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杜时忠:清明思亲,向死而生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 日期:2021-04-06 浏览:




杜时忠: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


今年的清明节,风大雨大。天上,电闪雷鸣;地上,草呼木号。真是天地同悲,如泣如诉……


这些年来,每到清明,我便放下手头的工作,携妻带子,开车回乡。一到小镇街上,便买鞭炮香纸,为的是跪在父母、婆婆(在我的家乡,称奶奶为婆婆)的坟头,向他们诉说难以尽述的思念,向他们祈祷对我等儿孙的福佑。


小时候,似乎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父母会离我而去;工作成家后,父母因为长期积劳成疾,已经行动不便,记不清究竟有多少次,心急火燎地赶回家,怕的是见父母最后一面。到最后,还是不得不跟他们含泪告别……


今年不同于往年,我们要给舅舅舅妈扫墓,因为舅妈去年刚刚去世。走过那条熟悉的山道,走进舅舅舅妈住过的屋场,爬上那个杂草丛生的小山坡,慈祥的舅舅舅妈就在眼前却无法相见,泪水不由自主悄无声息在眼里打转……儿时春节,我们兄弟姐妹最盼望最高兴的就是给舅舅舅妈拜年。那时候,交通不便,无车可乘(即便偶尔有车,我们也没有钱),到舅舅舅妈家要走30多里山路。记忆中,大概是从五六岁开始,我便兴奋地走在那条山路上,因为山路的那头有外公,有舅舅舅妈……


如果说,春节是活着的亲人团聚,那么,清明节则是活着的亲人与死去的亲人团聚。尽管那些亲人已经没有了鲜活的生命,但是,我们依然跟他们对话,送他们祝福,给他们烧钱,当然,也为我们自己祈祷,请求他们保佑……


中国人没有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那样超越性的宗教信仰,但中国人有自己世俗性的生活信仰,这就是祖先崇拜。我们的生命由他们赐予,身上流动的是他们的血脉;我们的生活靠他们福佑,功名利禄皆拜他们恩赐;即使遭遇不幸与挫折,也是祖先显灵的惩罚;我们最高的人生目的就是光宗耀祖,最耻辱的事情就是让祖宗蒙羞。显然,清明节就是这样一个纪念祖先、感恩祖先,向他们汇报,向他们尽孝,同时也请求他们保佑的节日。


在我看来,清明节的意义,除了思亲、孝亲,还在于时时提醒我们,我们从何而来,又要向何处而去。不过呢,我们热情地讨论生命的诞生,却不愿、不敢讨论死亡。我们是有死亡禁忌的,在日常语言、日常行动中对其讳莫如深。自己不说,也听不得别人说;甚至连其谐音字如4,也是极力避讳——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门牌号码,如果有4就不好听,就不吉利。就连大圣人孔子也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所谓“未知生焉知死”!


事实在于,死亡是无法回避的,它或迟或早终会来临。我们的出生是偶然的(一时男欢女爱的产物)、被动的(没有征求我们的意见就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但每个人将必然地无一例外地走向死亡。海德格尔将死亡一事说得比较清楚:“死是人之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超不过的可能性”。所谓“最本己的”,是指死亡无法替代,每个人只能自己去死。确实有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而使别人免除了性命之忧,但是那个人终究还是要死的,只是暂时没有死亡而已。所谓“无所关联”,是指死则死矣,面对死亡,一切都已解脱,一切关系都不起作用了。所谓“确知而不确定”,意指人终究有一死,这是注定的,但究竟哪一天死?只有天晓得!所谓“超不过的可能性”,是指几乎所有的可能性都有不可能,但是,人会死亡这件事,没有不可能。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害怕,何必逃避,何必讳言,只有向死而生!


所谓向死而生,不是坐等死神的降临,而是:第一,勇敢地面对每个人都要死亡的事实,不做胆小鬼;第二,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过自己思考过、选择过、奋斗过的人生,把自在的人生变成自省、自觉、自为的人生,使人由生理层次跃升到精神层次。


乔布斯曾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意志与努力,不算长寿的一生却颠覆了四大行业:


用iMAc颠覆了电脑,


用PixAr颠覆了电影,


用IPod颠覆了音乐,


用iPhone颠覆了手机。


这四大颠覆,各自都开创了一个时代。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这种向死而生的生命自觉从何而来,我十分好奇。除了乔布斯所说的个人生命遭遇中的大彻大悟、自我觉醒之外,系统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能否有所作为?死亡教育以怎样的姿态进入中小学课程?我相信,这是一个有生命关怀,有实践向度的话题。


2018.04.10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五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四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