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研究成果 > 正文 基地研究成果

德育所成果63 | 李 伟 王士超:论当代劳动教育的六重价值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 日期:2022-12-06 浏览:









李 伟: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士超: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教学论



原文载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5


摘 要:为了加强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贯彻劳动教育的实际意义,必须更加深度反思劳动教育的价值。当代的劳动教育具有六重价值:首先,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并塑造学生的劳动观、劳动精神;此外,劳动教育是连接知识与实践的桥梁,也是个体习得并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具有知识与技能养成价值;劳动教育帮助个体强身健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身心健康促进价值;劳动教育可以引导个体了解、激发潜能,并以此帮助个体规划未来,具有自我实现价值;劳动教育可以丰富个体的内在世界的享用,而且也是个体生命关系多样性的体现,具有生命享用与滋养价值;最后,劳动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态价值。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全面发展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关于“教育培养什么人”重大问题的答案,业已由“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虽一“劳”之差,但彰显了国家和社会对于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作为“五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劳动教育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对其价值的研究同样具备重大意义。一方面,对劳动教育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可唤醒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自觉;另一方面,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而言,劳动教育价值的研究对劳动教育的深入理解与科学实施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于劳动教育的价值,康翠萍等人认为,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方面。[1]郭长义认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2]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的价值包括“劳动的价值”和“劳动对教育的价值”,前者是指劳动的社会意义及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有用性,后者则是指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所在。[3]虽然从形式上而言,劳动教育一定程度上具备“四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但其也有自身系统且独特的价值。教育价值论认为,教育价值就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是一种内涵于教育活动中“好”的属性,它客观地存在于教育现象之中。[4]


综上来看,在分析劳动教育的价值时,一方面,需要考虑劳动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也需要综合考量劳动教育的自身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当代学生的成长需要。本文试图在理论层面对当代劳动教育的六重价值做进一步的深入论证与探讨。



一、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培养并塑造劳动观、劳动精神



如今,劳动教育已被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5]劳动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和任务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不少学者对此也都有共识,代表性观点有“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6]、“学校劳动教育的根本性质是劳动价值观教育”[7]等等。尽管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不同表述上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其核心要义与价值在于培养并塑造劳动观与劳动精神。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精神,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责任感等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而这些精神与素养的养成又能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劳动教育目的的实现。反而言之,意志力与劳动精神的培养也一定离不开劳动教育,因为“若想要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就离不开身体上适度的承受与负累,要经由身体而达致精神,这是言语的说教、思想的直接传递、单纯的精神感召都无法替代的”[8]


在科学和符合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也会让学生对劳动产生新的理解——劳动既不是家长和老师惩罚学生的手段或目的,也不是社会的一种低微卑贱的活动或工作;从事劳动的人也不是社会的低能力者,因此不应该受到别样的评价或歧视。如此一来,劳动教育不仅为学生培养了良好品德、传递了劳动精神,而且还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深刻内涵与重大的实际意义、树立了良好的劳动观,无形之中提升了劳动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二、劳动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养成价值



劳动与劳动教育曾一度被认为是思想改造或惩罚的工具或手段,忽视了其知识性与技能性的功能。教室内的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是间接性的;但是通过劳动教育所获取知识与技能涉及劳动、生活等方面,是直接性的。因此,劳动教育可以为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技能作补充。


(一)劳动教育是联系知识与实践的纽带


在《墨辩》中,知识分为了三类:亲知、闻知、说知。“亲”指“事属当前,感官直接”[9],“亲知”就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知识;“闻”指“出自他说,非我亲证”[9],“闻知”就是从其他人口中或书本中获得的知识;“说”指“据理推测,不为时空所阻”[9],“说知”就是推理、推断而得的知识。目前学校教育中普遍是“闻知”较多、“说知”次之、“亲知”最少。但在所有知识中,“亲知”才应该是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和“说知”都必须安根于“亲知”里,才能真正发生效力。[10]167知识来源的不“亲”,易使得课堂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其过程不仅枯燥而且脱离实际,学生对这类知识的运用也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而劳动教育则是联系知识与实际的纽带,其知识属性则是源于学生的亲力亲为,能在切实的劳动中增长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实践知识。此外,劳动教育本身就具备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者智力水平的作用,其内所含的知识价值无法忽视。但是,这部分知识通常固化于劳动或实践活动中,难以以符号教材的形式如实呈现,因此只能通过劳动教育才能被学生更好习得与领悟。所以,不难发现,部分知识源于实践与劳动,学生可以通过劳动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而通过劳动教育获得的知识也具备较好知识活力与效力。


