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4年4月28日19:00—22:00
主持人:温钰槟
参与人员:程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本科生科研助理1人。
沙龙议程:
1.调研分享:潍坊市教育制度创新调研汇报;汇报人:卢迎丽、王健怡
2.调研分享:早期少先队组织生活调研汇报;汇报人:龚丽冰
议程一:博士生卢迎丽、硕士生王健怡进行调研分享:潍坊市教育制度创新调研汇报
一、分享环节
博士生卢迎丽对潍坊市基础教育制度创新调研展开了分享。首先,她介绍了调研的对象。接着她对创新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根据创新的程度和时序归纳了创造型创新(原创型创新)和采纳型创新两种类型,并引出了制度创新一概念。随后,她对潍坊市所创新的教育制度——校长职级制、新中考、教育惠民服务中心、一校长多校区以及县管校聘的现状进行详细说明。与此同时,她还从行为、环境和制度三个维度归纳了影响制度创新的成功因素和失败因素,继而提出制度制定要符合时效性、适宜性、体系性、持续性和适应性这一思考。最后,她提出了此次研究的设想和困惑,指明之后需要做一些补充调研这一努力方向。
硕士生王健怡从调研对象、调研内容和自身思考三个方面对潍坊市的调研进行了分享。首先,她介绍了本次调研的对象。接着,她对本次调研内容进行了阐述,包括“好”的学校制度所具有的特征;教师核心制度:绩效考核、级部捆绑制;学生核心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五育币;制度生成:教师相关制度;制度建设这五个方面。最后,她提出了自己对本次调研的思考,即制度环境、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制度生成过程的民主程序、制度生成的多元性和即时性会促进制度创新。同时,她指明未来将以制度伦理视野+扎根理论为研究视角,进一步了解制度运行的实然情况以回应“好制度”是否让师生产生“好行为”?这一问题。
二、师生讨论环节
博士生付东兵:
1. 教育政策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自上而下的,上级一般是提供指导性的意见,会给下级一定主动权。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这就给参与其中的教师一些改进的机会。
2. 在基础教育制度创新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以环境为例,政策具体的执行一般需要上级文件。并结合湖南省长沙市的制度创新与潍坊市进行对比。
3. 教育惠民服务中心这一制度,学校参与管理较少。
4. 关键人物的推动以及财政的支持对于教育制度创新非常重要。
博士生陈嘉杰:
1. 对于制度的问题,如何将其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是困难的。好的制度和好的校长之间是有张力的。好的制度可以产生一个好的校长,但是我们不能够期待一个好的校长能够永远产生一个好的制度。
2. 提出自己的疑问:什么样的制度能够称为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的区别何在?
程老师回应:
1. 博士生付东兵结合湖南省长沙市的制度改革与潍坊式进行了对比,极具意义。
2. 博士生陈嘉杰提出了一些疑问,与研究的问题密切相关。对于好校长与好制度的关系一问题,在制度变革的视野中,我们希望一个好校长,不仅仅只是造就了一所好学校,好校长应该有制度创新的意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的制度创造者。对于制度创新的定义一问题,程老师指出汇报中的不足——没有凸显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本质,并指出制度创新也需要考虑其结果,需要对制度创新的定义和标准做反复的思考。
3. 职级制的根本特征还需要再做一定的思考。
4. 制度创新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地区教育制度创新的机制、瓶颈和动因(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博士生卢迎丽:
1. 回应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区别以及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的区别。并且指出自己今后将对制度创新的本质和结果做进一步的思考。
程老师回应:
1. 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根本区别在于幅度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并指出变迁有时走向负面,创新一般是带来好的作用。
博士生罗艳华:
1. 补充对制度创新界定的问题:制度创新是跟自己比还是跟别的地区进行比较?如果跟自己比有变化,但跟其他地区比较没有更好,这能否称之为创新?
博士生杜佳慧:
1. 提出问题: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呢?
2. 创新的前提和条件是需要去考量的。
博士生娄琳琳:
1. 潍坊市借鉴前人相关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创新。
2. 影响潍坊制度创新的因素中会有一个或者几个比较核心的因素,需要根据重要性做一个层级的区分。
3. 认为划分的五个维度存在问题。
博士生卢迎丽回应:
1. 对于每个制度产生的背景作了简要的阐述,并指出未来还要对五个维度的划分做进一步思考。
议程二:硕士生龚丽冰进行调研分享:早期少先队组织生活调研汇报
一、分享环节
硕士生龚丽冰对早期少先队组织生活调研汇报进行了分享。首先,她就选题背景进行了介绍;接着,她对本次调研所采用的质性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随后,她分享了调研的内容——魏奶奶口述史,对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在材料处理上所面临的两个问题:其一,在学校教育生活史与少先队教育之间的联系上,有一些是学校教育生活,或者是访谈者个人的上学经历,如何与少先队教育产生联系需要进一步思考;其二,少先队的一些规范性教育较少,更多的是活动教育,难以梳理少先队组织生活的发展历程,更多是针对教育内容、形式。最后,她指明了未来的修改方向——增加相关工具,针对具体的分析点,补充相关访谈资料。
二、师生讨论环节
硕士生汪小兰:
1.口述史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对同一个历史事件需要多位访谈者的参与。
程老师回应:
1. 口述史研究是可行的。目前关于口述史的研究不是很多,因此是有意义的。
2. 少先队生活是很模糊的,少先队组织生活会更加具体一些。
3. 少先队组织生活更加看重氛围、体验,对硕士生龚丽冰对于少先队组织生活的定义做了一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