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春季第七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4-04-08 浏览:






时 间:2024年4月7日19:00—21:50

主持人:陈珊珊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本科生科研助理1人。

沙龙议程:

1.博士生廖思伦师兄分享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全方位融入学校生活空间的多维路径研究》

2.博士生陈嘉杰分享研究:《《论语》文本中“四不教”考辨》


议程一:博士生廖思伦分享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全方位融入学校生活空间的多维路径研究》


一、分享环节

主要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学校进行空间解读,探讨文化与空间的内在逻辑,提炼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空间向度,搭建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学校空间的实践体系与清晰路径,具有较为独特的学术思想。师兄从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阐述。


二、师生讨论环节

陈珊珊:

具体建议:

1.关于现代理论的探讨:

文中对现代空间理论的探讨较少。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数字空间对日常生活的参与程度大大加深,使之不仅作为一种科技成果,更作为一种虚拟文化空间而存在。建议可以增加对当前空间理论发展趋势的讨论,例如数字空间、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的探讨。

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等, 从哲学学科的本体论维度探讨空间的概念,以及虚拟空间形成的意义。

2. 结构和流畅性:

文章的结构可以进一步优化,以提高阅读的流畅性。例如,可以通过使用清晰的小标题来区分不同的时期和理论。


付东兵:

1. 文献综述,更多的需要对研究现状的述评,体现自己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2.选题比较适切,应用价值、实用价值方面过于理论化,要凸显如何利用校园空间立德树人。

3.关于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需要再进行优化。研究目标也要紧扣辅导员如何利用文化空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内容要根据学校工作相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学校空间的联系性不够紧密,标题和内容的适切性不够。


娄琳琳:

1.从总体内容,围绕三个空间维度展开,每个子课题写的内容不够深入。不要被物质、精神和生活的空间所局限,可以考虑建构一个更加多维度的空间。

2.子课题每个标题没有体现“全方位”的内容。


陈婷丽:

1. 关于全方位融入,什么是全方位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如何融入?

2. 文化思想融入到学校空间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 主线上的疑惑。例如,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到学校空间是一种实然的状态吗?是具体要回应哪些教育问题?是否已经有这样的形式?


刘莎:

1. 文献综述部分,是否可以分类别、黑体的形式显得更加清晰,更加直观

2. 研究基础部分,进行有条理地罗列。


王琇:

1.第二部分的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可以分开;

2.citespace是引文分析软件,用nvivo分析访谈资料会更好些;

3.子课题部分,前三个课题可以汇总为一个关于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校园的可行性的学理上分析。


周如川:

在工作或者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获得感不强。在做研究过程中,如何让习近平的文化思想真正融入学校的空间,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教师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程老师:

对于课题的建议: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没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学校空间二者的关系论证清楚,比较模糊,研究内容不够细致,缺乏假设和研究基础,建议研完善研究内容。例如,文化思想如何融入学校空间,在研究设计没有体现如何融入,依然是两张皮的情况。老师具体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要增加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选题的价值。课题的导入建议在二者之间加入一段导入语,研究问题的背景、重要性、现实的针对性,例如大学文化、思政存在着误区和问题,大学生文化呈现的状态,例如消费文化等等,在此基础上论证这个课题的现实针对性。

其次,关于选题的依据。梳理得太多,线索不够清晰。

一方面,要揭示文化思想具体有哪些内容,文化思想具体的内容、特征、价值。

另一方面,关于空间的理论探索。重点聚焦近代以来的理论,物理学、数学转向之后的研究即可。

最后,关于研究内容部分的建议:

一方面,要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另一方面,要深化二者的实践机制。这样才能让二者更加深入,论证得更加具体。

第一,关于习近平文化理论思想的探讨

老师建议每一个子课题少用排比句,选取文化思想中可以融入到学校空间的理论作为抓手。在空间理论视角部分,可以直接把习近平思想分为几个方面:文化强国论、文化自信论、文化实力论进行阐述更为具体。

第二,关于文化思想的探讨

一方面,结合大学生的生活,把生活空间定义为教学之外、制度之外的空间,以学生社区、宿舍为主体的生活空间。

另一方面,关于空间的分类,不够客观,不够完整。建议可以对公共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行区分,找到和自己研究更契合的分类。例如,增加公共空间和虚拟空间。

第三,融入空间部分。不够清晰,建议细化各个不同的空间主要调研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操作化,融入现状调查。例如,访谈部分,要探索能够融入学校空间的途径。

第四,关于研究设计

老师提到思想如何融入空间比较生硬,二者有不同的特性。除了物质性和精神性,也有公共性和私密性,更有现实性和虚拟性,应该是几个维度的综合。同时要思考,习思想融入学校空间的维度是一致的吗?要用什么融入?用什么方法融入到哪一个空间?比如,公共空间,可能要进行制度建设、凝聚文化共识。文化强国论是可以凝聚文化共识的,例如用舆论宣传、价值引导的方式。


