐:
1. 从组织出发,而不是仅找一个框架做出判断,把握组织要素,比如组织文化,组织规范等;
2. 概念理解不清晰:如少先队组织,学生组织;
3. 理论选择的不恰当,对理论理解不清楚;
4. 第二部分突出冲突,而不是困境,凸显少先队的特色之处;
5. 为什么要提出学校组织和少先队组织的制度化融合过程?
6. “学校科层化”概念未达成共识,不宜使用
7. 参考阅读刘翀,卜玉华《我国少先队工作70年发展历程及反思》
程老师回应:
1. 阅读书目《组织行为学》《教育管理学》;
2. 为什么引入组织或制度化合作的概念,如果合作不是制度化的,将不持久;
3. 少先队最重要的是组织性,有很强的组织属性,学校也是如此,若两者在架构、文化、任务方面不能做到很好的合作,那么少先队活动将被边缘化;
4. 少先队的组织性和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与少先队两个组织的融合程度
卢老师:
1. 少先队组织是“外挂”于学校的组织,不赞成用融合一词,可考虑“一体化”;
2. 可做“学校情境中少先队(组织)制度化问题研究”,制度化与组织化是有区别的;
3. 小论文一般用一个指导理论
程老师:
1. 第一部分需要加材料,对少先队组织,少先队活动了解不深入;
2. 第二部分三部分都需要修改:
(1) 思考理念疏离应如何写,理念是文化系统的一部分;
(2) 任务主要指教学和学习活动,任务错位就是少先队活动课对教学的占用,学习方面即是政治性很强,特别强调仪式化(可参考杨湾《论少先队仪式化的政治功能》,还特别强调符号化、形式化;
(3) 政治系统失衡可改为政治机会有限或专业发展机会有限;
(4) 组织评价冲突这部分可从任务系统、实践系统、个体系统(归属感、激励性不强)三方面来谈。再从组织融合或制度合作方面论述;
3. 可多参考“少先队归属感”相关文章;
4. 多思考个体系统这部分,学习方式的冲突、少先队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可放在个体系统部分
季轩民博士:
1. 直接讲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显得突兀,初级阶段也可简单概述一下;
2. 可加入制度化的执行主体,充实论述
彭予曦同学:
1. 学习到很多,文章切入点新颖,语言用词学术化;
2. 自己需要加强理论学习,避免就事论事
程老师补充:理论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注意运用理论解释教育中的现象,如上学期学习的组织化理论和制度化理论,可以此为视角加入研究
沙龙提及的参考文献:
[1]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三部曲
[2]程红艳,孙永敏.中考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策[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3):63-74.
[3]李伟,郑蓓君,史升艳.教师情感能量的特性与影响因素[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0):70-78.
[4]刘翀,卜玉华.我国少先队工作70年发展历程及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20(01):41-48.
[5]杨湾.论少先队仪式的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德育,2017(2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