(二)劳动教育是个体习得并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


关于“技能”一词,历来便有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概念、内涵、分类等展开研究。有美国学者指出,21世纪的“技能”有多种名称,是一个概念不清晰的词语,但其核心强调的是学生如何运用知识。[11]由此来看,知识与技能是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往往不能相互割裂。


一方面,知识的获取与运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并促进个体学习相应的技能,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获得的劳动经验又可以直接帮助学生训练、强化并巩固技能。因此,有学者直接将“知识与技能”纳入进“劳动教育”的概念中,例如成有信在《教育学原理》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能够“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12]。在实际中,劳动教育涉及的技能不仅包括现代生产活动的技能、劳动技能,也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学科专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信息收集技能、自主学习技能等。杜威建议,普通学校应将种植、烹饪、木工、缝纫等课程加入学校课程以培养学生。[13]他认为,手工劳作可以培养儿童的兴趣、判断力、创造力,可以让儿童习得各种技能并得到智力训练。学生想要顺利完成一项经由教育设计的综合劳动教育内容,需要动用手脑,需要肢体、肌肉以及各器官的配合,需要融合运用多种知识与技能,需要为解决劳动问题而主动探索学习新技能并运用之。以植树活动为例,学生除了需要掌握使用铁锹等劳动工具的劳动技能,还需要计算树苗间隔并根据树的品种进行施肥浇水,这就需要学生信息收集技能、自主学习技能、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等。同时,种树活动中也需要与同学交流合作,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任务分配技能、合作技能及领导力才能等。当代劳动教育不能画地为牢仅仅局限于劳动技能本身,应当以劳动教育为抓手促进学生多种技能的养成,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三、劳动教育的身心健康促进价值



当代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受到生活环境、饮食方式、学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状况堪忧。据悉,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目标连续20多年下降,33%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14]而劳动教育以身体力行的实践为基础,通过设置适度的劳动工作量和任务难度,能有效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彰显了身心健康促进价值。


(一)劳动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强身健体


身体是承担一切生命活动的载体,不论男女、年龄、社会地位、贫穷或富贵,“如何尽可能地、更有效地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个人都会时刻关注的问题。于学生而言,长时间端坐学习或上课、规定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学业任务、平时缺乏运动的“三点一线”式学习生活等行为方式往往会使学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劳动教育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困境,帮助学生改善健康状态。“劳动与体育运动、活动虽然在形式、范畴上有所区别,但劳动本身具有运动的效果,两者的目标指向都可以是增强学生的体魄。”[15]不亚于体育锻炼的劳动教育实践课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锻炼身体的灵活性,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激发生命活力。此外,相比于主要基于脑力劳动的室内教学,劳动教育则兼具有脑力与体力的消耗;而脑力与体力的同时利用,也会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智力水平。因此,科学且符合规律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促进学生的大脑、身体的同时发展,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劳动教育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一直以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都是人们热议的问题之一,而如何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则是各中小学家长、教师、校领导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当代中国由于家庭人口结构变化、社会生产力提升等原因,学生虽获得了更多的物质满足、教育资源,但在心理与品格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他们自信、有主见、重视自我的感觉与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依赖父母、心理脆弱、独立性不足,成为了心理矛盾的综合体。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佳的心理健康状况则会成为个体生命发展的隐患,而劳动教育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以学业压力为例,科学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心理状况以应对不良情绪或挫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长对孩子、教师对学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之而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面临读研或就业等激烈竞争的抉择,高中生面临着过独木桥般的高考,初中生面临着淘汰率极高的中考;由于部分地区的择校趋势,甚至小学生都要面临“小升初”的择校压力。学业上适当的压力可以给人以前进的动力,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如果学生缺少应对并缓解压力的基本知识与心理素养,过度的压力将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甚至出现严重的不良行为。而劳动教育则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排解压力。首先,劳动教育将课堂学习扩展到课外实践,使得学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其次,一定强度的劳动与身体锻炼可以刺激运动中枢产生兴奋,进而使得个体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以面对挫折、不良情绪等,对缓解压力有很大帮助。再次,劳动教育的过程本身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与单调的文化知识学习形成了对比,而且乐趣会吸引着学生再次参与,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压力便得以释放。最后,劳动教育虽包含一定的趣味性,但也并非容易之事。劳动中的挫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直面体验生存的艰辛,感受自然界所有生命融为一体的协调性,并在克服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实现从自身的心理适应到社会适应的转变,从个人生存到社会生存的转变”[16]


