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3年秋季学期第2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502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博士生娄琳琳主持,杜时忠教授、程红艳教授、孙银光副教授和德育所全体硕博生参加。本期沙龙共有两项议程:一是博士生周如川就《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一书进行读书分享;二是围绕第二次罗田县师德师风建设评估进行汇报。
01 读书分享
博士生周如川从作者简介、著作框架梳理、启发与困惑三方面进行了分享。
首先,他对作者贾馥茗进行简要介绍,对作者生平和著作背景进行了讲解。
接着博士生周如川按照“从人开始”、“人性论点”、“率性修道”、“人道上承天道”、“人道教育要旨”五个章节的顺序,向我们分享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及个人的思考感悟。他认为该书抛开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芜杂表象,深入传统文化探寻“为什么要教”的本质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梳理了如何教育、如何成人的历代智慧,提出人道教育要旨——即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
通过阅读本书,博士生周如川也分享了三点启发:一是多读经典、传承阐释,二是融贯中西、关照当下,三是学以成人、提防误区。
最后,他向在座师生提出三点困惑:“教育是否要培养挫折意识,只准赢不准输”、“传统文化的解释过程中是否会偏离原始意义,还是说要为当下服务”、“经典是否已经是一块熟地”。
02 师生交流讨论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针对读书分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博士生娄琳琳针对问题,指出不能仅从个人层面看待“只准赢不准输”,教育结构和社会背景也对此产生影响,单凭教育去改变现状困难较大。同时,她表示经典还需继续寻找其他具有新意的视角。
博士生陈嘉杰就教育的本质进行思考,疑惑是否存在真正的教育,思考能否按照体系对中国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形成可推广普及的模式。
关于教育的本质,博士生杜佳慧赞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共同生活,指出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习。
博士生刘莎结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经历,指出教育上的“所学而非”现象十分常见,但“所学”在人生中必将发挥作用。
博士生叶贞莹就前几位博士生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交流,认为我们的教育观念已在无意识中归顺于整个社会。
杜时忠教授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传统文化意蕴丰富,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反思。他认为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文化是否有用、有无指导价值的表象上,从而陷入复杂事物简单化的误区。第二,他表示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不能只依赖教育变革,也需要社会法律的发展作为支撑。最后,杜时忠教授勉励学生多读书、多阅读、多思考,去深入探讨今天教育的努力成果。
孙银光副教授肯定了博士生周如川的读书分享,并发表了看法。首先,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同一种思想在不同时代的呈现面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应理性看待传统文化,汲取对当前社会有价值的思想文化营养。其次,我们要避免在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中陷入误区,传统文化体现的部分教育思想在当下并没有较强的现实解释力。
短暂休息后,程红艳教授与学生就罗田县师德师风建设评估报告展开交流讨论。
至此,第二期学术沙龙圆满结束。
(文字:陈宇哲 图片:张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