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12:30,教育学院第三十四期学术午餐会在田家炳楼624教室举行。午餐会由青年教师张添翼博士主讲“再论制度何以育德”。学院分党委书记李玲、副书记张扬、副院长申国昌教授、杜时忠教授、欧阳光华教授、程红艳教授、田友谊教授、岳伟教授、周小李教授、董英副教授、王莹副教授、卢旭副教授、程三银副教授、张建博士、钱佳博士、邢欢博士、叶庆娜博士、谭颖芳博士等20余位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期学术午餐会。会议由郑刚副教授主持。
李玲书记代表分党委向活动致辞。她充分肯定了我院学术午餐会的重要意义,院分党委高度重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把基层党支部建设的“七个有力”与学院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根本任务”相结合,探索双融双促的建设模式,提炼形成教育学院的基层党支部建设方案。
张添翼博士从研究缘由、研究工作、研究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他首先指出,制度德育论既是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的理论旗帜,也是学院的理论旗帜“主体性教育”在德育领域的体现。再论制度何以育德,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学校育人实践困境,深化制度德育论发展的多重需要。他进而从问题重申、视角转换、概念提出、过程确证、机制再探、实证检验、实践改进等七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最终提出了制度在制度情境中以道德化、民主化的机制影响学生个人品德发展的观点。展望未来,他认为还应加强制度情境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性研究,制度育德作用机制的差异性研究,宏观社会制度影响个人品德的机制研究,制度德育论与本土德育理论、西方道德心理学理论的对话研究,以及制度德育论与德育质量监测体系的融合研究。最后,他重申了对制度德育论的信念与期待,并表示会与学院德育团队其他老师一起不断探索。
围绕张添翼博士的报告内容,与会教师展开了热烈讨论,既肯定了研究的价值,也提出了若干有待思考的问题。杜时忠教授认为张添翼博士的研究有三个突破:提出了制度情境是制度育德的中介,把教育学和心理学尝试进行融合,从传统思辨走向实证研究。岳伟教授提出从“道德”角度描述、评价制度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的疑问;申国昌教授认为需要更明确揭示制度德育与生活德育、情感德育、榜样德育等其他德育理论或模式相比的独特之处,并从内外因素比较的角度提出制度在品德养成过程中的作用效度问题。欧阳光华教授关心的则是合乎道德的制度的标准问题,并对道德化、民主化作为仅有的制度育德机制提出质疑,他认为还应思考文化、观念等在制度育德过程中的作用。周小李教授则关注论题中的“品德”问题,她疑问制度影响的究竟是外在的、不稳定的行为,还是内在的、稳定的道德品质。田友谊教授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对制度情境的概念、民主化、道德化的机制提出了疑问。郑刚副教授从教育史的角度,启发制度德育要关注理论的人性基础。董英副教授、程三银副教授、叶庆娜博士等围绕量化研究的理论模型、方法选择、信效度、问卷设计等问题提出了疑问。杜时忠教授、程红艳教授、张添翼博士对老师们的疑问一一进行了回应。
主持人郑刚副教授最后总结:本期学术午餐会老师们参与热情高,交流充分,对帮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凝聚学院发展力量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