在劳动教育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得以提升,心理压力、不良情绪等容易得到释放与化解。



四、劳动教育的自我实现促成价值



自古以来,劳动一般是为了满足人的初级需求、生存需求等,是人们生存的工具或方法之一。但当代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则更侧重于满足人的高级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实现了从初级需要满足的价值向高级需求(如自我实现需求)满足价值的转变。个体的自我实现一般包括个体自我潜能的发掘与发挥,个体自我理想与抱负的实现,并在社会中作有所贡献、有所担当。


(一)劳动教育引导个体了解并激发自我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了九类,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探索智力、存在智力。[17]多元智能理论表明,每个人的智力表现不同是源于其智能的组合不同;此外,九类智能也分别对应着人的九类潜能,每个人都有可能发展新的智能组合以实现潜能激发。在通常情况下,潜能并不能平白无故被激发,学生潜能的激发需要适宜的发展机会。但是,如今的学校教学呈现一种“均值高、方差小”[18]的现状,学生的兴趣、个性受到了打压与限制。“人的发展是未固型化的,在教育对象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长期接受的学习刺激是单一或片面的,那势必使得其心智的发展是受限的,而且由于受教育对象统一地接受相同的学习内容,往往造成他们主体人性能力对象化上的同质化。”[19]学生仅仅受到课堂教学的单一刺激,而缺少多元的学习刺激,也就导致了学生普遍缺乏创造力、学生群体同质化等现象的出现。


高质量教育不是“工业化式”的无差异、标准化的教育,而是一种适合的、可选择的个性化教育,能够使每个个体尽可能在自己所能发展的领域和程度上达到最佳,激发出自己的无限潜能,尽量实现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内在力量、潜能的外化与展现。而劳动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有利于在现实劳动活动中发掘、开发与应用个体各方面的潜能和智慧,实现每个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0]因此,劳动教育能为学校教育注入活力,为学生提供一种开放性的、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十分丰富,包括科技制作劳动类、创意劳动类、职业规划模拟类、拓展性劳动类、真实劳动工作体验类等等。在这些多种多样的劳动形式与实践活动中,总有适合个体实践探索的类型,可以发掘出学生的不同潜能。其次,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其心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去取得优异的成果,从而促进个性发展,探索自己的长处和多元潜能。最后,在劳动教育中,学生被劳动教育的积极气氛所感染,体脑结合、左右脑联动,创造性应用多种知识与技能,从而在知、情、意、行各方面获得发展的同时开发出自身的各种潜能。


(二)劳动教育可以帮助个体确立理想与规划未来


如今,“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门类更加多元,劳动形态发生重大变革,劳动新业态、新样态日渐增多”[21];而每个个体千差万别(天赋、志趣、性格、思维特点等方面),个体的需要也多元复杂。在社会快速变迁、个人需求多元化的时代,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寻找各自的职业方向、规划各自的理想未来。

