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新时代·新德育·新探索”——全国德育青年学人学术论坛顺利闭幕
来源: 日期:2021-12-22 浏览:






20211218日,由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支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主办,“全国德育青年学人学术论坛”以“理论+实践”问题交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方式隆重召开。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作为协办单位,所长杜时忠教授、副所长程红艳教授、刘长海教授,以及张添翼副教授、孙银光博士、沈艳艳博士、许桂林博士和博士生潘小芳积极参与了论坛交流,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论坛开幕式由冯建军所长主持,缪建东副校长和檀传宝理事长分别致辞。随后,论坛以视频的方式纪念了南京师范大学德育学科奠基人、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创建人、原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鲁洁先生,深刻缅怀了先生的教育人生。鲁洁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独特的反思精神、批判意识和超越品格,写下了一篇篇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当代教育史的华彩篇章。先生一辈子都在殷殷坚守教育心志,一辈子都在孜孜以求中国教育梦,用生命书写了有品格的教育学,为青年学人树立了人生的标杆,学术的风骨。





在论坛交流过程中,刘长海教授从谱系学视角出发,通过综合探讨显性、隐性德育课程之分、学科和活动德育课程之别,为德育课程清源正名,继而从德育课程碎片化、割裂化、分散化的现实表现出发,提出了以德育课为核心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建设的理论构想。张添翼副教授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结合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综合论述了纠偏型公民参与的缺失、意义,并深入探讨了纠偏型公民参与品质如何培养的教育问题。孙银光博士从国家认同的出现、特性等方面阐明了其原初特质,并从国家和个体两个层面厘清了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在此基础之上,从全球化涡流中国家地位动荡、多元化背景下教育体系弱化等角度分析了国家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应从公正制度建构、公共生活培育及个体反身筹划等方面寻求国家认同教育的时代路径。





沈艳艳博士从知识与道德背离、知识的德育价值等角度论证了知识育德的现实意义,并围绕知识与道德的联系阐明了知识育德的理论依据,继而指出实现知识育德需要承认知识的育德功能、组织经验化的过程、以知识来指导实践。许桂林博士指出在儿童政治启蒙教育中,他者教育及主体间交往限定了儿童政治启蒙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可通过形成理性、促进政治认同及扩大政治参与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认同情感、民主启蒙。博士生潘小芳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权威的危机,包括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消解。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教师权威进行重塑,即以承认的尊严确保权威的正当性,以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彰显教师权威,同时注意教师权威与平等、民主及学生自由间的张力。



程红艳教授在论坛讨论过程中指出青年学人形成了国际化视野、跨学科视角,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如集体记忆、社区德育、艺术德育、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等,具有拓展性和前瞻性。与此同时,程教授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冀望于研究者能进一步延伸探索社交网络的德育价值、集体记忆的传承路径、戏剧艺术的德育机制、仁爱之心的心理基础等,鼓励青年学人在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深耕,成长为专家型学者。



最后,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杜时忠教授在闭幕式上做了总结发言。杜时忠教授表示,本次论坛是一场全国德育工作者的年度盛会,是一场德育理论研究的学术盛会,更是一场开启德育未来的希望盛会。杜教授指出,德育研究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青年德育学人在向德育前辈致敬的同时,也在为德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青年学人有视野、有底蕴、有锐气,承担着德育学发展的希望。他希望德育青年学人以热情奉献专业,不仅将学术研究作为人生志业,更将学术研究作为人生的乐趣。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的8位师生在论坛上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以及参与论坛的体会,既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也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本次论坛的线下参与人数众多,截至论坛闭幕时在线直播总访问量达26.54万人次。截至发文时,论坛视频点播总访问量已达31.13万人次,观看者遍及3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韩国。




上一篇:华中师范大学第七届“教育博士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下一篇:沙龙 | 德育所2021年第十六期学术沙龙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