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二十五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1-10-25 浏览:







时间:2021年10月24日19:00—21:00


主持人:王贻婷


参与人数: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22人,本科生科研助理5人


沙龙议程:


1.预访谈的经验交流与困惑


2.王贻婷同学领读文章《教育社会组织突破资源困局的行动策略———基于“制度—文化”分析框架的个案研究》


3.林建邦老师分享研究报告



1.预访谈的经验交流与困惑


廖思伦师兄:


访谈对象:辽宁省沈阳市小学二年级班主任,研究生,女性,30岁,从事教学6年,同时是分管教研主任


1、最开始访谈使从小的问题开始,如双减政策问题。


2、老师对专业术语不太了解,比如教育均衡发展。


3、被访谈者很健谈,怎样拉回到访谈问题上?


4、访谈时间上:建议尽量控制1小时之内


5、访谈对象认为有些问题太宏观了,不知道怎么回答


6、访谈问题的顺序调整。如后面问理想中的学校什么样子?



意外收获:


1、小学需要专家理论层面的的指导,如被访谈者学校提出的成长教育


2、德育方面: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很多,扰乱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教师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吗?


访谈对象认为最主要是经费的支持


付东兵师兄:


访谈对象:江苏某实验学校初中校长,在读博士


访谈时间:大约2小时


1、营造较为轻松地访谈氛围,如谈论教师所在学校的情况


2、由于在读博士,对教育术语有自己的见解


3、教育变革是形式化的,想变但是没办法变化,有时候会拒绝老师做出的改革尝试


4、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没有真正做的好的学校,即使表面很好,后来还是应试教育

家长学校、“新任教师培养计划”,定期开交流会


遇到的问题:


1、访谈对象跑题,访谈者如何介入?引到访谈问题?


老师谈到案例的时候时间比较长,怎样把问题拉回到访谈提纲?


2、访谈对象反问访谈者时需要回应吗?如果回应,需要回应什么程度?


3、对工作相关领域思考较多,对其他领域思考较少,很难谈到有价值的回答


访谈对象的选择上应该注意什么?


程老师:


1、如果是有启发的新观点,可以继续听访谈对象说,如果是发牢骚等没太大价值的、与课题没有相关性的,访谈者需要及时把问题拉回来


2、访谈对象问问题时可以进行回应


3、访谈对象:尽量选择对教育问题有思考的,不仅仅是教书的。尽量选择做过有创新想法的、有思想的老师,如为什么要做教育变革?为什么无疾而终?


卢老师:


1、把握主题,控制时间,访谈不等于聊天。需要及时回到访谈问题上来,同时注意访谈对象的情绪


2、访谈对象问问题时可以进行回应


3、控制好一定的访谈时间。访谈了1-2个人后,可以进行复盘,把握访谈时间的标准,如管理者大概访谈多久


程老师分享访谈经验


1、专家各有专长,访谈时可以适当有侧重点


访谈陈佑清老师:偏重课程和教学领域的变革


如果访谈雷万鹏老师,可以访谈教育投入、教育治理体系改革


访谈李太平老师:强调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教育力量的社会合力、教育治理的社会参与


第三方评价,社会机构可以做一些事情,如专业的考试机构。美术馆、博物馆等也能承担社会教育,不要把教育都寄托于学校


教育改革提倡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出现找关系等不公的现象。高考成为解决教育不公的制度利器。


程老师建议:建立社会支持和社会信任、参与体系



初步修改的访谈提纲(教师)——提出再修改意见


程老师:访谈问题的顺序不一定按照访谈提纲,但是尽量所有问题都涉及到


付东兵师兄:问题简明扼要一点。问题过长,访谈对象会忘记


杜佳慧师姐:2和10题都是关于“唯分数、唯升学”,是否可以整合


第六题的回答是未来学校培养什么人?访谈对象的回答与人工智能没有联系?