在德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领域,引导其进行职业选择,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具备适应目前以及将来的社会生活的能力。[22]劳动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不同于学科知识课堂的更加生动鲜活的实践课堂,能够基于劳动场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开放性的发展空间。在这种生动鲜活的课堂中,劳动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部分职业并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和规划,还能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发掘与生成,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乐于做什么等,进而寻找到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树立远大理想。


此外,在劳动中,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23],这意味着劳动教育可以帮助个人进行反思与超越,从而寻找并确立自己的存在意义,即人存在的理由。而个体一旦确立了自己的存在理由,也就寻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以此为依据而规划未来。



五、劳动教育的生命享用与滋养价值



在工业技术水平较弱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与战胜环境而更加注重劳动的工具价值。但是,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生存或生计,也不是直接为将来从事功利性、职业性劳动服务,而是为了个体更全面地发展、更美好地生活。当代劳动不仅仅是个体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体确证自身幸福的存在方式,是劳动者彰显个体存在价值的方式。[24]当代的劳动教育的价值有了新的内涵,由具有任务属性的工具价值转向了具有本体、个体属性的生命内在享用与滋养价值。


(一)劳动教育可以丰富个体的内在享用


现代学校教育总是多多少少含有强制性、制度性、负担性的因子,对于劳动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有观念上的转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加之当代社会物质条件的丰裕与价值观的变化,劳动形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吃苦式”的劳动教育已无法被人们普遍接受;另一方面,劳动与劳动教育也并不是一种惩罚工具,“新时代实施劳动价值观教育,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突出劳动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性价值,不能将劳动和劳动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改造’和惩罚学生的手段”[7]。因此,教育者应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满足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方面的内在精神性、享用性价值,让劳动教育成为美好的教育实践活动,成为使学生乐在其中、享在其中的教育活动。


需要认识到,劳动教育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一种解放人个性的方式,其应被赋予一种“快乐”的含义而不是“负担”。当负担变为快乐之后,劳动教育的“乐趣驱动”[25]特征得以突显,学生将不再逃离劳动教育,反而会转苦为乐,更加注重劳动教育的终身价值与享用价值。


具体而言,第一,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劳动形式、拓展生动有趣的劳动空间,并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整个劳动过程以学生兴趣起步,成为学生自主选择与主动参与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并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追求劳动之用与劳动之乐。第二,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其自身的成长发展,从而将劳动教育过程看作是自身成长的过程和方式,逐渐将劳动的外在驱力转变为内在动力并主动享受之,也就实现了由外在要求的被动价值转化为内在驱动的主动价值的转变。第三,针对每个人的劳动态度、劳动贡献及劳动成果所给予的激励、鼓励和肯定也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使其获得享用之感。


(二)劳动教育中的关系多样性滋养生命成长


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建构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丰富学生的生命关系多样性,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单方面对物质资源进行操作与改造的生产工具或机器人,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劳动者、交流者、合作者。在劳动与劳动教育中,学生不仅仅进行着简单地劳作活动,还与其他劳动者保持着合作协助的关系、与社会保持着互相成就的关系、与自然保持着和谐共处的关系,学生更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并感知世界。


由此看来,劳动教育饱含厚度与深度,是人自身关系多样性的体现,是人生命参与的体现。通过劳动教育,学生的生命关系得以丰富、生命厚度得以提升。集体劳动的交往合作过程增进了学生与同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的感情,促进了各方身心愉悦的良好心理状态,深化了学生与其他参与者的关系,从而使得学生在丰富自己的生命关系时获得感悟与成长。



六、劳动教育的社会生态价值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所提出的,其中,“社会生态”是指“人类随着利用科技对环境的作用,呈现出的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群的关系、人群和环境的关系”[26]。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中,个体在发展中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环境和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系统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个体,而个体的行为与改变也会影响系统和环境。毫无疑问,劳动教育需要在社会、社区、家庭等环境和系统中开展,也就需要合理利用社会、社区、家庭资源为社会、社区、家庭服务。在劳动教育中,个体会与上述的环境和系统产生相互正向的影响,因而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态价值。


