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沙龙 | 德育所2023年第六期学术沙龙简报
来源: 日期:2023-05-20 浏览:




41503




2023520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3年第六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624室顺利举行。本期沙龙有两项议程:一是硕士二年级同学开题,二是师生共庆生日。


沙龙由博士生刘志芳主持,杜时忠教授、程红艳教授、卢旭副教授、张添翼副教授、孙银光博士以及全体德育所博硕研究生参加。



一、开题报告



2DB4D


孙丹红:《学生道德问题中家校沟通方式的有效性研究——以武汉市W小学为个案》


孙丹红从选题缘由、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困惑四个方面进行汇报。一是选题缘由,她认为当今学生道德行为产生问题时,教师采取的一些家校沟通方式并未带来良好的效果,选择合理的家校沟通形式有利于推动家校合作。二是研究内容,她对家校沟通方式进行研究,并提出五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研究思路,她分四个阶段展示了研究思路。四是研究困惑,她在题目表述、概念界定和有效性判断维度三个方面提出她的困惑。


针对孙丹红的开题报告,孙银光博士认为题目指向不明确,即究竟是侧重于研究学生道德问题还是家校沟通?另外,建议研究新型家校沟通方式的有效性,从价值分析、问题分析、优化路径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提升论文的创新性。程红艳教授指出家校沟通、家校冲突不一定和学生道德问题相关,家校沟通效果存在差异,不一定是沟通形式出了问题,而是教师沟通能力存在差别。建议引入非暴力沟通视角、沟通能力等理论,将研究重心从家庭方面转移到沟通能力上。张添翼副教授认为选题如果要成立,要先在理论上界定“道德问题”的范畴,具体理论如科尔伯格、吉利根、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然后在现实当中开展预调查,考虑道德问题是否一定要通过家校沟通这种方式来解决。如果在概念界定和现实调查上都没有问题,选题才能成立。




裴玲丽:《从“离身”到“具身”:教师道德学习的转向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域》


裴玲丽从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困惑五个方面进行汇报。首先她提出,教师道德学习是新时代之需,在道德教育领域中无视身体对道德的影响,容易导致身体在道德学习中缺位。其次,她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明了研究意义。再次,她从具身认知与道德的相关研究、教师道德学习的相关研究、研究述评三方面介绍了文献综述,在方法上介绍了文献分析法和理论研究法。最后她在研究方法、理论的实践性上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针对裴玲丽的开题报告,程红艳教授提问:具身认知理论在研究中提供了一种怎样的独特视角?把身体带入教师道德学习的意义和独特性是什么?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关键问题和理论的联系又体现在哪?张添翼副教授建议把具身认知理论作为一个视角,如具身认知视域下的教师道德学习的反思与改进。另外还要解释说明教师道德学习的具身机制是什么。卢旭副教授指出:要考虑研究的操作性,即怎么研究具身性。



1FE92


高一蓝:《校园声景的德育价值、现状审视及优化路径——S小学为例》


高一蓝从立论依据、研究方案、论文大纲和现存疑问四个方面进行汇报。首先在立论依据上,她提出了校园环境的声景忽视问题,进而界定了两组核心概念,指明了声景学理论、倾听哲学理论、隐性课程理论的理论基础,说明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展示了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其次,她在研究方案中介绍了研究目标、内容、问题和方法等,重点说明了声音漫步法。最后,她分享了论文大纲,并从研究对象、调查搜集方法和研究问题方面提出了疑惑。


针对高一蓝的开题报告,程红艳教授肯定了选题的现实意义,对声音的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德育价值的反思是可以的。但是在方法和理论视角方面还需要深化一下,从美学和教育学方面分析声音的价值。另外,在学校选择上,最好选择两所学校进行对比。卢旭副教授关注如何研究声景的问题,他担心声音漫步法这种研究方法太过专业,也许超过研究者的操作水平。



23771


徐烨佳:《中学生协商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徐烨佳从研究缘起与理论基础、研究问题与核心概念、研究过程与方法以及研究基础与困惑四个方面进行汇报。第一,研究缘起与理论基础,她指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伯曼的协商民主理论和德雷泽克的协商能力系统理论。第二,研究问题与核心概念,她对“班级协商“、”协商能力“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研究过程与方法,她通过流程图的方式展示了研究过程,并说明了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两种研究方法。第四,研究基础与困惑,她在协商能力模型、访谈用语上提出了困惑。