潘小芳师姐:9和11题可以连着问,更突出问题


卢老师:问题表述较为学术化。如果访谈一线老师,可以口语化一些。访谈时的表述可以把“自主变革”转换为“改变、教学改革、管理改革”


季轩民博士:第6题与前后的问题联系不够紧密。可以修改为“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学校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刘晶师姐:第10题,分成两个问题:政府或学校怎样放权?教师做一些什么样的创新?


陈金平师兄:最后两个问题,改为:你愿不愿进行改革?遇到什么困难?希望获得什么支持?


问题数量较多,可以进行删减。


程老师:


对教师访谈的目的:


1、重点考虑教师能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教师是否愿意成为教育变革的主体?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2、课题背景是“公平、质量”,教师怎么看待“公平”、“质量”是什么?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看法?


3、对教育现象的判断,如“唯分数、唯升学”、“双减政策”


4、教师认为理想中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2.王贻婷同学领读文章《教育社会组织突破资源困局的行动策略———基于“制度—文化”分析框架的个案研究》


刘晶师姐:


1、可以借鉴:怎样把研究方法(访谈、观察等)运用到论文中?


2、概念界定不清:资源是什么?作者界定的不清楚。


3、问题不够聚焦,内容杂糅,主线不够明确


4、框架:“制度-文化”?技术是属于媒介


潘小芳师姐:


优点:


①分析框架较为新颖,文章耳目一新


②文章是个案研究,案例典型、具有代表性


③在资源获取的视角进行论述,可读性强


缺点:


①理论基础的衔接性不足,“动态博弈模式”和“制度-文化”框架是怎样衔接的?可以通过图片


②“制度-文化”分析框架


季轩民博士:


1、文章的研究意义:强调教育社会组织的重要性,突破资源短缺的现实性


2、研究切入点有问题:“服刑人员子女教育”,可以聚焦民间教育


3、概括能力较强,作者强调的文化是习俗文化,如“组织能人”


“蓝天救援队”是一个教育社会组织


这篇论文最大贡献:教育社会组织如何获取资源的问题


卢老师:


文化能人、乡土精英


“圈子”与传统文化有联系,文化能人一般是圈子的中心


乡土社会由“圈子”组成,把一些资源圈在里面,在圈子里面才有文化资本


程老师:

论文只是进行了初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钱从哪里来?人也是资源,人为什么愿意来?儿童的声音?


3.林建邦老师分享研究报告


澳门中小学教师德育胜任力研究(开题报告初稿)


■选题背景

■主要观点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研究框架


一、选题背景


(一)纲性需要:政策指导,着力发展社会所需人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澳门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 2021-2030 )》:提升学生幸福感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二)现实需要:教育去中心化,学校改革需迈进新方向


学校已经进入了非中心的时代。学校要建设成师生感到愉快、幸福的地方


澳门学生对学校归属感方面的表现一直以来都并不理想。于2003年和2012年PISA的测试结果中,澳门门学生对学校归属感之表现皆位列最后一名。而2015年与2018年的测试结果则显示出澳门]的排名仍处于末端位置,远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


(三)学生需要:新时代下,学生行为问题越发严重,特别是心理问题


(四)教师需要:价值多元,教师德福不一致


学科教师从德育工作中退场,德育工作逐渐被边缘化


二、主要观点


(一)主要观点:教师德育专业化


要回应上述的诉求,具体要依靠教师来实现,让教育回归其本质,让教师重拾真正的教育幸福。


要解决上述的问题,我们需要专业的老师。


正如檀传宝教授指出,教育根本性之保障与德育实效提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要充分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


本研究以"教师德育专业化"为核心理念而开展


(二)主要观点:教师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其结构包含了教学、教育与教研三个维度。并要透过教师在知、情、意、行等层面显现出来,方为完全。


由于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是教育目标的实施者,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品格和能力。


教师德育专业化意味着教师必需具备有--定的德育素质,再以此推动教师进行专业的育人行为。


本研究在教师德育专业化之核心理念下,聚焦于研究教师胜任德育工作应有之素养。

(三)主要观点:教师素养


就教师素质与教师素养的内涵,本研究采用两者互通与综合的观点来看待。


教师素质或教师素养就是使教师能顺利完成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需之知识 、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表现。