(一)劳动教育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态发展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如果我们过的是劳动的生活,那我们接受的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10]225,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受什么样的教育就过什么样的生活。劳动教育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其可以推动我们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不断向好,促进“小家”和“大家”的和睦相处与和谐发展。家庭、社区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场所,为劳动教育服务也直接享用劳动教育之益。同时,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展开往往伴随着家庭、同学、朋友等多个群体的参与,而这些群体的积极加入也能直接促进家庭成员间、同学朋友间以及社区、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社会生态也包括人际交往的环境,于小而言,环境中含有班级的班风、学校的校风、家庭的家风等;于大而言,环境中包含着社会的风气和氛围。劳动教育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能够直接促进全班、全校、全家、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的风气和氛围,而这种良好的风气和氛围又将促进劳动教育在上述环境中的顺利开展。


(二)劳动教育可以间接促进社会生态发展


“间接促进社会生态发展”指的是劳动教育通过影响学生进而间接影响社会生态。在一系列多彩多样的劳动实践中,学生了解了社会公益程序,增长了社会服务意识,体验了家长与不同劳动者工作的辛劳,感受了劳动的氛围,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成长。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理解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懂得“按劳分配”是一种正义的社会分配原则,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27]这些正向引导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感,培养建设社区、社会的使命感与荣誉感。而学生的成长不仅是自身发展之所需,也是社会健康发展之所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无自身物质目而是给社会带来利益的劳动,可以陶冶孩子的品德,使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关心社会利益,从而使他们以后长大了遇到有关社会财务的事情,不会无动于衷。[28]接受了良好劳动教育的学生,有着坚韧的个人信念和高尚的劳动情怀,在长大成人并步入社会以后,能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庭、社会、国家理想当中,能够为构建良好的家庭生态关系、良好的社区生态关系、良好的社会生态关系贡献力量。


此外,受到良好劳动教育的学生还会“默默地”正向引导周围的同学、朋友、兄弟姐妹,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最终,将崇尚劳动教育之风融入社区与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


作为重要的教化方式之一,劳动教育给予人们的财富是一生享用不尽的,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综合知识以及相关技能,提升劳动素养,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交流、体悟并创造,进而获得生成与成长;最终,劳动教育也将带动并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社会注入新风尚。


参考文献:

1]康翠萍,龚洪.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69-74.

2]郭长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61-169.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2019(2):82-84.

4]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128-133.

5]申国昌,李楠.“生活·实践”教育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4(3):16-22.

6]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45-48.

7]张应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定性和定位[J].重庆高教研究,2020(4):5-10.

8]余姣姣,李牧川.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多维路径建构[J].班主任,2021(7):58-62.

9]伍非百.中国古名家言(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78.

10]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11SILVAE.Measuring Ssills for 21st-cntury larning[J].PhiDelta Kappan,2009,90(9):630-634.

12]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90.

13]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0-66.

14]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不足30%[EB/OL].(2020-05-25)https://www.sohu.com/a/397536977811816.

15]刘友女,王晓芳,李佳慧.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4(2):82-89.

16]康钊,祝蜜,万龙.劳动教育与“三生教育”关系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8(9):8-11.

17GARDENH.Intelligence Reframe[M].NewYork:Basic Books,1999:47.

18]钱颖一.均值高方差小——教育与人才培养状况的影响性分析[N].北京日报,2016-11-21(16).

19]田夏彪.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价值定位及路向审思[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4):

142-150+229-230.

20]张利钧,赵慧勤,张慧珍.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与价值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6):

3-6.

21]陈云龙,吴艳玲.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价值[J].人民教育,2020(7):35-38.

22]傅小芳,周俪.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02):35-40.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5:46.

24]宁本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重建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19(4):10-11.

25]李牧川.新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吃苦耐劳精神[J].班主任,2018(6):52-55.

26]金涌.社会生态当以自然生态为范[N].光明日报,2013-11-13(13).

27]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40(1):21-26.

28]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62.






上一篇:德育所成果64 | 杜时忠:新中国德育理论的奠基者——胡守棻先生德育思想研究
下一篇:德育所成果65 | 刘长海 马天乐:教师的文化人身份重构:教师学术分类解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