针对徐烨佳的开题报告,孙银光博士建议明确研究对象,要么研究初中生,要么研究高中生;此外题目的指向性不明确,文献综述还需补充。程红艳教授首先认为,将研究群体聚焦在理性更成熟的高中生群体上,可能更有利于研究民主协商行为。其次,协商能力概念模型的提出依据是什么?如果测量工具和信效度检验方面没有得到保证,所提出模型的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最后程老师认为,学生的协商能力并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没有时间、机会发生协商行为,可以考虑将研究重点放在高中生协商行为的调研上,这样可能更有新意一些。张添翼副教授建议在研究中加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背景,并将协商能力的静态分析框架转化为一个更动态的模型,具体可以参考道德行为的四成分模型。卢旭副教授不主张自己修改问卷,另外建议补充文献综述,增加研究计划的弹性。



21B85


张媛媛:《区域师德治理研究——基于湖北省黄冈市 L 县的个案研究》


张媛媛从选题缘由、研究方案、论文框架和当前困惑四个方面进行汇报。首先在选题缘由上,区域师德治理是推进师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教育治理的助推器,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其次在研究方案上,她通过流程图的方式展示了研究方案,将方案分为研究准备、研究调查、数据分析和论文成型四个阶段。再次她展示了论文框架,一共分为六章。最后她从核心概念、文献综述和分析视角三个方面提出了当前的困惑。


针对张媛媛的开题报告,在题目上,孙银光博士认为可以把“区域师德治理研究”改为“区域师德建设与优化研究”;也可以考虑引入新的理论,转向“多中心治理视域下区域师德的优化路径研究”;如果要进一步凸显问题性和新意,可以研究从“单中心管理”到“多中心治理”后区域师德建设的路径转换。张添翼副教授认为,第一,题目适合博士生写,不适合硕士生写。第二,研究要注意研究伦理,数据要征得同意。第三,要论证“师德治理”基本概念是否成立。第四,有两条改进路径,如果将研究缩小,则可以聚焦于区域师德违规行为治理困境,研究困境的形成过程、本质、类型、制约因素和破解之道;如果不缩小研究,需要调整论文大纲,从区域师德治理是什么、怎么治理、治理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途径几个方面调整大纲。卢旭副教授认为题目过大,可以考虑聚焦在师德第三方评价,注重可操作性。



24530


赵舒月:《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体化建构研究》


赵舒月从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汇报。首先,她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青少年团体的特殊性和提高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的必要性。其次,她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说明了研究意义。再次,文献综述分为了国内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的反思三个方面。最后,她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说明了社会认同理论、群际接触理论两个理论基础,并展示了论文框架。


针对赵舒月的开题报告,张添翼副教授认为需要辨析一下基本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认同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什么关系。另外,一体化究竟是论文的研究对象还是研究观点?这二者要作一下区分。卢旭副教授认为题目关键词过多。关键词代表视角和维度,关键词过多会使研究变得复杂,“硕士能够研究一棵树就行了,不用研究一个林子”。其次,研究问题不明确,一体化只是议题而非问题。最后,要更多地关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意识,而非聚焦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多多少少要将研究与少先队的内容联系起来。



21D46


刘向杰:《互动仪式链视域下少先队仪式教育的问题与优化研究》


刘向杰从研究缘起、理论介绍、研究思路和现有困惑四个方面进行汇报。首先,在研究缘起上,当前少先队仪式教育研究缺乏理论视角、互动仪式链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少先队仪式教育。其次,她介绍了互动仪式理论,强调了理论相互关注、情感共享的核心机制。再次,有关研究思路和关键问题,她从理论建构、实地调研、归因分析三个方面阐明了研究思路,并总结出四点关键问题。最后,她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两个方面提出了现有困惑。


针对刘向杰的开题报告,孙银光博士认为需要考虑研究新意的问题。卢旭副教授指出柯林斯所说的互动仪式和我们讲的仪式意义是不同的,不是类似少先队的升旗仪式之类的仪式,所以这个理论是不合适的;而在少先队仪式的问题与优化方面上,研究已经很多,所以在整体上,要考虑文章研究意义和研究操作性的问题。另外,如果要研究仪式教育,可以研究人们的仪式感,即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在仪式感缺乏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做这些仪式?举办少先队仪式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2274B