议程二:博士生陈嘉杰分享论文:《《论语》文本中“四不教”考辨》


一、分享环节

论文旨在深入剖析《论语》文本中孔子所提出的“四不教”原则,并对其在教育实践中的适用性进行学术性探讨。论文首先指出学术界在解读《论语》时存在的一种倾向,即过分强调“有教无类”的普遍性原则,而相对忽视了孔子在特定情境下对教育对象的排除性态度。通过对“四不教”原则的细致考察,试图阐明这些原则是否构成了对“有教无类”原则的例外,或者仍然是在该原则框架下的特定教育策略。论文详细分析了“四不教”中的每一种情况,最后指出孔子的教育理想在具体实践中遭遇诸多挑战,特别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二、师生交流与讨论

陈珊珊:

1. 论文的内容方面

从篇幅上来看,第三大点的第三部分内容有点少。

从内容上看,有两个小小的建议,仅供嘉杰参考:

(1)明确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作者在提出“教”与“不教”的概念时,是否可以明确指出这两个概念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例如,可以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孔子会选择“不教”,以及这种选择如何与他的“有教无类”原则相协调。

(2)深入分析孔子的教育案例:

论文中提到了孔子对“朽木”者不教的态度,但对这一立场的论证不够深入。可以通过分析《论语》中的具体案例,如通过宰予昼寝的故事,展示孔子如何在实践中应用“不教”的原则,并解释这种做法如何体现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2.文章标题:

文章原标题“《论语》文本中‘有教无类’与‘四不教’关系辨析”已经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重点。如果文章的目的是要突出对“四不教”概念的考辨和对“有教无类”原则的深入探讨,那么现有题目是恰当的。如果希望更加强调对孔子教育思想整体意向的揭示,再考虑调整题目。

3.小结部分

文章的小结部分总结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张力,并指出实现“有教无类”是当代教育的责任。建议小结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应用孔子的原则,包括如何处理教育公平性问题、如何适应个体差异等。此外,小结还可以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例如如何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理解和实施“有教无类”。


陈嘉杰对此做出回应:

有教无类指向的是教育平等,是孔子想要实现的目的,没有涉及到教育公平。


付东兵:

1. 思考现在的人读论语有什么启发?考虑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 有教无类是关于机会公平的看法,落脚点要回到对现实问题的解答,指导现在的教育改革。

3. 是否有几个视角讨论这些问题,缺少论证的严密性,支撑度不足。


刘莎:

1.关于前言部分和第一部分融合,并没有阐释当前学术界有哪些观点、欠缺的地方

2.存在结构不对称的问题。例如,文章第二部分:二级标题的阐释存在内容上过多过少的问题,一二三四篇幅短,第四部分特别长。

3.小结的标题改为“总结与反思”,分点论述,更为直观清晰

4.全文古文较多,思辨较少,建议进行调整。


周如川:

1.“四不教”有无之前学者概括,如学界没有,是否要论证下,再说这四个方面是四不教?如果是首次提出“四不教”,是否在导言部分先论述一下这种提法的来临。

2.考辨了四不教,那部分是要教的,现代学校也要承袭,那现代学校是否也承袭一下孔子要教的内容,比如“文行忠信”?

3.能否更多论证下对现代学校的意义,因为毕竟是要发表论文,更多和当下联结?


程老师:

1.首先是总体上的肯定,修改得比之前好很多,充分展示了读书比较多、论证比较充分的优点,改动之后质量比较高。

2.关于研究范式:可以继续延续,传统文化是很有价值的,对古文有系统的阅读和积累,厚积薄发,还是可以做出理论创新的。以读经典为主,以文本研究为主,要向钱穆看齐,学习钱穆对历史的总结和把握以及现实的观察。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认同的文化性;另一方面对历史举一反三的思想性。建议拓展理论视野,对现实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做学问的角度,二者相辅相成。对现实问题更加敏感,对古书方面的阅读也更有针对性。

4. 关于文章方面:

首先,稍显思想性不足,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教育实践的针对性稍显不足。最鲜明的问题最后一部分,过于空泛,和前文联系不足。建议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进行讨论。

其次,建议做内容上的修改,要思考“四不教”背后折射的是什么问题,第一个非无“束脩(xiu)”者不教折射的是经济基础的问题。实质是没有把阶层看的很重要,应该指出背后的实质是什么。第二,非“不移”者不教。澄清了孔子认为穷人、笨人也可以教的观点;第三,非“朽木”者不教。考虑朽木的问题,孔子认为懒人不可教。第四,非“不仁”者不教。肯定了几个层次的辨析:对穷人、愚人、恶人、懒人的教育态度,孔老夫子认为前两种是可教的,后两种人孔老夫子的态度认为可以教,但是有条件的。为什么对穷人和愚人的教是没有条件的,但对懒人和恶人是有保留的。

再次,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表现为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一方面要肯定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思想;另一方面,对四种人“教”的条件性,更强调人的主体性,更感受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除了肯定教育机会均等和人本教育的理念这两个价值,也看到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教育的有限性。

最后,老师提出做研究不能仅仅是书本论证,而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打破固有的范式,进行思想上的论证,体现思想性和理论性、现实性,这样的研究才更加具有开放性。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春季第八次学术小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春季第六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