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8月1日19:00—21:30
主持人:韩其昌
参与人数: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硕士、部分本科生科研助理,共22人
沙龙议程:
议题一:易欢欢师姐、管亚玲师姐、孙文静师姐、周仁美师姐:《怎样教授道德才有效——德育心理学家对教师的建议》读书汇报
周仁美师姐:介绍全书概要、作者简介、导言、第一章《民主、道德与教育》、第二章《论道德的意义和方面》、第三章《道德行为的双面模型》
管亚玲师姐:第四章《道德能力的意义与测量》、第五章《决定道德的因素:基因、环境还是教育?》
孙文静师姐:第二部分《培养道德能力》前四章(6-9章)
易欢欢师姐:第十章《从公正项目中吸取的教训》、第十一章《如何培训KMDD教师》、第十二章《一些经常提出的问题》
讨论:
(一)周仁美师姐:
查阅了一些资料,个人认为KMDD的有效性有待商榷。
(二)管亚玲师姐:
这本书可能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并且作者的研究基于德国,可能存在本土化问题。例如,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否有足够的支持空间?制度德育是否可行?
(季轩民师兄回应:人性中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占有冲动,道德行为是无私利他的行为。道德行为不应用外力的压制,而应诱导人们的自觉。“制度德育”不是为了用一种手段让人的道德变得多么高尚,而是要让人的美德自然而然地生长。这不仅是课堂的工夫,更是社会的工夫。普通人做出的善是一种集体的善。“道德能力实验针对个体”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三)孙文静师姐:
道德能力测验呈现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同时,KMDD的有效性有待商榷。
(四)易欢欢师姐:
1.同上,对KMDD有效性的怀疑;
2.道德教育方法若以普遍的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为标准,是否会导向价值观相对主义?
(五)杜佳慧师姐
中国的教育更多侧重于功利层面,不太重视道德情境创设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培养道德能力的教育在中国的开展可能陷入困境。
(六)卢老师:
1.把握林德的主旨: 道德 教授 有效
(1)不是所有东西都可教,但道德能力可教。
(2)不能用强迫、暴力的方式,要用自然的方式使其生长。
(3)德育要有时效性——从效果来讲。林德给出了测量工具和方法(MCT、KMDD)林德认为KMDD仍然有效。同学们质疑的“有效”是我们所想的“理想效果”(个体和社会都有效果)而不是实际效果,难免没有那么理想。KMDD对提升个人道德素质有一定效果,但对社会道德的提升不一定可以起到效果。作者所期望的“有效”仅仅是她的标准。由于这本书思考的过程是“自我论证”的过程,所以,在别人看来,争议是或多或少不能避免的。不过在卢老师个人看来,作者的这一方法确实有它的意义。如果按照作者的方法来做,肯定也能收获一定的效果。毕竟现在如林德一样能达到如此自圆其说之程度的也不多了。很多人的方法只能使学习者“感觉很好”,而无法确定从客观角度来讲是否有效。
2.道德的价值观相对主义问题:作者的意思还是有道理的。一个正常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内发的道德原则,这些东西相当一部分在不同个体之间都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难免会有不同个体、地域、民族、国家的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叙事话语体系。普世价值观和普遍的道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为道德标准有时是不可言说的,可以表现出来的可能会变味儿。普遍的道德标准着实存在并且有共同性,例如人们对美的根本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超越民族的性质。另外,要区分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是需要教的,在卢老师看来道德中有些成分是可教的,有些是不可教的。价值观有时有必要灌输,这关系到一个人的立场,关系到一个人该“维护谁”。中国特殊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决定了没有太多道德两难问题,很多问题都有现成的答案,个人的道德践履能否实现暂且不谈,至少表面上认知层面上的困惑比西方少得多(例如老人摔倒时都会说我要扶)。我们有时会把这种“道德困惑”视为道德水准低的表现。林德所测量的一是道德决定的速度,二是道德行动依据的充分性。这样的测量指标确实会造成我们在这一标准下的分数略低,但这种比较差距不足为训。
议题二:刘晶师姐:教育热点案例分享
“1+X”证书制度
一、背景:
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层次,但学者从学理角度和国家从政策角度分析出: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类型。我国需要职业人才,学术人才供大于求。
二、内容:学历证书+X个职业技能证书(这一制度是在学历证书基础上,通过招募遴选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目的:教授技能与激发学生动机、情感并举。
四、制度的符号隐喻:职业边界的消融和职业教育内部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内部评价体系的对外开放和职业教育之外的环境对职业教育内部的影响)。
五、理论基础:职业带理论、技术哲学(人是一种技术性存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合一才是真正的技术人)。
六、存在的问题:培训评价组织视角(“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的性质、定位与发展的研究)
(一)培训评价组织定位待明确:培训评价组织应该是一种集行业组织、教育机构、评价机构的属性为一体的多功能组织,具备凝聚行业企业、院校和考核评价机构力量的能力。这是一种新型的、今后应该培育和发展的社会评价组织。(主体是谁?应该具有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能力、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能力、开展考核发证的能力)
(二)企业参与不足
(三)制度体系不完善
讨论:
潘小芳师姐:
疑问:谁来考评?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如何?能否切实地有利于学生就业?根本地讲,这种制度到底能否起到应有的效果,现在的执行情况如何?
刘晶师姐回应:培训组织应该具有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能力、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能力、开展考核发证的能力,应该是一种集行业组织、教育机构、评价机构的属性为一体的多功能组织,现在,已有近290家类似的组织,进行400余项业务。现在职业教育的大问题就是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不深入,因此,塑造开放性、竞争性、动态性的培训评价组织有利于引入社会力量到职业教育中。实事求是地讲,现在这种组织的公信力仍然有待商榷,因为现在很多组织“制定标准的能力”尚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