教师德育素养:顺利完成从事德育工作所需之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的能力概念


(四)主要观点:实践取向


各项胜任教师德育工作的素养必须源自于教师平常与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时的景况


正如生活德育论强调整体德育的重要性。教师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体现学校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利用-切机会影响与自己接触的学生。


因此,本研究在教师德育专业化之核心理念下,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之实践为研究取向,聚焦于教师胜任日常德育工作应有之素养。


(五)主要观点:現有教師素養研究之不足


研究者都试图把教师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所需之基本素养纳入其研究视野。


不能够彰显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性;


德育工作所需具备之素养内容不够具体和深入;


哪些矢键素养是导致卓有成效之德育工作往往不是研究的出发点。


因此,本研究在教师德育专业化之核心理念下,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之实践为研究取向,聚焦于胜任教师德育工作应有之矣键素养


(六)主要观点:教師德育專業化的两个重点


檀传宝教授曾指出:教师的德育专业化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班主任的德育专业化,而指的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掌握现代德育的规律、知识、技能,实现其德育素养的专业化发展。


这里有两个重点:


一.全体教师,包括德育教师与非德育教都需要掌握专业的德育工作素养;


二.要辨别出那些是胜任德育工作应有之专业素养的关键要素


(七)主要观点:师德和教师专业伦理


师德和教师专业伦理是研究教师德育专业化其中两个主要范畴。


教育的公益性未能充分强调来驱动教师往德育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教师在学校的道德主体地位被过份强调,影响到教师之道德体验,从而反过来又影响教师之道德内化与外化;


用教师专业伦理和师德来促进教师德育专业化,其提供给教师的只是一般性与常识性的素养,对实际教师工作的结果并没有要求


(八)主要观点:德育实效.


德育实效的三种含义:一.德育效果,二.德育效率,三.德育效益


学校德育工作之道德性应该优先于经济主义下之实效性,着重的应是教师如何道德地教

因此,本研究摒弃经济主义下对德育实效的评价方式,而选择从人本主义出发,强调教师在德育工作的价值,即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胜任才是评价德育工作的重心。


(九)主要观点:组成公民行为


现在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学科视角出发。本研究引入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


在教育当中,组织公民行为被定义为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时所表现的一种超越角色外的自愿帮助学生或同事的行为。


在学校组织情景中,组织公民行为与教师德育工作的内涵十分相近。


教师德育专业化最终期望达到的目标是教师在学校中能做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这种取向更贴近教师专业中的服务性特征,实现教师之德性角色从无私的奉献者转变為具有专业行为的服务者。


在组织行为学的视角下看教师德育专化,强调的也是组织内员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人格、态度、价值观等特质,才能够在组织内作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行为学下看教师德育专化在个体要素特征这个维度与传统视域下是相互契合的。那些才是矢键的个体特征导致德育工作富有成效才是研究的重点。


(十)主要观点:勝任力


管理学中的胜任力理论:


能将某岗位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价值观、知识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着区分优秀与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在教师德育专业化之核心理念下,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之实践为研究取向,聚焦于研究中小学教师胜任德育工作应有之关键能力,即德育胜任力。


以澳门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在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伦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下,聚焦于提升教师在学校之组织公民行为,对澳门]中小学教师之德育专业化展开研究。总体来说,本研究主要开展的


研究内容是:


中小学教师德育胜任力要素体系的提炼;

澳门中小学教师德育胜任力模型的建构;

澳门中小学教师德育胜任力模型的验证,应用与现况分析


四、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中小学教师的德育胜任力。其中,中小学教师是指澳门非高等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不分等级、德育教师与非德育教师、班主任与非班主任等,但不包括学校校长和学校其他中、高层管理人员。


访谈的对象是于2014年至今获澳门教育暨青年发展局颁发“卓越表现教师”荣誉的教师。从2014/2015至2019/2020学年澳门合共有90名教学人员获颁“卓越表现教师”之荣誉,从中邀请10至15位中小学教师参与是次研究。


