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十四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1-06-21 浏览:




时间:2021年6月20日19:00—21:00


主持人:杜佳慧


参与人数: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毕业年级可自愿参加),科研助理5人


沙龙议程:


1.潘小芳汇报小论文《多元正义理论及其教育意蕴——基于戴维·米勒的社会情境多元正义理论》


2.王贻婷领读论文《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合宪性分析》



一、潘小芳汇报小论文《多元正义理论及其教育意蕴——基于戴维·米勒的社会情境多元正义理论》


对米勒的多元正义理论的提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运用比较的方法提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原则、以及实现多元正义的条件是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最后将该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中尝试提出制度正义的路径。


建议


(一)文章理论与结构层面:


1.重点在于理论介绍与教育意蕴的提出,中间有很多其他人的理论;米勒的理论涉猎不多;


2.文章没有分析到正义的本质,米勒的理论是一种调和论,根据此理论进行文章理论与结构的重构;正义的本质应聚焦于“得其应得”与“得其需得”,加上结果平等原则;解决正义的本质。建议以正义的本质出发进行论文的切入


第一部分“得其应得”“得其需得”结果平等为提出理论的本质;


第二部分结合第一部分理论进入教育领域;


第三部分提出路径解决;


3.米勒理论嫁接到教育领域的时候,要对历史进行梳理与分析,看是否有改进;


4.正义问题是抽象的,进入教育领域中要结合实践融合,遵从分配的三重原则,要使得文章更接地气。


5.只做米勒的理论分析是不够的,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尤其是具体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


6.在分析中比较米勒的情境与罗尔斯理论在分析同一种实践问题时,米勒有何独到之处,结合具体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


7.教育是实践性的问题,有地域性的色彩,有巨大的文化区别,主流的理论都是在一个西方的情景中的正义,在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我们所理解的正义以及结合米勒的理论是有什么样的区别


(二)文章具体内容与细节层面:


1.正义的具体内涵有多种表述,提出的一元正义论是否存在;


2.一元正义理论是绝对主义的,一套价值观、一种模式,相对于多元主义是相对主义正义观,建议用“相对主义正义观”的说法;


3.第一个标题与内容不相符合;


4.大标题二上与内容范围不符,标题没有完全符合内容;


5.标题全文要相一致;


6.一元与多元比较的核心特质比较;


7.四种理念举例与否要统一,最好举例是教育领域的。四种教育理念为何是递增的?第9页,5个条件的提出是否合理


(三)程老师总结


理论的理解与论文结构;


最大的问题:对米勒理论的认识不够,从多方面对该理论进行理解;


学习理论的方法:


1.首先对理论的理解要进行比较分析;如与罗尔斯的理论的异同的分析,要深入;


2.其次不能就理论谈理论,要结合实践进行分析,用理论去关涉中国现实问题。如高考问题,名额分配的问题,分析越具体难度越大;从米勒的理论出发提出一般性的抽象的原则,这一步也不是很好。比如需要原则等三个原则运用中有什么诉求,在某种情境中哪个原则更占主导性作用。


3.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实际情况下,对理论要进行中国化的本土化得到理论建构。米勒的理论是适合中国的,中国适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适合建立抽象的原则来遵守。


问题在于:对米勒的正义观认识不够准确,不够聚焦,重点在于米勒的正义观认识不清。


写作:


1.一元正义与多元正义表述不准确;


2.表格依据来源,多元正义与普遍正义(绝对正义)的关系、差异没有表述出来;


3.价值多元不承认最高的价值,正义的根基被挖空,最重要是权力,按照正义多元;


4.普遍的正义原则与情境的正义原则之间关系的协调;


5.文中的一个问题:实际上米勒的社会善与罗尔斯的善没有区别,重要的是三种分配原则讲清楚;(按需分配是集体生活的原则,需要的对立面是效率,资源分配不顾效率;应得原则是得到应该得到的,但是凭什么得到?要讲清楚;公正观下的应得是做了贡献、或者有美德,是有标准的;平等原则是人人一样的原则。)


6.三个原则与罗尔斯的原则有何区别?米勒实际上有情境的,不是序列性的原则的提出,但文章仍旧提出了首先、其次、最后,这就是自相矛盾。




二、王贻婷领读论文《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合宪性分析》


  研究问题——为什么选择录取标准


理论基础——法学,宪法学;引言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调查数据、法律条款、新闻报道;各省招生数据占百分比,考试文件


观点与论证——中国招生指标指违反宪法平等原则,出现地方主义与地域歧视的原因


观点创新——提出统一高考,对本地考生进行学费减免


整体评价——问题聚焦、论据充分;对策宏观;全国统一考试标准的可行性有待商榷


自己的思考——短期内是否能实现;高考扶贫,减免学费不符合现实情况;统一考试标准对实现教育公平所起到的作用是否大?


讨论的相关问题:


1.高考招生制度的演变历史问题。为什么会演变到目前的状态?


2.国家层的考试为什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考试?(国外考试制度比较,国内制度的成本分析、公平分析)


3.高考招生制度从统一,走向多元,再走向统一的历史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统一的标准是什么样的?(上海最早自主命题,发展至今新高考制度下上海的自由命题已经受到冲击)


4.不同的招生模式制度各有利弊,如何分析?(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论,制度本身是对技术与目的实现。教育制度的分析有三种普适性的价值:公平、质量、效率)


5.教育体系为什么变为复杂的模式:统一不统一,自主不自主的一种夹心模式(使得背后掩盖的现实利益格局,地区特权、阶层特权等没有十分触目惊心了,易于让人接受)


6.高考制度为什么不公平?(根本在于优质资源短缺)


7.为什么高考招生制度不能和研究生招生制度一样?(有一定自由权之后会使得钻更多空子,两害权衡取其轻;教育部丧失更多控制权)


8.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十五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十三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