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沙龙 | 德育所2024年秋季学期第八期学术沙龙简报
来源: 日期:2024-12-23 浏览:









2024年12月20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4年秋季学期第8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601教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博士生尼珊瑜主持,德育所全体硕博生参加。



本期沙龙共有两项议程。一是博士生李步真分享《文化县——从山东邹平的乡村学校看二十世纪的中国》一书;二是交流讨论环节。


01 读书分享





博士生李步真从作者与写作背景、研究问题假设及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研究结论、思考疑虑这六方面对本书进行分享。


首先,他详尽地阐述了本书作者的创作背景,介绍了作者缘何将研究视角聚焦于邹平县的乡村学校以及二十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邹平凭借其在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众多教育学者的密切关注,加之20世纪期间交织复杂的民族构成、语言多样性、经济状况、政治格局及社会组织架构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成为了研究乡村教育的理想样本。在此背景下,丹麦学者曹诗弟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三次在邹平开展了深入的田野调查,考察了当地的乡村学校及教育改革的实践情况,从而揭示了中国乡村教育改革是如何与经济基础相辅相成、协同推进的,同时也描绘了地方层面在执行过程中涌现出的诸多未曾预料的成果与影响。



接着,他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即邹平的地方教育的特色。他讲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邹平教育发展状况,国家及社会关系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与当地经济生活的关系,特别是职业准备、家务劳动、师傅徒弟制、农业技能传承等方面,由此揭示了教育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研究结论方面,他详细总结了本书的研究结论,包括邹平学校教育的普及与扩展,国家教育改革与地方参与者角色的演变,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教育对邹平经济生活的深远影响。



最后,他提出自己关于本书的思考与疑惑。一是针对当前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他引用了作者在书中对考试导向教育制度的深刻批判,认为这种制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由此提出问题:在竞争性、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尚未实现根本性变革之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任何改革尝试是否都将陷入徒劳?二是学校系统内制度化、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是否注定难以取得成功,无法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02 交流讨论





与会师生就分享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博士生刘艺琨认为,邹平的教育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县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他认为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以小见大,了解与邹平县经济状况相似的县区教育发展的情况,对理解并借鉴那些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相似区域的教育发展经验,具有参考价值与意义。


博士生尼珊瑜则分享了邹平县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尝试,以及学制变化对当地教育的影响。她提到,尽管学制变化对当地民族教育及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但乡村建设运动仍对县域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县域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博士生李步真进一步分享了他的见解。他认为,邹平当地兴办的农业和商业职业学校,其初衷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然而,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却与民众及家长对于教育的普遍期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完全成功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传统手艺的教育传承更多地依赖于学校体系之外的教育环境,如师徒传承、家族技艺等,这与学校教育的正规化、系统化模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兼容。


至此,德育所2024年秋季第8期学术沙龙圆满结束。

上一篇:德育所师生团队赴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下一篇:沙龙 | 德育所2024年秋季学期第七期学术沙龙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