问卷调查法,从全澳约6000名中小学教师从行抽样调查。


五、初步研究框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第二节.研究概述


第三节.研究问题


第四节.研究意义


第五节.研究方法


第二章:教师德育胜任力之本质探讨


第一节.胜任力理论概述


第二节.教师胜任力与教师素养


第三节.教师德育胜任力与教师德育素养


第四节.教师德育专业化与教师德育胜任力


第三章:从理论看教师德育胜任力


第一节.理论层面看教师德育胜任力的意义


第二节:理论层面对教师德育胜任力的要素要求


第三节:胜任力理论下之中小学教师德育胜任力


第四章:中小学教师德育胜任力要素提取


第一节.文献分析与胜任力要素提取(文献分析法:将使用搜索之关键词包括教师德育素养、 德育能力、德育胜任力、教师胜任力)


第二节.文本分析与胜任力要素提取(内容分析法:国内与澳门相关的法例与政策)


第三节:中小学教师德育胜任力词典编制


第四节.澳门卓越教师与胜任力要素提取(关键事件访谈法:澳门卓越教师10-15位,内容分析法:澳门卓越教师


第五章:澳门中小学教师德育胜任力模型构建


第一节,澳门中小学教师德育胜任力模型要素整合与模型初建.


第二节,澳门中小学教师德育胜任力模型完善(专家分析法)


第六章:澳门中小学教师德育胜任力之现况分析


(问卷调查法)


第七章:总结与建议



姜子豪师兄:


1、教师胜任力理论提出的时候是绩效主义取向


教育组织和教师的德育工作不能仅仅是绩效主义取向,要有伦理和价值的追求


2、目录:第三章题目修改为,教师胜任力的多维度考察


罗艳华师姐:


1、框架清晰,可以从组织、制度的角度分析影响教师德育胜任力的因素?归纳的经验方法对现实有指导意义


2、研究缘起:学生自杀事件和教师德育胜任力的联系一起不太适当


杜佳慧师姐:


1、逻辑性有些问题: 通过访谈,后进行模型建构是否合适?可以从问卷、访谈中提取不足,弥补到模型中


2、现实需求中提到的PISA测试与学生归属感的相关性是否合适?


季轩民博士:


题目有了变化,中小学教师德育胜任力的研究


1、教师德育专业化和教师德育胜任力的因果关系上需要在讨论


教师德育胜任力能否以教师德育专业化为基础?


2、理论框架上:绪论一般不作为第一章。


教师德育胜任力的表征是什么?再谈要素?建立模型


卢老师:


1、有些概念不清楚,需要聚焦。教师胜任力与专业化、教师素质不同,应该找他们的区别而不是联系。


2、关键:从胜任力出发,找研究工具,而不仅仅是概念分析。如心理学、管理学有没有关于胜任力的成熟的问卷、量表、模型,然后修改、移植到德育当中来。


程老师:


第一部分:研究缘起部分很少讲动机。可以参照其他的论文,用完整的句子、段落论述。


第二部分:研究思考,应该改为文献综述。无关的内容较多,如德育实效。相关内容不够:


直接相关的:胜任力、教师胜任力。现在的共识是什么?


间接相关:①教师的专业素养,看作教师胜任力上位的概念。②教师德育能力

第三部分:研究问题与意义


把研究意义放在研究缘起,把研究问题和内容放在一起


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二章:德育胜任力本质探讨:目的是让新概念站得住脚


第三章:有些部分可以整合到第一章。


第三章重点谈德育胜任力初步的模型建构,论证为什么建构。


(冰山上)教师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是什么?


(冰山下)综合能力、个性特征、动机、价值观是什么?



第四章:胜任力要素提取

……

研究方法上:

访谈需要问的更多一些;


这些优秀老师的同事、学生是否需要访谈?


组织公民是否加到论文里面?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二十六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二十四次读书会