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教育学原理专业研三学生毕业论文汇报及“班主任圆桌论坛”会议综述分享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日期:2017-12-28 浏览:

20171227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17-2018学年第十四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502教室顺利举办。本次沙龙的主题为教育学原理专业研三硕士生毕业论文汇报及“第七届班主任圆桌论坛”会议综述的分享。杜时忠教授、程红艳教授、卢旭副教授、张添翼老师以及德育所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本次沙龙由研一学生胡幸主持。

沙龙的第一个环节,由研三硕士生进行毕业论文汇报。邓冰清对其毕业论文《家校冲突问题及对策研究》进行介绍,并指出当前论文存在的问题,归因分析没有理论视角,希望得到进一步指导。黄凯芸阐述了论文《教师科研共同体的构建——基于L的叙事研究》的写作思路,并指出了自身的不足及展望。郭微微在汇报论文《论王阳明“良知”论视域下学生良知的构建》中,着重介绍了“良知隐匿”、“良知与良心”的概念界定。

分享完毕,在场师生围绕三篇论文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概念界定等方面相继发表看法与见解。


首先是核心观点,几位老师都认为三位研究生关于论文写作的能力都比较成熟,但是在核心观点的阐述上还存在着问题,指出了邓冰清在论文中将家校冲突的实质定义为“家长和教师权利的博弈”与划分家校冲突类型的不一致、黄凯芸重点关注“教师科研”还是“教师科研共同体”、郭微微提出“构建良知”是否可行等问题。

其次是研究方法,邓冰清和黄凯芸的论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杜时忠教授和程红艳教授在样本选取、研究方法与论文匹配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如邓冰清采取滚雪球方式选取访谈对象,存在样本量小,不具有代表性;黄凯芸研究教师共同体采用个案法是否合适等。

最后是概念界定,杜时忠教授指出郭微微论文中“良知”的具体含义需要不断厘清,这一点需要对王阳明的文章的不断研读、理解。程红艳教授认为黄凯芸论文中“教师科研共同体”不是教师、家长、学生的简单合作组织,而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研究团体,并以吴家山三小的名师工作室为例进行了解释。

同时卢旭副教授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几点建议,指出邓冰清在选取理论视角时可以采取对话立场,分析家校冲突中对话沟通的缺失;郭微微的论文还需紧紧把握住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而不仅仅只是“良知”。博士生孙银光指出了邓冰清和郭微微在文献综述方面存在少、陈列观点等不足。

沙龙的第二个环节为会议综述分享,针对博士生雷月荣“第七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会议综述的分享,杜时忠教授和程红艳教授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认为其要在中国班主任制度发展的整体反思、中外班主任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高考改革与班主任未来的发展、班主任制度的理论基础及方法论基础四方面进行撰写。

上一篇:少儿组织研三学生毕业论文汇报
下一篇:“制度先于生活——对制度德育论和生活德育论的深化”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