汪小兰:《社会适应能力弱势儿童的生活体验研究》


汪小兰从选题缘由、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现存困惑四个方面进行汇报。首先在选题缘由上,她从直接动因、现实需求、个人兴趣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次,她总结出五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社会适应能力弱势儿童的学习生活体验等。再次,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她采用《儿童社会适应量表》进行测量,明确了访谈的指标和对象。最后她从理论选择(增权理论)、概念界定、文章标题上提出了现存困惑。


针对汪小兰的开题报告,张添翼副教授首先指出“社会适应能力弱势儿童”这种说法有点别扭。其次,社会适应能力弱和生活体验之间应该是一个双向建构的关系,那么生活体验对弱势儿童的影响是否就是社会适应能力弱?生活体验是不是一定会和社会适应能力弱形成一个循环?这些问题可以稍加思考一下。在概念界定方面,孙银光博士认为应该进一步界定社会和社会适应能力,更清晰地描述社会适应能力和弱势儿童。其次,社会适应能力弱应该怎么判定?最后,在研究群体上,研究的儿童是特殊儿童还是普通儿童中的弱势儿童?卢旭副教授同意概念界定不清晰的问题,并且建议思考:是研究社会适应能力弱的儿童还是研究弱势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体验的问题在哪?怎样的社会体验是正常的?



1E739


丁灿:《政治社会化视角下少先队工作社会化研究——以武汉市W区为例》


丁灿从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研究思路图、现存困惑和论文大纲六个方面进行汇报。第一,选题缘由主要体现在现实缘由、理论缘由、发展需要三个方面。第二,她从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少先队工作的研究两方面展开文献综述。第三,她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两个方面介绍了她的研究方案。第四,她通过流程图的方式展示了研究思路,随后提出了两点研究困惑,展现了论文大纲。


针对丁灿的开题报告,张添翼副教授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和机制,但是少先队工作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是两个意义上的社会化。所以第一需要判断社会化这种说法的合理性,第二需要考虑政治社会化视角的合理性。孙银光博士认为题目指向不清晰,出现了两个不同意义的社会化,建议研究少先队组织的社会协同教育,把理论价值讲清楚。卢旭副教授强调:政治社会化不是视角,是一些理论,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其次,一个标题中不能出现两个社会化。最后,对社会化有很多理解,少先队工作社会化指的是少先队内部的事情交给社会的机构和组织来做,其核心是组建社区少先队。




马紫晗:《参与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对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影响》


马紫晗从选题缘由、研究方案、论文大纲和研究困惑四个方面进行汇报。首先,她阐述了少先队辅导员和技能大赛的背景,并分享了专业学习经历中的思考和体悟。然后,她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上说明了研究方案,明确了访谈这一调查方法。接着,她展示了论文大纲,并在最后从专业素养的划分维度、访谈提纲编制、访谈人员、论文大纲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困惑。


针对马紫晗的开题报告,张添翼副教授认为理论抽象能力需要提升,将大赛称作“竞赛参与”,并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竞赛参与路径或竞赛参与机制研究”。另外,文章还可以加入舆论,不仅要关注少数参与者,还要关注多数的未参与者。孙银光博士建议调整标题为“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的专业发展价值研究”等,思考:如何判定大赛具有专业发展价值?最后,可以做一个预访谈,看看有没有研究的现实价值。



3E437



卢旭副教授从整体上对开题报告进行了指导:


第一,批评论文选题的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一味引入新颖的理论、观点、视角、方法,但在论文操作性不足;另一种倾向是选题过于平淡求稳,缺乏新意。

第二,选题是选择一个问题去研究,而非只是选一个领域、一个对象、一个方法。一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相对别人的研究,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发展?

第三,还需要考虑操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如有没有研究的兴趣、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等。

第四,研究方法一定是具体、有效的方法。

第五,少儿领域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关键在于扩展领域、细挖问题。

第六,目前少儿专业的选题可以多少加入一些少先队的内容。



二、共庆生日




德育所为五月份过生日的卢老师和几位同学准备了蛋糕并献上生日祝福,共同拍照留念。


至此,德育所第6期学术沙龙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落下了帷幕。


上一篇:教育学院“博导论坛”第五十三期 | 项贤明教授:教育学的解释力和批判力
下一篇:华中师大德育所2023届硕士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