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十五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1-07-12 浏览:




时间:202171119:00—21:00


主持人:潘小芳


参与人数:
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科研助理5


沙龙议程:


1.
博士生罗艳华分享小论文《基础教育改革失灵研究》


2.
博士生刘晶分享小论文《建国以来学徒制历史变迁及其制度逻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3.
易欢欢同学领读文章《社会情感学习为国家人才培养带来了什么基于政策流动的视角》


4.
讨论教育热点案例(彭予曦同学分享并组织讨论)


一、罗艳华分享小论文《基础教育改革失灵研究》


第一,前言


(一)基础教育改革历程回溯


(二)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基础教育改革失灵表征


(一)教育均衡改革未能促进实质教育公平


(二)考试改革未能促进创新性人才的选拔


(三)课程改革和减负改革未能降低学生负担


(四)管理改革未能增加学校活力


第三,基础教育改革失灵原因分析


(一)改革失灵背后是教育价值取向偏差


(二)改革失灵背后的管理失灵


(三)管理失灵背后的教育结构阻滞


(四)教育变革遭遇社会合谋的抗阻


第四,基础教育失灵的突围之策


(一)转变教育价值观念


(二)突破狭隘教育质量观


(三)教育功能的转型:效率与公平兼顾


(四)教育创新


修改建议:


文章选题及结构:


1.文章选题太宏观,不好把握。问题聚焦不够清晰,范围太广。想要写深入很难。


2.文章题目很大,作为小论文和毕业论文可能都很难把握。是否可以加入某一视角。


3.不需要单独把文献综述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来写。目前的文献综述是文献的简单罗列。


4.文章比较泛,没有找到比较适恰的理论基础。


卢老师总结:


5.“失灵”指的是什么东西不起作用。没有达到目标不等于失灵,如功能失灵。改革是一个变迁、变化的过程,有其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改革成功与否?改革中的功能性的组织或某种机制(发挥一定的功能和作用)失灵,而非改革本身。哪种机制失灵——管理。改革本身需要管理,需要组织、协调、合作、评估,这些都属于管理。改革有一个特殊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没有建立、健全起来。日常管理机制不能进行教育改革。可从“失灵”入手写作。


6.文章的论述没有抓手,没有批判的靶子——管理、课程或者批判某一项具体的机制。


文章内容:


1.文献综述的表述尽量用自己的话。简述当前的文献综述。


2.教育改革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3.“考试需要保证公平和可操作”是一种应然状态,应该出现在对策部分。


4.最后一部分: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公平观和质量观。


二、刘晶分享论文《建国以来学徒制历史变迁及其制度逻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第一,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


第二,我国学徒制的历史变迁


(一)生产现场学徒制:解决了手工业时代的技术传承需求(1949-1976 年)


(二)学徒制向学校职业教育过渡:适应了改革开放规模化生产的需求1977-1997 年)


(三)现代学徒制:满足了工业化时代对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1998-2013 年)


(四)中国特色学徒制:以满足知识创新时代对工程师人才的需求为目标2014 年至今)


第三、 我国学徒制历史变迁的制度逻辑


(一)深层结构:宏观背景分析


(二)路径依赖:中观制度分析


(三)动力机制:微观行动者分析


第四、思考及建议


(一)转变文化观念


(二)推行适应性变革


(三)协调主体间利益关系


(四)借鉴非正式学徒制


自己的困惑:


1.历史变迁的划分和特征概括


2.制度逻辑的分析能够更加深刻


修改建议:


文章结构及框架:


1.题目的表述,是否把理论视角放在后面


2.对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介绍不用放在第一部分


3.梳理历史脉络类文章的落脚点在于对当前的启示。具体到这篇文章,历史变迁对当前学徒制改革的启示。一环扣一环


文章内容:


1.思考和建议部分不够清晰,很笼统。如怎么去转变文化观念,如何推进适应性变革。具体的对策,落实到怎么做,而非讨论它的价值。哪个国家怎么做的,把这个例子和对策放在这里。


2.历史变迁所凸显的制度逻辑到底是什么,没有写出来。


卢老师总结:


3.对这个问题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比如学徒制的定义,选择哪种定义。


4.这个领域权威文献太少(国内鲜有,国外怎么样),正因如此,要有自己的观点,尽量用自己的话去讲。参考英文的书、词典、文献。


三、易欢欢领读文章《社会情感学习为国家人才培养带来了什么基于政策流动的视角》


第一,研究问题:


第二,理论基础:


文献综述  理论框架  具体分析


三、研究方法


政策文本分析法:政策流动


四、观点及其论证


论述逻辑  观点创新


讨论环节:


1.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作为一种政策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另外一个国家,它的机制什么?


2.对《不让一个孩子落后》《让每个孩子都成功》法案的反思,除了知识学习之外的思考。


3.对这个理论本身的思考:贩卖概念。


4.需要思考政策如何扩展、扩散。


5.国外概念繁多且复杂,应该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6.政策出台背后的逻辑、推动力是什么。


7.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的非盈利组织?(政府的特点:从中央到政府,分权制国家;管理的权力结构是相当松散的,人民、市场对教育有很大的影响。社会组织,社会自治组织)


.彭予曦同学分享并组织教育热点案例


202159日,成都49中学生坠亡、2021421日,中南大学2019级硕士生黄某坠楼身亡。半年内,南京大学四名学生坠亡。分析了造成学生心理的原因


讨论环节:


1.关于学生抑郁水平的相关数据。


2.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不够,相关研究较少。


3.要区分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


4.如何定义成功?主流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5.用逆商锻炼学生,教育学生如何对抗压力。


6.学校对于自杀问题采取内部处理,不公开报道,导致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监督。


7.学校追逐分数,忽视学生心理发展和全人发展。


8.消极心理学:发现问题才进行处理。没有问题就默认大家都是健康的。


9.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10.要从消极心理学转向积极心理学,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的心理体验。


11.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而且比较难解决,并非一朝一夕。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十六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十四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